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第75號)
作者:李之柏

 我對廣勝寺產生好奇心,是源於十年前看到一幅流落海外的巨大壁畫而起。2019年三月初,終於和數位好友自駕成行,一窺這座唐太宗和郭子儀都來過的千年古剎。
緣起
 2008年我已淡出職場,趁著聖誕假期間,第一次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在匆匆看完一樓的古埃及館和古希臘羅馬館後,直奔二樓的亞洲館。一進門就被幾座巨大的佛像和石雕而眼花撩亂,而迎面而來的一巨幅壁畫,更讓人震撼!


壁畫

 一提到壁畫,華人會很容易聯想到“敦煌壁畫”。不過敦煌壁畫是刻在石頭上的,而廣義的壁畫是在牆壁上的畫。

 這幅元代的壁畫《藥師經變》,約7.52米高,15.2米寬。畫是在稻草和泥漿混合的材質上繪作的。(見圖)

元代壁畫

壁畫的年代

 達芬奇在米蘭修道院的《最後的晚餐》大概完成於1496年左右,距今523年左右。在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天頂,由米開朗基羅畫的《創世紀》是公元1512年完工的,距今507年。蒙古人在公元1278-1364年之間佔領中國的元代,因此這幅壁畫存在於世700年左右。

《藥師經變》

 經變: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把佛經裏的一段故事用「畫作」表現出來。在西方教堂裡的聖壇畫、五彩玻璃上的故事畫,在中國的語言裡也都屬於「經變」。
 畫面正中央是藥師琉璃光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面相慈祥圓潤,儀態莊嚴,烏髮肉髻,雙耳垂肩,身披佛衣,坦胸露右臂,左手撫膝,右手結印,雙足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中央。此壁畫藥師佛左手撫膝,與通常看到的藥師佛左手捧藥器有所不同。
 藥師佛左右有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與藥師佛一起形成「藥師三尊」,又稱為「東方三聖」。
 周圍又有「八大接引菩薩」站立環繞在「藥師三尊」身旁。「藥師三尊」蓮花寶座下,各有獻花供養的二尊菩薩或童子。畫面二側是十二尊藥叉神將和護法天神部諸眷屬圍繞,護持著東方淨土。
 坐在長凳上靜觀此畫,場面恢弘,人物眾多,色彩繁複,線描精巧,雖經七百多年而瑰麗依舊,堪稱藝術珍品。

此畫是怎麼來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美國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賽克勒(Sackler)醫生酷愛中國文物,收集了不少中國文物。在一次拍賣會上得此壁畫,不過只是幾箱碎壁片。他覺得這巨幅壁畫放在家裡不好保管,他也無力修復這幅巨畫。於是1965年,他以他母親的名義將這幅壁畫捐獻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專家們用了兩百萬美元的費用,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才把壁畫編織修復。
 賽克勒醫生 是位精神科醫師,中文網站上,以訛傳訛,把他當成牙醫,其實只要搜一搜英文網站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簡歷。由於他酷愛文物,收藏無數,去世後把一生收藏都捐出來,所以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有Arthur M. Sackler Gallery。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亞洲廳和古埃及廳都有Sackler Gallery。甚至還捐給北京大學一座《賽克勒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
 在他捐贈出這幅壁畫時,他只知道這幅壁畫來自山西省廣勝寺,並沒有提供進一步明確的資料。這就驅使我探尋這幅畫是怎麼從廣勝寺飄洋過海來到大都會博物館的。

廣勝寺的地理位置與沿革

 網上資訊都說它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腳下,太原以南大約兩百多公里。但在古籍上都記載廣勝寺在趙城縣,那是因為在1954年趙城縣和洪洞縣合併改稱為洪趙縣,到了1958年又改稱洪洞縣。
 膾炙人口的京劇《玉堂春》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洪洞縣。蘇三起解時唱的第一句就是:「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至大街上……。」
 好玩的是唱詞在這“洞”的發音為“同”(二聲),而且當地人也把這個字發“同”的音。
 寺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
 唐代宗大曆四年,汾陽王郭子儀奏諸朝廷進行整修擴建,取「廣大於天,名勝於時」,更名廣勝寺。
 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築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餘均為元代建築。

廣勝寺的佈局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上寺在霍山巔,飛虹琉璃塔聳峙,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在下寺西邊一牆之隔的是水神廟,它是一個道教寺廟,目前與下寺歸一個單位管理。

上寺

 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始於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待續(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