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母親

5 月 3, 2024
person riding boat

(【傳記/回憶】第97號)                 

 作者 :劉巧燕

母親陳蘭香生於1927年10月10日,辭世於2023年3月6日。儅她在18歲那年坐著轎子從外婆家嫁到劉家時,不知道她有沒有想過她的一生會是如此艱難。她嘗盡世間百苦,在一次次無盡的忍耐與堅持中,把她的七個子女培養成才,讓她在老年能夠曾孫輩繞膝,享受四世同堂之福。 母親甚至於87歲高齡還飄洋過海來到美利堅,看看外面不一樣的世界,直至回到老家很久,還在跟熟人鄰居講述她看到的美國。

有大福之人必先受大難。母親苦於年幼體弱,成長於食物奇缺的年代,婚後三年,仍   然沒有子嗣。着急的婆婆給她唯一的兒子悄悄地養了位填房,而且很快就有了個孫子。這時,婆婆與丈夫迫於新社會一夫一妻的壓力,逼迫媽媽讓位。母親說:「我明媒正娶,生是劉家的人,死是劉家的鬼!」正是她的堅持,才有我們兄弟姊妹七人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

迫於生活的沉重壓力,母親在照顧我們的同時,還要去做許多艱苦的工作。她挑鹽負重從廣東興寧縣新陂鎮走路到江西贛州去販賣,給人挑石頭建房子,走家串戶收購玻璃酒瓶去賣,以賺取日常開銷;她紡紗織布、把犁耕田、放牛、砍柴、割草,開荒種植水稻、花生、黃豆、地瓜和各種蔬菜。她種的地瓜一個都超過80斤,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回家。她做的紅薯粄香噴噴,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母親用花生炸油,用黃豆去換豆腐,用多餘的蔬菜餵豬,從山中尋找中草藥曬乾,然後用籮筐裝著挑到周圍村落去賣,3分、5分、1角錢的積累,長年累月,母親把周圍的村落都走遍了。在被打成爆發戶的特殊艱難時期,她用盡各種方法去照顧一整個家庭10口人的吃喝拉撒,盡客家人的孝道,孝順婆婆,直至婆婆92歲去世。

春蠶到死絲方儘, 蠟炬成灰淚始乾。母親流過多少眼淚?年幼的我們無從知道, 但是,母親的汗一定是流盡了!

母親只在新社會的掃盲班裡學過一段時間,但是她天資聰慧,只要是她看過和聽過的東西都過目不忘。她會唱很多膾炙人口的客家山歌,而且還跟外公學中草藥的辨認方式,自採草藥偏方給人治病,只收取很少的費用,對於窮苦人家甚至不收分文。她樂善好施,很多的時候,自己家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還和爸爸賒米給鄰居,希望他們不至於在災荒時期餓死。例如,她曾經給遠道而來,拖家帶口逃離水災的安徽災民賑米,給鄰近的村民免費的中草藥治病。所有的善舉使她名聲遠揚,有威望的陳姐在興寧流傳很久,很多客人聽到她的口碑尋訪到家找她拿藥,直到她年老隨兒孫定居他鄉為止。

母親一生都有堅定的信仰。她篤信佛教,堅持在家供佛40多年。她一直心中有佛,行善積德成爲行為準則,而且遇到困難意志堅定,不被打倒。她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活也向她印證這一點。有一次母親被人推進池塘,卻大難不死;還有一次,在尋找山草藥的時候,居然在半山腰看見有一大堆花生曬在一個動物的洞口,讓採草藥的娘倆瞬間有口福,免得挨餓還要挑草藥回家。從此,對「老鼠不留隔夜糧」的説法,母親持懷疑態度,因為當時那裡連花生的苗都沒有了!

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對待她的孩子們,總是那麼溫柔。她很少大聲斥責她的孩子,甚至當年小女兒(筆者)高考三年才考上,而且是自費生,她跟爸爸都全力支持。他們對兒女一視同仁,沒有典型的客家人重男輕女的態度,讓新時代的我們都自愧不如。她張羅娶了自傢的四個媳婦回來,而且一直維持一個大家族而不分家,這在鄉村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母親有著非凡的樂觀精神,一生愛聽客家山歌。有一首山歌云:「山歌不唱心不開,大路不行生溜苔。腳踏溜苔跤跤跌,知得路滑不該來。」這本是她一生艱難的現實寫照,但是正因為她的硬氣,把日子過成了「跌得跤多路則寬。」她一生為了子女,把所有的苦難都承擔了,她踩的坑,受的苦,磨的難都變成了我們大家族的興旺與福祉,並且激勵著我們努力生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母親一生仁慈,與人為善, 廣結佛緣, 可謂:「修心修得歡喜心,無災無難保安康。誠心自有神仙保,富貴榮華佛前求。」這是她一生的追求,也是兒女們學習的榜樣。願母親的精神永存,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