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第76號)
作者:李之柏
飛虹琉璃塔
我覺得飛虹琉璃塔是上寺三個出名文物中最出色的一個,它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啓二年(1622)底層增建圍廊是目前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此塔是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名,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它屹立於山門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 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緻,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製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頂建有鐵製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約重67.2市斤。塔中空,但現在已經關閉不能攀爬。據說內有踏道翻轉,盤旋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飛虹琉璃塔

檐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出悅耳的鈴聲。
趙城金藏
飛虹塔的景觀確實迷人,但是寺內的經卷更彌足珍貴。主要原因是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上寺就供養著一部《金代大藏經》簡稱《金藏》,前面提到,因廣勝寺原屬趙城縣,故定名《趙城金藏》。
北京國家圖書館,有四部鎮館之寶,分別是《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這其中,敦煌遺書主要是唐代的佛經道藏為主;《趙城金藏》,成書於金代;《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朝;《四庫全書》成書於清朝。足見《趙城金藏》的珍貴。
《趙城金藏》是金代平水雕版印製的佛教經卷,計6980餘卷,6000多萬字,它的絕大部分內容,是我國漢代至北宋的各代著名高僧及來中國傳教講學的外國高僧把梵文譯成漢文,爾後編纂成書的。從金皇統九年到大定十三年(公元1149-1173年),前後15年才完成了這部卷帖浩繁的典籍。
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廣勝寺,在藏經櫃中發現了這部塵封了幾百年的金代大藏經,但此時的《趙城金藏》只剩下不到5000卷,儘管如此,依舊引起世界轟動。
它是海內孤本,也是世界上罕有的精品。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處心積慮想盜走它,先是派所謂「東方文化團」借考察之際,想出錢買走,遭到拒絕。接著想借「遊覽」之際,搶走經卷。寺內主持力空和尚識破其陰謀,冒著危險,衝破日軍封鎖線,把消息報告給我軍。我軍得知情報之後,迅速轉移經卷,派一個連的兵力護衛,組織了90多副籮筐,還有民工牲口馱運隊,連夜把飛虹塔內的數千卷經卷轉移到太岳革命根據地安澤縣亢驛鎮,密藏在太行山下一處煤窯裡。日軍聞訊,又於次日拂曉派兵追趕,雙方在安澤、沁源交界的山溝裡,展開了激烈戰鬥,我軍八名戰士獻出了生命。之後日軍頭目又找力空和尚報復,帶著部隊開進廣勝寺,要殺死力空,燒掉寺廟。力空準備以死相拒,幸有日軍侍從官勸釋,力空得以活命,廣勝寺未被焚毀。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經卷被運送到北京圖書館。找到了理想的歸宿。經過十七年的修整、裱糊,到1966年,洋洋四千八百多卷古經恢復了原貌,列為國家珍貴文物給予珍藏。既然原本在北京圖書館,當然目前在上寺是看不到它的,不過寺裡各個角落都在賣影印本或有關經書的紀念品。
下寺
下寺由山門、前段、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水神廟在它的西邊,僅一牆之隔。
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前後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緻的元代建築。

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樑架施大爬樑承重,形如人字柁站。

後殿是大雄寶殿,又叫大佛殿,建於元至大二年(1309),七間單檐,懸山式,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待續(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