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諺語的聯想

12 月 9, 2019

 (《評論雜文》第4號1)

作者:亓冰峰

記得去年中秋節,美國大華府地區陰雨,看不見月亮。今年元宵節,漫天大雪降落,道路為之封閉,房屋和樹木都披上了白紗,雪光把黑夜照耀得如同白天一樣。這使我想起一個古老的諺語: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我出生在北中國的農村,自幼時常聽到老人們唸叨這個諺語。在童年記憶中也曾遇到過元宵節下雪,是否這個諺語的應驗,已不記得,但當時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和今年華府元宵雪夜的景象完全相同。自童年開始,我就瞭解這個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中秋節陰天,次年元宵節就會下雪。諺語中「雪打燈」是說在元宵雪夜裡,大雪為人們張起燈來了。
元宵節又稱燈節,因為在這一天公家和私人都要張掛花燈,以示慶祝。這個活動據說自漢代開始,歷經隋唐以至宋代,蔚為大觀,形成燈市和觀燈的風俗。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這樣的記載:

「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
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 」

開封府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五代時稱為汴京,並置府,故稱開封府,梁唐晉漢周和北宋均建都於此。梁時稱東都,自晋至宋,稱東京。上引史料是說,皇宮為了慶祝元宵節,在春節前冬至以後,就開始在皇宮前面正對宣德樓的地方,用木材搭起高棚,張掛各色花燈,看上去如同五彩繽紛的燈山,遊人如織,奇術雜耍和歌舞百戲上演,生動描述了宋代元宵節放燈與觀燈風俗的盛況。

後來元宵節放燈與觀燈的風俗也擴展到其他城市,《水滸傳》第六十六回載有大名府放燈場景的生動描述:

「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頭一個大郡,衝要去處。卻有諸路買賣, 雲屯霧集,只聽放燈,都來趕趁。在城防隅巷陌,該管廂官每日點視,只得裝扮社火。富豪之家,各自去賽花燈,遠者三二百里買,近者也過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將燈到城貨賣。家家門前紮起燈柵,都要賽掛好燈,巧樣煙火。戶內縛起山棚,擺放五色屏風砲燈,四邊都掛名人書畫並奇異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大名府留守司州橋邊搭起一座鰲山,上盤紅黃紙龍兩條,每片鱗甲上點燈一沾,口噴淨水。去州橋河內週迴上下,點燈不計其數。銅佛寺前紮起一座鰲山,上面盤青龍一條,週迴也有千百盞花燈。翠雲樓前也紮起一座鰲山,上面盤著
一條白龍,四面燈火,不計其數。」

上文大名府元宵節放燈場景的鋪陳,令人吃驚。其規模之大,花樣之多,可謂金碧輝煌,史無前例。除了各種彩燈和煙火之外,還有社火與鰲山。社火是舊時民間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主要以滑稽取笑為目的。鰲山是用各種彩燈堆疊而成的燈山,看上去像傳說中海裡的大鰲魚一樣,極為壯觀。

大名就是現在河北省大名市,五代時置府,轄區包括大名以東及以南跨越河南省邊境,共有十幾個縣市。大名市不但是行政中心,而且也是商業樞紐。文中所稱「諸路賣買,雲屯霧集,只聽放燈,都來趕趁」、「便有客商,年年將燈到城貨賣」等句,說明了宋代燈市的由來。

北宋詩詞大家歐陽修有一首描寫元宵節燈市的詞《生查子·元夕》,原文如下: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是一首雙調詞,分為前後兩闋,每闋四句。詞的標題是元夕,元夕與元夜都是元宵的別稱。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詞家以此認為詞的主題是描寫愛情。「花市燈如晝」寥寥五字,足以道盡宋代燈市的繁華景象。

讀這首詞常會使人聯想到中國詞壇史上的一個懸案,就是這首詞後來也出現在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斷腸詞》中。詞家向來對此議論紛紜,但總的來說,一般都認為《斷腸詞》是錯誤地收入了這首歐詞。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不可思議的錯誤呢? 至今未找到明確的答案。

我想朱淑真是南宋傑出的詩詞作家,絕對不會抄襲歐詞。據説她曾結婚兩次,一婚是奉父母之命,嫁給一個市井商賈而被遺棄。二婚是自由戀愛,充滿了浪漫和激情,這些都表現在她的詩詞之中。但這一新歡只維持了一年就勞燕分飛,新的丈夫又離她而去了。當她讀到歐詞中去年「人約黃昏後」和今年「不見去年人」的句子時,難免產生切身的共鳴,並隨手把歐詞抄錄下來而未注明作者,就和自己的詩詞手稿混在一起了。據說她因受兩次婚變的打擊,以致抑鬱而死,她的父母把她的遺體和她的詩詞手稿都焚燒了。後人輯刊她的詩詞,僅得詩集《斷腸集》和詞集《斷腸詞》少數作品。歐詞就包括在《斷腸詞》裡面。所以,我認為編者疏於仔細校訂,應是造成這一錯誤的主因。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也有一首標題元夕的詞《青玉案·元夕》,對宋代燈市和觀燈風俗的描述,更是繪影繪聲。我們來看原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也是一首雙調詞,前闋寫元宵節燈市的繁華熱鬧,山棚花燈如同春風吹放的千百棵花樹,又像自高空吹落的如雨繁星。觀燈人潮湧入燈市,車水馬龍,路過飄香。簫聲四起,月光流轉。風吹魚燈龍燈,徹夜飄舞。
後闋描寫在觀燈的人潮中,有一個頭戴蛾兒髮飾,儀態優雅,面貌姣好的美女,忽然在衆多仕女的笑語中消失了。在人山人海中尋找了千百遍,也看不到她的蹤影。但是驀然回首,她就在燈火暗淡的地方,煢煢孑立。
以上是我的意譯,與一般詞選的語譯略有不同。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這首詞的末三句有很高的境界,非大詞人不能道出,對辛棄疾的譽揚可謂無以復加。梁啟超對這首詞也有很高的評價,《飲冰室評詞》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真正道出了這首詞的弦外之音。

梁啟超的評語多為坊間現行的一些詞選所採信。但大多數的版本都是囫圇吞棗,一筆帶過,說這是詞人的自我寫照,並未把詞的寓意交待清楚,甚至有些還作了錯誤的詮釋。

因此我想提出一個新的見解,藉以瞭解詞的含義。我認為這首詞的主題在於「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盈盈暗香指的是美女,盈盈是指儀態之美,暗香是指品德之美。暗香是詠梅的詞牌名,梅為花中四君子之一,代表純潔高尚,同時香是女子的代稱,所以在這裡「盈盈暗香」可以解釋為具有高潔品德的美女。

美女在《離騷》裡稱為佚女,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文》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 領袖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是美女,溺死洛水,成為洛水之神。屈原在《離騷》裡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反映他的政治思想。他因遭奸臣讒毀而被放逐,所以主張賢臣輔政。他為了求賢臣,上天下地追求的第一個美女就是宓妃。他先令雷神探查宓妃之所在,再派媒人帶上聘禮請她來約會。結果發現她自恃其美而無禮,不歡而散。當然這是假託的故事,但是它的寓意則是求賢臣共事賢君,這是屈原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

回頭再看《青玉案》的主題「笑語盈盈暗香去」,我直覺地意識到其中的美女就是辛棄疾的化身。毋庸置疑,辛棄疾是南宋賢臣,相信他也以此自居。他忠君愛國,反對議和偏安之計,力主抗金北伐,屢次向朝廷進獻滅金復國的策略,但始終未被採納,並且遭到主和派的排擠和譭謗。他寫這首詞時大概已經辭官告老,幽居獨處。仕途失意,壯志未酬,孤寂莫落的心情不言可喻。「笑語盈盈暗香去」是他當時心境的反映,也就是梁啟超所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的含義。

此外,在宋詩中也有描寫燈市的佳作,田園詩人范成大有一首著名的《燈市行》,現抄錄於下: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
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
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閒也向城中看。酒壚博簺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
災傷不及十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中間有三次轉韻,可以按照用韻的不同,分成四段,每段四句。

第一段是寫元宵燈市的地點和時間。吳台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蘇州市,也是范成大的故鄉。燈市從歲前臘日(冬至後第三日)以後就開始了。

第二段是寫各式各樣的奇巧花燈,特別是疊玉千絲與剪蘿萬眼這兩款,不待正月十五日就爭先湧入燈市了。

在最後兩段裡,范成大用了第三人稱,寫一個莊稼漢忙裡偷閒,到蘇州城內去看花燈而發出的感歎。他舉目所見到處都是五光十色的花燈,充耳所聞都是酒店裡傳來擲骰子爭買花燈的叫喊以及嘈雜的歌聲,夜夜都像元宵到天亮。今年天災不大,不及往年的三成。現在已經到了歲末天寒時節,一般農民心裡還是熱乎乎的,好像沐浴在暖和的春光裡一樣。 因為收成好,沒有饑寒交迫的恐慌。所以才有興緻到城裡來看花燈,而且覺得燈市特別好。

詩中的「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閒也向城中看」兩句,提供了一個重要資訊,即說明宋代燈市和觀燈的風俗,都是在城市中舉行的,農村是沒有燈市的。

不用說在宋代,就是到了民國,在我生長的農村裡也沒有看到過元宵節的花燈。但是元宵節點燈的民俗,卻由來已久,那是為了祭祖,而不是為了觀賞。所點的燈也不是花燈,而是用紅蘿蔔製成的油燈。人們選用較為粗大的紅蘿蔔,切成數段,挖成碗形,再用棉花搓成捻子,置入其中。在元宵節那天,太陽下山之前,用籃子提了紅蘿蔔燈和油瓶,到野外祖墳的墓地裡去點燈,為祖先的靈魂照明。

童年時代,我曾隨父親去野外祖先的墓地點過燈。我們先在每一個祖先的墳上挖一個小小的洞穴,擺上紅蘿蔔燈,再倒進豆油,點燃燈後就離開。等回到村子裡時,天已經黑了。我和父親還爬上圍子牆,從垛口向外望去,看見點點的燈火在原野裡閃爍著,這才放心回家。這些都是童年的記憶,撫今追昔,恍如隔世。

生於中國的戰亂時代,我少小離家,流浪異鄉,長年羈留美國,對元宵節早已淡忘了。但是今年卻大不同,一場大雪,又讓我記起了那個古老的諺語,産生其他一些聯想,賦成七絕一首,以誌其事:「去歲中秋雲蔽月,今年元夜雪張燈。遥想故國民間諺,喜見他鄉又驗徵。」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