black smoke coming from fire

(【報導文學】第71號)

作者: 周武屏


  父親周文彬經過1939年10月惠淡及兩渡河之役後,部隊駐防鴨子埗。上級給予人員及武器彈藥的補充,繼續與日軍作「運動戰」。作戰的要領是:「攻敵之虛,避敵之實。靈活的轉,巧妙的鑽。」因此我軍與日軍像捉迷藏一樣打來打去,彼此都有傷亡,但規模並不大。連續作戰好幾個月,需要養息補充。上級調動父親所屬的獨立20旅離開陣地,到粵北的龍門整訓。
  從粤南到粤北千里之遙,原旅長喻英奇調往陸軍大學受訓,由張壽將軍接任喻英奇旅長。大家一路行軍,一路接收新兵,興高采烈地計劃安定的軍營生活。可是在到達目的地前一天晚上,忽然接到上級的緊急命令:日軍兵分三路,企圖打通粵漢鐵路線,進攻廣東省政府的司令部曲江。因此20旅被緊急列入會戰序列,配合153師彭智芳部迎戰。全旅立刻向目的地前進,並邊走邊向沿途接收的新兵進行使用步槍、裝子彈、手榴彈等訓練。日夜在高山大嶺間兼程,一天要走100多華里的急行軍。
  父親還特別記得到達作戰目的地之前名為「周洞」的小村莊,大家可以睡四個小時,他一直懷念著這次睡眠,聲稱這是他有生以來最美好的一次酣睡。抗戰結束後,他睡眠一直容易驚醒,可能是自衞的心理後遺症,他往往刻意回憶那一次睡眠,便能安然入睡。次日一早投入戰鬥,他們的任務是側面攻擊敵軍。仍以父親所屬的第一團為第一線,他的重機關槍連與第三連為右翼。目的是打斷敵人的補給線。為了避免暴露目標,父親將機關槍陣地築在山頂的稜線之下,使用間接射擊法(一種難度很高的射擊法)掩護第三連攻擊前進。
  由於敵人的主力已經北進,戰線越拉越長,旅指揮部命令繼續使用「圓球戰術」,攻擊敵人的側背。而正面的戰場,有中央集團軍代號為「還我河山」的精銳部隊予以迎頭痛擊。由於是山地作戰,日軍用於戰場上的飛機和重武器已經減少,並處於被國軍四面包圍之勢。雙方暫時處於對峙,未有大規模攻擊。但父親對日軍士兵射擊的準確性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看到第三連的一名士兵中彈身亡,他的班長趕過去取死者的步槍,才剛一起步就中槍。
  在接近黃昏的時候,我軍的預備隊增援上來,開始向日軍發起猛攻,搶佔了一個山頭。而國軍第三連洪拱寰連長隨即揮兵前進,佔領了敵軍側面陣地。
  將近黃昏,後面村莊裡的村民,送來勞軍的飯菜,滿腔熱情,令人感動。可是不久後,遠處的山道上,在夕陽斜照之下,湧出一列人群。敵方向他們猛烈開火,待人群消失後,剩下零星的鴉嗚,槍聲才沉靜下來。事後才聽說是一群對戰爭毫無警覺性的村民,日間上山躲避戰火,見天色已晚,便想回家睡覺,敵軍的射擊不知是無心抑或有意。父親回想這一幕,感到無限淒涼,  回憶中寫道:「日落烏啼已無家,大好山河葬晚霞。」
  深夜時,集團軍的精銳部隊開到,拂曉開始發動攻擊。激戰到中午,再搶佔了一個山頭,父親所屬的第一團亦乘勢推進,切斷敵人的補給線。偵察兵傳來情報:敵人正在退卻,雖然敵軍的小型偵察機盤旋一會後飛走,接下來卻沒有任何行動。上級傳下緊急追擊敵人的命令,敵軍退得很快,沿途並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只留下敵軍的屍體、死馬、武器彈藥、小型卡車、陣中日記等。
  父親最感興趣的是陣中日記,翻譯出來,才知道這次戰役的對手,就是兩個多月前「惠淡之役」與我旅作戰的死對頭,可謂冤家路窄。其次感興趣的就是汽車輪胎,可以改做成涼鞋,以代替草鞋,俗稱「千里馬」。父親自從穿上了自製的千里馬之後,解決了行軍作戰沒有鞋子穿的問題,他後來回鄂西省親時,贈送給當了青年軍的文煒叔。
  父親順便一提的是,軍中有句順口溜:「鐵腳、馬眼、神仙肚」。意思是說:軍人的腳要像鐵打一樣,要是沒有草鞋,就要赤腳行軍作戰。馬的視力居動物之首,軍人需要具有馬的視力,夜裡在山間行軍才不會失足。作戰期間可以像神仙一樣不吃東西,父親在「惠淡、兩渡河」之役,受到敵軍疲勞轟炸及混戰之時,也曾經連續三十多個小時沒有吃東西,這可能也是他日後得長期胃病的原因吧。
  由於此次戰役,是臨時接到命令投入,時值寒冬,山區一片寒霜,禦寒衣物只靠一條單薄的軍毯。但他感覺人在戰場上,會不知生死,更不覺飢餓寒冷,進入一種超脫無我的境界。例如第三連的洪連長,雖然高燒不退,卻仍然堅強地指揮官兵作戰到最後一刻。
  這場戰役以我軍勝利告終,可與同年九月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媲美。日軍戰線太長,山岳險阻,補給困難,重武器難以發揮。我軍洞察其弱點,運用「圓球戰術」,令日軍傷亡慘重,我軍再乘勝追擊,予以掃蕩,敵方遺屍遍野,沿途棄下大量武器輜重及文件。戰利品後來展覽於廣東省會曲江。
  此戰役在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中被定名為「第一次粵北會戰」。戰後,獨立20旅被調往烏石整訓,獲得喘息的機會。敵軍潰敗之時,正值1940年元旦於粵北龍門山巔,父親深感有幸能參與此次戰役,但又懷念當年陣亡的戰友。
  後來賦詩曰:「誓殲日寇願軀捐,戰士很多已不存。尚有龍門嶺上雪,年年披白弔忠魂。」(待續)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