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學】第48號)

作者:季肇瑾

圖1 存於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納爾邁石版

  久聞古埃及象形文字奇妙,當我直面這些文字時,還是被那生動形象和絢麗多彩的文字深深感動,受到了强烈的視覺衝擊。在埃及古神廟的神殿裏,在圍廊圓柱上,在殘桓斷壁上,到處刻有象形文字,從聖書體、祭司體,到世俗體,伴隨著古埃及的神話和歷史而流傳。

  文字記載歷史,是文化的象徵和文明的靈魂。這些栩栩如生的象形文字,給我們還原了五千年古埃及的歷史。

  在英語中,象形文是“Hieroglyph”, 源於古希臘語神靈(Hieros)和雕刻(glupho)的合成。據説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軍隊征服埃及後,希臘人看到埃及圖畫文字大都雕刻在神廟的牆壁和柱子上,稱這些文字是象形文字。古埃及神話傳説中,智慧之神托特(Thoth)發明了文字,掌管著知識與魔法,用動物花草的圖畫來表示文字和數目。

  至今發現最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公元前3100年左右雕刻在納爾邁石版(The Narmer Palette)上的文字。納爾邁國王是上埃及和下埃及統一的勝利者,他的名字用象形文字被銘刻在石板的兩面。石版記載了國王頭戴紅色的王冠,用權杖擊倒戰敗者的場面,右上角的荷魯斯神(Horus)以獵鷹的樣貌出現,用爪子抓住一根與人頭鼻子相連的繩子。人頭從一個長方形上延伸出來,長方形上有六株類似荷花的花苞。象形數字中,一株花苞表示數目一千,六株花苞表示六千。根據藝術史家加德納的解釋,荷魯斯神把抓到的六千名俘虜帶來獻給納爾邁國王。史詩般的記錄顯示,那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已達音、意、形三者統一。    

  我有幸參觀了位於埃及盧克索北部的卡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這是古埃及遺留的最大一座神廟,始建於3900多年前,其有大小20多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大門前列有兩大排獅身公羊石雕像,氣勢宏偉,蔚為壯觀。卡納克神廟是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的首都底比斯的建築,供奉著太陽神阿蒙-拉(Amun-Ra)的祭殿。阿蒙-拉神代表宇宙初始的創造力量。主殿的石柱上刻有精美的圖畫故事和聖書體象形文字,如頭戴雙羽冠的阿蒙神每日接受祭司獻祭的圖像。

圖2 左:卡納克神廟裏石柱浮雕畫,右:卡納克神廟石壁象形文字

  卡納克神廟主殿墻壁上刻的是象形銘文。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有關卡迭什戰役的歷史就是用銘文雕刻在這些石柱和牆壁上。同時,拉美西斯的巨像高高矗立在神殿廣場上,為研究古埃及歷史提供了實物考證。

  卡納克神廟裏有一座由世界上第一位埃及女王哈特謝普蘇特所立的方尖碑。這是埃及境内最高的紀念太陽神阿蒙的方尖碑。古埃及文的破譯,使我們讀懂了方尖碑上的銘文:(女王)“為她的父親阿蒙——兩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紀念物。為他用南方堅硬的花崗石建造了兩個大方尖碑,它們的表面鍍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當太陽在它們之間升起時,從尼羅河的兩岸看去,它們的光芒照耀著大地”。

  由於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不斷遭到盜墓者的破壞,到了新王朝時期(大約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法老和貴族們就另闢墓葬區,在首都底比斯尼羅河西岸的山谷中修建了帝王谷。現在已挖掘了六十三個陵墓。這些陵墓壁畫中象形文字顯示了祭司體和后來埃及文字的變化,是聖書體中單詞書寫和語法結構的標準體系。

  1922年,英國人霍華德·卡特發現了一個十九歲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震驚了世界。幾個最早進入陵墓的人死亡,被人解釋為中了 “法老的詛咒” 。在圖坦卡蒙陵墓的牆壁上刻著這麽一句話:“我看見了昨天,我知道明天。圖坦卡蒙陵墓裏的陪葬品,大多數精美的物品已被運藏到埃及國家博物館。在那裏,我們看到了圖坦卡蒙的棺槨,王座和黃金面具。圖坦卡蒙黃金面具是埃及國家博物館的象徵。

  最令我難忘是參觀帝王拉美西斯四世的陵墓。長長的墓道裏,兩壁刻滿了絢麗多彩的圖像文字,表述著古埃及人的神話和宗教觀。雖不知道這些古埃及圖像文字的意義,只覺得這些小動物,鳥、鴨、魚、甲蟲、花草生動有趣,充滿了生命力。

  埃及法老自封為太陽神拉(Ra)的兒子,視自己為鷹的化身,渴望享受太陽神的永恆生活,以示政權的合法性。法老駕崩後,升天追上太陽神。墓中有一幅關於已故埃及法老在以太陽神為首的眾神護衛下,由靈蛇引領,乘太陽船駛向生命的彼岸,獲得重生的壁畫。太陽船的特點是船體長,船頭高聳,中間有幾根支柱,上面站立諸神,船上僅有一漿,航行時靠其他船牽引。

圖3 左、右上:拉美西斯四世墓道壁畫文字,右下:拉美西斯四世陵墓壁畫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演變有幾個重要階段。最早文字出現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作爲銘文被雕刻在神廟中,從而被稱爲 “聖書體”。因爲聖書體形象華麗,需要雕刻,不易書寫,祭司們發明了可以將文字寫在莎草紙上的 “祭司體”。但是一些正式的官方文件和銘文,仍然使用傳統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650年至公元5世紀,埃及文字繼祭司體後,又向大衆化發展,發展出一種世俗體(Demotic)。其上承祭司體,下啓科普特語(Coptic),是埃及語的草書形式,被埃及人使用了一千年之久。埃及最後的聖書體於公元394年刻於費萊島上的伊西斯神廟。最後的世俗體也於公元452年刻於該神廟。

圖4 費萊島上的伊西斯神廟  

  埃及被希臘和羅馬征服後,埃及人開始使用從希臘語衍生出來的科普特字母,世俗體逐漸被取代。科普特語在世俗體基礎上,吸收希臘語字母和語法成分而形成。科普特語在公元一世紀形成後,隨後近一千年還在埃及使用。科普特語是埃及語的最後一種形式。

  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雖然大多數埃及人仍然使用科普特語,但逐漸被阿拉伯語代替。阿拉伯語替代了埃及語,成為在埃及佔主要地位的文字。

  古埃及歷史和文明隨著文字的消亡而失去記載。歷史證明,只要文字存在,文明就存在。

  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創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使用過,包括公元前1754年巴比倫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是用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寫的。這些古代文明歷史隨著楔形文字的失傳而消亡。

  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現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直到公元1100年時還在使用,時間跨度是4300年,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使用最久遠的文字,但隨著埃及被異族征服而消失。

  古印度文明出現在約公元前3000 年,然而有關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因缺乏可供參考的古文字,印度歷史始終沒有被破譯。

  古瑪雅文明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因文字的消失,歷史也中斷了。

  從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演變和消失過程,我真慶幸中華文化的延續是漢文字的延續。從傳説中的倉頡造字,到實體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行草、楷書、印刷體,中華文字一脈相承。在上世紀新文化運動中,有人提出要廢除漢字,如錢玄同提出用拼音來替代漢字。如果這種提議施行了,那麽真是中華文化的大災難,中國哲學思想的傳承,以及文學和格律詩詞的復興,都將成為巨大的文化歷史問題。雖然正體漢字簡化有助於提高全民識字程度,但簡體字失去了許多漢字象形和會意蘊涵的意義。

  我不知道今後漢語文字發展的方向,隨著人工智能的開發和電腦打字的普及,漢語文字表達的觀念會依然存在,但漢字的書寫也許只剩下作爲觀賞形式的中國書法。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作爲一種觀賞藝術,現在只存在於神廟、墓道、和博物館裏。作爲本文的結束語,我選了一副印在莎草紙上的象形文字音標,以引起大家的興趣。

圖5 象形文字字母表

  余興未盡,填詞一首:

滿江紅·埃及卡納克神廟

底比斯都,盧克廟、柱高擎碧。
猶銘刻、象形文字,彩雕圖色。
兩列獅身公羊像,一碑神祭方尖立。
太陽神、聖殿慰民心,千年壁。

埃及史、君應識。
文字滅,真堪惜。
嘆尼羅河遠,草莎蕭瑟。
千古盛談金字塔,現時未料文明息。
望夕陽、一抹照平沙,幽思逸。

靜廬 寫於二〇二三年四月二日至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