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第35號)

作者:格格

  一位中藥醫師聽了我的呼吸器官狀況後,給我以下的建議:只吃白米飯,不吃糙米或粗食,早上起來別喝太多開水。又說一天可以吃二十四個雞蛋。一聽之下,不知如何反芻其忠言。坊間常見不同凡響的醫學報導,有時令人摸不著頭腦。最近有機會聽了李仁旭(Arnold Lee)先生的座談,收穫良多,卻也滿腹狐疑。記得他說,「走路不是最好的運動」。

  李先生來自台灣台北,學業與事業皆有成。1979年受聘於美國核能審核委員會,負責美國核能發電廠工程力學領域。年輕時喜歡棒球、排球、體操和橄欖球等。1971年取得美國賓州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太極拳的鍛鍊和業餘教學。期間也勤練韓國唐手道。目前是國際唐手道聯盟認證黑帶七段的導師大師。他雖已年過八旬,仍能就地180度劈腿,神色自若。

  台灣中山女中校友會於2021年十月,特別邀請李仁旭先生講演 《養生運動 – 你有所不知》。聽後,對於養生的是與非,我確實有所不知。

  養生與養身不同。養生是長期灌溉,注入養分,持續不斷的改善健康,緩和老化,延年益壽。李先生自己設計的一套養生健身操給他莫大的益處,有許多動作細節是可以自己設計。 他強調養生運動是一道窄門。任何運動或活動,若不利於身體各部位和器官的「永續保健」,都不在真正的養生運動之列。因而適合養生的運動項目不多。

  人在中年過後,硬體部分的肌肉、關節、筋骨逐漸退化,臓腑功能出現警報。軟體部分的神經系統開始失去韌性,動輒失去身體平衡。

  一般的運動大都以强身健體爲主,但强身不一定健身,商業性的健身館多半走陽剛,强調外型改變的重要,西方人把 Fitness 錯當健身,單外型的亮麗不表示健康,遑論養生。李先生以汽車的機械部分譬喻人體的結構。汽車的引擎像似人的心臓;油路似血管,線路似神經網絡,消震器似具有軟彈性的胯、膝和脚踝關節,軸承(Bearing) 就是關節裡的軟骨。車子需要定期保養,確保各機件的潤滑,以及油路和線路的清潔通暢。在路上保持穏定合宜的速度,不暴駛暴停。長途旅行中無休止的高速行駛也有害。養生運動對永續性健康的影響亦同。因此疲勞性、間歇性、爆發性、用力過猛、過度震盪的動作都不符合養生之道。

  自退休後,筆者將園藝活動視為每日健身運動, 刨土、搬動大小花盆,前院後院跑,效法東晉名將陶侃搬磚的高風亮節。豈不知李先生認為勞動不是好運動。庭院工作、維修、劈柴、鏟雪、種樹等易造成疲勞和體力虧損。清掃整修房舍,家事勞累,對心臓健康没甚麽益處。(家庭主夫主婦該萬分驚喜!)

  休閒性運動如走路、健行、慢跑、爬山、跳舞等大都有益身心,對心臓健康也有些益處。但一般無法擴展「永續性」的健康效應。快速度運動如籃、網、乒乓、羽毛球是好的健身運動,提升代謝功能,但無法減慢老化。體力過度耗損,震盪過於激烈,能造成關節彈性的逐漸喪失。 無數的職業運動選手,最終逃不過換肩膀、換胯骨、換膝蓋的手術刀鑽。

  他強調養生運動必須含九大關節的轉動和潤滑:上身:頸椎,夾脊,腰。上臂:肩,肘,腕。腿部:胯,膝,脚踝。人老從腿開始;腿老則從胯、膝、脚踝關節開始。鬆柔潤滑的關節能帶來健全的身體支架。養生運動健身操約三十分鐘。全身放鬆放下,將各處著力降至最小。九大關節做弧形或圓形的鬆柔轉動,温熱關節,也同時活絡心肺系統。這些暖身動作對全身大小筋腱,產生對拔拉長的功效,久而久之,全身自然鬆柔舒暢。

  李先生進一步細說,九大關節的轉動和潤滑需仰仗養生運動的十二字訣:鬆全身,潤關節,拔筋腱,固腰腿。

  第一,鬆全身:全身上下裡外全面鬆軟且沉穩。放鬆意識,專注於動作,激發内功效應。即老子的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舉手投足之間,展現行雲流水般的順暢,卻又似山岳般穩當,那浩大的動量,唯有親身體驗,孰知。

  第二,潤關節:關節健康是養生的基礎及活力的來源。潤滑全身最重要的九大關節,確保它鬆柔靈活,使氣血得以暢通。要在地心引力下保持關節的鬆柔,特别具挑戰性。

  第三,拔筋腱:一個人動作的敏捷和靈活度,跟他筋腱的彈性及柔軟度有決定性的關係。太極拳鍛練著重舒筋活血,每一架勢都在發揮拔筋的功能,有效的改善筋腱的彈性和柔軟度。

  第四,固腰腿:鍛鍊時全身鬆柔鬆沉,全程微蹲,身體重心虚實轉換,鍛鍊腰腿的力量和彈性。走路的虛實是全虛與全實之間的運轉,在往前方踩地時,會產生與地面無法避免的碰撞。步伐越大越快,碰撞越厲害。相對而言,太極拳兩腳重心的虛實轉換是漸進的,符合太極圖陰陽消長之道。在理想狀況下,可以不與地面産生明顯碰撞,完成功架的鍛練,彷彿騰雲駕霧!一套五、六分鐘的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所産生的運動量和養生效益,比諸一般休閒式的走路或健行,即使花十倍的時間,也無法達到。

  由此可見,更高層的養生運動存在於太極拳,它满足所有養生運動的特質,且有過之。深層次的太極拳,特別强調意識參與動作。這意識上的覺知是太極拳養生之極致,静坐的成分會跟著逐漸加強。中國道教所謂的[性與命雙修] 方能陶冶真我。

  太極拳與静坐跟李先生結了不解之緣。他說,當一切的榮耀都已成過去式的時候,幸虧養生運動和内功静坐仍然每日相伴,數十年如一日。筆者禁不住聯想起Eckhart Tolle 的 名著The Power of Now;它迫不及待地呼喚:世人是苦痛的製造者,唯有覺知當下的存在,才不受制於生與死的人生形式。

  聽完這場精闢的講演,理解了養生是修身和養性的結合。走路僅是休閒活動,若能專注於每一霎那的沈穩,鬆軟筋骨,穩重雙腳,以靜制動,以緩制急,只有你跟你的呼吸存在,這樣的走路方為養生。走筆至此,筆者抑不住躍躍欲試。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