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    土耳其專刊

(本欄文學聯合團體)

 歐華作協網址   cwae1991.com

   作者:高麗娟

土耳其地理位置上﹐因為是個通道,歷史上是各宗教文明經過與交會的樞紐,自然有殘存下來的文化影響,造就土耳其跟中東阿拉伯國家不同的伊斯蘭文化,存在飲酒、不包頭巾或不作禮拜,不上清真寺等種種現象,而薩滿信仰痕跡也還保留在民間的伊斯蘭信仰中。

容許如此多宗教存在,卻百分之九十八人口是穆斯林的土耳其,即使今天宗教派政黨上台也不過掌握近百分之五十二左右的選票。。在土耳其﹐戴頭巾之爭是政治防線之爭,西化派相信一旦容許頭巾在官方場合自由出現,就是容許宗教干預政治,土耳其淪為伊朗就不是夢想而已。然而,宗教派也有他的理由,認為西化派所謂的政教分離是以政治干預宗教,規定公務員、學生、護士、教師不得包頭巾是剝奪個人對教義的解釋自由。於是在雙方把頭巾視為政治表態的今日,一塊原本輕飄飄的頭巾就變得不可承受的重。

土耳其是個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因此伊斯蘭兩大宗教節日雖然明定為國定假日﹐但是﹐在伊斯蘭教中每年持續一個月的齋月﹐卻不像一般中東國家那樣影響到官方活動﹐只在民間社會生活產生變化。

每年在回曆九月把齋三十天,是回教徒應遵守的五項功課之一。齋戒就是在齋月裡從日出到日落﹐不吃不喝、禁慾、禁道人長短,當然也禁吸煙。雖然如此﹐因為憲法規定土耳其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所以沒有強制要求所有人都把齋。

只是齋月裡人們的作息會因為把齋產生變化。在土耳其﹐齋月裡開齋前一個小時城市交通就開始擠塞,因為大家不是趕回家就是趕著去別人家赴開齋宴。把齋的公務人員到了開齋時刻,或者在辦公室進簡單的飯菜,或者依各人工作性質,能渾水摸魚地想下班就下班,把齋的學生就希望老師准許提前下課,總之,土耳其不像阿拉伯國家以伊斯蘭法為基礎,就產生種種世俗生活與履行宗教義務磨擦的現象。

把齋的意義,就是讓不知民生疾苦的富人親嚐饑餓的滋味,體驗窮人的處境和心情,從而激發出惻隱之心,自然向貧苦大眾伸出援手。只不過,在土耳其的中產階級,既無法像大富人家捐款濟貧,也拉不下臉去吃免費的開齋飯,只好把省下來的一餐,併入開齋飯,互相邀請親友,共進比較講究的開齋飯。

齋月裡,夜裡大約三點左右,就有人沿街敲大鼓,喚人起床吃封齋飯,一般為了能夠支持一整天,大多吃的是各種麵團製品和肉類食物。吃完又去睡個回籠覺,然後一早醒來,直到日落,別說吃喝,就連煙也不能吸,有人連牙也不敢刷,到了日落才進食。整整三十天,每天就只吃兩餐。

宗教派認為人體內臟中負荷最重的是腸胃,如果不給予適時調節與休養,終必釀成疾病,把齋的作用就是在使人於每年一定的期限內,把日常飲食時間與次序加以調整變換,減少進食次數可減少腸胃負擔,能把食物完全消化無餘,增強消化力。還認為近十個小時不喝水,能使人的肌肉緊縮而精壯有力,不致肥胖臃腫,再加上禮拜動作,全身血液循環通暢,神清氣爽,是一種保健良方,而且非得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顯現效果。

齋月裡當日落時,隨著各地清真寺響起的喚禮聲,或者施放的砲聲,把齋的人先喝口水,進些橄欖、果醬、乳酪、沙棗,然後喝湯,再進主食、甜點,最後喝水果甜湯或土耳其咖啡。

   齋月的最後一週,人們開始打掃、購置新衣、準備過節招待訪客的飯菜和糖果甜點、飲料。開齋節三天,而兩個月又十天之後的古爾邦節是四天,所以前者稱小過年,後者稱大過年。開齋節裡穆斯林要行濟貧的天課,互相拜訪賀節,平日有嫌隙的人要講和修好,做完節日禮拜去掃墓誦經。

開齋節時家家戶戶一定準備甜點或糖果招待客人,所以又稱糖節。最基本的是客人來了互相擁抱親左右面頰賀節後,主人給客人手心倒含酒精的古龍水,讓滿室生香,也消毒消毒,然後煮土耳其咖啡或者倒小杯的水果酒,配以巧克力、各式糖果或通常是女主人親手作的土耳其傳統甜點,無非是要讓訪客吃得說話也甜。

開齋節的拜訪賀節,對於好友之間因為某種細故而存在芥蒂時,倒是一個打破僵局的好機會。誰年紀小,就先依禮去拜訪大的,再怎麼誤解生氣,受訪者都不能怒目相向,都得以吉祥的節日賀詞、待客禮節來面對,通常念在往日情誼,年長的面子也顧到了,雙方不必多言是非對錯,就化解前嫌。

伊斯蘭世界第二個重要節日是古爾邦節,也就是獻犧牲的宰牲節。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是奉獻的精神,是紀念先知伊布拉欣(Ibrahim,基督教稱亞伯拉罕)奉真主阿拉之命要宰殺親子伊斯瑪依爾(Ismail以撒),最後真主有鑑父子忠孝至誠,便命天使送羊代祭的事蹟,所以也稱為忠孝節。

聖經和古蘭經在這個事蹟的記載上大同小異,只是基督教神學者強調由此事蹟來感念神對人的愛和信心,讓自己的兒子耶穌為人類犧牲。而回教則強調人類對神的愛與信心。所以穆罕默德要訂宰牲節來讓信徒年年表達對神的信心與愛。

回教的宰牲節與中國祭祀中的宰牲有所不同。回教宰的牲口是羊、牛、駱駝等四足牲畜,雞鴨鵝等不能作為犧牲。宰殺的犧牲要分成七份,自己可留一份,在節日期間招待親友,其餘要分贈給窮人,來體現伊斯蘭教義中顧念貧苦的精神。

依據古蘭經的規定,經濟條件許可的人才可以宰牲,而富有的標準是擁有九十六公克黃金或六百四十二公克白銀,不符合標準的人宰牲,是不會被真主接受的。所以當前幾年土耳其經濟很不景氣時,有人提議以分期付款方式買牲畜來宰,就遭到宗教人士的反對,因為分期付款表示宰牲人負債,而負債的人是沒資格宰牲的。

鄉下,宰牲節幾個星期前就會買牲畜養在園子裡,城市裡大半在四天節日的頭三天買牲畜來殺。通常牛或駱駝這種大牲畜是幾家人合買,一般家庭就買隻羊來殺。宰牲節一大早,家中的男人去附近的清真寺參加會禮,和社區的教友互相賀節後,回家準備宰牲。先在園子裡選棵結實的樹,在樹下挖個小坑,然後把羊帶到樹下,用塊布條把羊的眼睛蒙起來,這時候要動作溫柔,用柔和的語調安撫已經感覺到將蒙主榮召的羊兒,接著唸誦一段經文後,一刀封喉,讓羊血流入小坑,一定要等到血流盡,才能把羊倒吊樹幹。

接著是剝皮了,因為羊皮完整的剝下來後,要撒上鹽巴,等土耳其航空協會的車子來,就可以捐給他們,做為發展航空業的基金,所以每年國營電視台快到宰牲節時都會播放宣導片,教人怎麼剝羊皮。剝法是在羊腿上割一道口,在皮和肉之間插入一個小皮管,然後吹氣吹到整隻羊圓鼓鼓的,這時皮和肉就會分開來,然後就像脫衣服一樣,從上往下剝去,整塊羊皮就被脫下來。由於事先放過血,倒是沒有血淋淋的畫面。即便是如此,仍然有人因為小時候目睹宰羊而不吃羊肉。

宰牲節的重點雖是宰牲,但是和開齋節一樣,走訪親友賀節,請訪客吃燉肉,有嫌隙的人修好講和,在鄉鎮和傳統社區仍然受到重視。至於城裡的上班族就大半利用四天假期,遠離塵囂出外度假去,逃避互相賀節的繁文縟節,想來現代化對傳統宗教習俗的衝擊,不是套句孔子的:「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就抵擋得住的。

作者簡介高麗娟 (Li Chuan Okay)是一名居住在土耳其安卡拉的作家,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1958年3月17日出生於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土耳其安卡拉大學文學系碩士畢業、博士班肄業。曾任記者,曾任《八十年代》、《亞洲人》雜誌編輯。土耳其安卡拉大學漢學系專任中文講師、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中文部編譯與主持人、警察大學中文教師、中國時報特約撰述。

下圖:甜點  (高麗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