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如此

3 月 9, 2023
woman wearing brown shirt carrying black leather bag on front of library books

——讀林語堂散文筆記感想

(【評論雜文】第 76號)   

                                                                                    文/季肇瑾

            去年的感恩節非常清靜。兩個兒子和媳婦帶著孫兒孫女去歐洲旅行了,我不需要準備感恩節大餐,落個清閑。早晨冲了一杯速溶的卡布其諾咖啡放在茶几上,坐在退休搖椅上,捧著一本林語堂的散文選集《人生不過如此》,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林語堂的這本散文選集是2009年由陝西師範大學編輯出版的。封面相當素雅,而導語卻引人矚目:林語堂的人生哲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況,悲劇的喜劇人生觀。林語堂把沉重的肉身轉化為輕靈的舞者,悲劇與沉重被舞蹈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風行水上,下面是漩渦急流,風仍逍遙自在。

            這本書以林語堂在一九三七年寫的《生活的藝術》序言作代序。林語堂瞧不起自詡的客觀哲學。哲學有客觀的嗎?但他還是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只想表現個人的觀點,用抒情散文的筆法來談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和感悟。

            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龍溪,父親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他在家鄉中學畢業後,進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大學畢業後到北京清華大學任英文教師,後來留學美國哈佛大學一年獲文學碩士,繼而到德國的殷内和萊比錫大學做研究。回國後,他在國立北京大學任教授三年。教鞭執厭了,1927年他跑到武漢為國民政府服務。當他經歷了大革命的悲喜劇,做官也做厭了,於是他自我解放出來,成爲一名自由職業者——作家。

            林語堂的少年是在鄉下度過的。他非常流連眷戀小時侯在西溪民船上度過的甜美時光。兩岸有看不絕的山景、禾田、農舍。傍晚船泊在岸邊竹林之下,躺在船上,蓋著一條毯子,竹葉搖曳。沉沉夜色裏,遠景晦冥,隱若可辨,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畫。這時從對岸傳來簫聲,如怨如訴,悲涼欲絕,但卻令人神寧意恬。

            林語堂認爲“中國哲學家是一個睜著一隻眼睛做夢的人”。雖然他睜著一隻眼,閉著一隻眼,看穿了周遭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的努力徒然,可是還保留著充分的現實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在研究了中國文學和哲學後,他的結論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終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築在敏慧的悟性上達觀的人。這種達觀產生了寬懷,使人能夠帶著寬容的嘲諷度其一生,逃開功名利祿的誘惑,而且終於使他接受命運給他的一切東西。這種達觀也使他產生自由的意識,放浪的愛好,與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態度”。

同時,他認爲“一個民族有幾個哲學家沒有什麽可稀奇,但一個民族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觀察事物,那就真是非常的事了”。他把啓發民智民覺談得很透徹。可惜,現代社會中那些自以爲是,無智無識的人太多,甚至企圖讓歷史重演。

有人評價林語堂的“最大長處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他自認為那個評語是準確的,並寫了一幅對聯:

兩脚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

            我認爲這也是林語堂為我們這一代新移民提供的一種文化借鋻和生活方式。

林語堂不喜歡當第二流作家。他所要的是表示人生的文學界中最高尚和最底層的東西。在最高尚中可以探尋人類思想源頭,如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等等;在最底層的可以有黃色小説,以及民間歌謠和蘇州船夫的歌曲。他認爲老子的《道德經》和蘇州小調,均爲同等。

他借著有人問“林語堂,你是誰?” 的問題,自答道,“我也不知道他是誰,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說“我只是一團矛盾而已,但是我以矛盾為樂。” 他是現實理想主義者,又是熱心人冷眼看人生。他喜愛妙思古怪的東西,喜愛雨中散步,喜愛辯論神學,喜愛和孩子們吹肥皂泡兒玩。對他而言“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

不論科學、宗教、文學、藝術或哲學都使林語堂入迷。他認爲“科學無非是對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對生命的崇敬心;文學是對生命的讚賞;藝術是對生命的欣賞;根據個人對宇宙之瞭解所生的對於人生之態度,是謂哲學。所有的一切,都要依賴自己的‘良知’。如果不是大著膽,不拘禮節地說老實話,我們是不配談真理的”。

林語堂注重知識上的鑒賞力,認爲“博學僅是塞滿一些事實或見聞而已,可是鑒賞力或見識卻是基於藝術的判斷力。” 雖然他表示自己不是一個哲學家,但留學德國多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還是對他產生很大影響。他批評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教育大批的人,像工廠裏大量生產一樣。工廠裏的一切必須依一種死板的、機械的制度而運行。學校為保護其名譽。使其出品標準化期間,必須以文憑為證明,學生必須背誦,大考和小考。” 學校注重的是事實的記憶,而不是鑒賞力或判斷力的發展。他呼籲要放棄 “知識可以衡量” 的教育觀點。

在生活的藝術中,藝術是創作,同時也是消遣,是遊戲和人格的表現。他提倡每人應有業餘愛好,但絕不要抱著注重不朽的希望。做父母的欣賞子女的業餘演劇,要比欣賞一齣莎士比亞的戲劇更來得有興趣。我們知道這是自然發生的情感,而只有在自然發生的情感裏,才找得到藝術的真精神。他認為藝術是身體和智能力量的充溢,是自由而為自身而存在。“美是一種不能用生存競爭加以解釋的東西”。

在談到讀書的藝術時,林語堂認爲世間沒有什麽一個人必讀之書,但讀書是個人修養的必需。黃山谷曾説過“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讀書使人獲得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金聖嘆認爲雪夜閉戶讀禁書,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林語堂提倡復興性靈派的文章和創造一種比較活潑的個人化的散文筆調。“性”指個性,“靈”指靈魂和精神。他認爲個性是藝術和文學上一切成功的基礎。論文字,要知味,積纍讀書欣賞的經驗。清淡、醇厚、宕拔、雄奇、辛辣、溫柔、細膩等等。如果都已嚐過,便真正知道什麽是文學,什麽不是文學,無須讀手冊了。他的作文主張清談自然,暢所欲言,不計文野,達辭而已。

林語堂的文風清新飄逸,豁達通俗,他的筆調是文字、思想、及個性的混合物。人生不過如此。我有機會讀此書,亦是人生一大樂事。

後記:《半杯清茶社》微信公衆號編輯讓我選一幅插圖。在尋找書面的過程中,我竟發現還有一本用梁實秋先生冠名的《人生不過如此而已》散文選集。這是2019年4月1日北京時代華文書局發行的圖書。我沒讀過此書,不覺誠惶誠恐。不知是林先生與梁先生 “英雄所見略同” ?還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和陝西師範大學的編輯們 “英雄所見略同” ?總之,這是兩本不同的書。

初稿11/25/2022   修改稿1/3/2023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