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湖文學 專刊 作者:李鳳志
每次回到故鄉,都要去老屋前站一站,儘管老屋已被磚平房代替了,房主也變成了劉姓人家,但站在老屋前的那種感覺,實在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既有眷戀無限,也有感慨萬千,更有刻骨銘心,發生在老屋的故事似乎就在昨日,那麼清晰……
老屋是東北典型的三間土平房,筒子屋,一頭開門。這是土改時分的,原主人是地主王森,我就是在這土屋的中間那個屋裡出生的。土堆砌的牆,土抹的牆,房蓋也是土的,沒有什麼特色,更沒有什麼文化底蘊,但老屋的印記一直刻在心靈的薄壁上,流在血液的記憶裡,是那麼深刻,一生不忘。
留在記憶中最早的,就是那時既沒有廣播,更沒有電視,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吃過晚飯便早早地睡下了,小孩子自然也就隨著大人們早早地休息。每天清晨,大公雞叫第二遍時,母親就起來為下地幹活的父親做早飯。我也和母親一同起來,為母親燒火,久而久之也就養成習慣了,直到現在。雖然聽不到大公雞叫了,但每天還是照起不誤,生命的時鐘從此定格在這一刻,七十年沒有改變,只是起來後的內容在不斷地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覺越來越少了,早起的時間也就越來越早了,我出版的22本文學著作,大多都是早上這段時間寫的。
做好飯,侍候一家人吃完飯,收拾俐落後,媽媽就隨父親下地幹活了,我也總是跟著媽媽下地,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勤勞的習慣也同樣是小時候養成的。
媽媽也總是和我說:「過日子不能懶,人懶是過不好日子的。」這句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媽媽的勤勞更是影響了我的一生。不管怎麼忙,媽媽總是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的。
媽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窮富無所謂,過個乾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至今還在我的身上繼承和發展著,跟著媽媽學會了乾淨整潔。等到我懂事後,這搞衛生的事就由我包了。因為是筒子屋,一頭開門,進屋便是灶台和柴堆。每頓飯後,我都把柴堆整理一下,從不凌亂。後來,父親搭了一個土架,柴禾放到上面更加整齊了,村委會還領著人到我家參觀過。
冬天不用起早做飯了,我還是那個時候起來,挎著土籃到村裡撿豬糞,然後二分錢一斤賣給生產隊,換回幾元錢好去買「小人書」,至今還有許多「小人書」是用這賣豬糞的錢買的呢!偶爾看一眼,懷舊的思緒頓時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冬天是農閒的季節。每天晚上,老屋就成了說書場,說書人就是父親。父親雖然唯讀了一年半私塾,但酷愛古典文學,家中藏有三十多部古書,所以一到冬季的夜晚,老屋裡全是人,都來聽父親講故事。父親記憶力特別好,不用照著書就可以繪聲繪色地講那些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父親不但說得好,唱得也相當好。經常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唱著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小唱本。有《三俠五義》、《吳越春秋》、《彩雲球》、《秦英征西》等線裝書。每當看到至今還收藏的這些小唱本時,父親說書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是那麼的親切,是那麼的溫馨。從心底佩服父親能將那些恢弘的戰爭場面、眾多的歷史人物、曲折的故事情節記得那麼的清清楚楚。後來,父親讓我給鄉親們讀這些古書,碰到不認識的字,父親就告訴我。《三國演義》、《水滸傳》就是我給鄉親們常讀的兩部書,那時十一二歲。
正是在給鄉親們不斷讀書過程中,打下了古典文學的基礎。小唱本上的那些七言唱詞薰陶感染了我,後來出版的五本古體詩詞集就是在這老屋裡得到的因數,父親是我文學啟蒙的第一個老師。沒有老屋,沒有父親,肯定沒有我今天的文學成果。老屋給了我太多的文學啟蒙。《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等等都是在老屋裡背誦的。
春節是老屋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候。
我早早就把老屋的土牆糊上一層新紙,紙棚也要重新糊上一層紙,再把上百年的掛畫拿出來掛上。有「楊相武三盜九龍杯」、「三仙會破朱仙陣」、「楊八郎雲秀英皆回南朝」等。過春節是最讓小孩子高興的事了。不僅僅是被那些封建禮節感染成無限的好奇,更多的是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分幾塊糖,可以放鞭炮,可以得幾毛壓歲錢,可以……童年時的春節永遠是那麼的好玩。
奶奶自己住在最裡邊的屋子。記憶中的奶奶是個小腳女人。每次洗腳都要把門關得死死的,從不讓我們看,但那又臭又長的裹腳布是經常掛在外面晾衣繩上的。奶奶話不多,從沒有和我嘮過嗑,一直到1969年去世。我每天都機械地重複著三句同樣的話:「奶奶,吃飯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吃飯時,奶奶一句話也不說,吃完飯就回到她自己的屋子裡呆著,從來不走出家門去東西兩院串門,更沒有奶奶輩的來找她,總是一個人孤獨地呆著。奶奶從來不幫媽媽幹活。我曾問過媽媽:「奶奶為什麼不幫你幹點活?你和奶奶有什麼矛盾嗎」?媽媽說:「從我嫁給你爹,就這樣,從不伸手」。真的這樣,就連吃飯都不自己盛飯,都是我把飯盛好了,送到奶奶面前。奶奶永遠坐在飯桌的南面,父親坐在西面,即炕頭,我們在東邊,媽媽則是坐在父親旁邊的炕沿上。
每一頓飯都是奶奶和父親開始吃了,我們才能伸筷,偶爾有點好吃的,都要可著奶奶,然後是父親,再次是我們,到媽媽那一點也沒有了,哪像現在,先是孩子,整個順序全倒過來了。
至今,在我的身上還保留著這種「長幼有序」的孔孟之道,因此看不慣那些不講禮法的生活方式。
這是老屋賦予我的,一生都不會改變。
老屋給了我太多的性格基奠。農民的淳樸和善良影響了我一生,也成了我性格的主體部分。我始終不忘記我是來自農村人,這種品質讓我享受一生,幸福一生。老屋給了我太多的情感純淨。留下了童年的天真無邪;留下了少年的讀書懵懂;留下了纏綿悱惻的情癡;留下了一份寧靜樸實的渴求。
老屋是父親和母親心血的結晶,更是我的一種情結。這種情結,讓我有了一種恒久綿長的牽掛;讓我穿行在歲月裡而身不由己;讓我走到天涯海角也還是想著老屋。這是一份牽掛與思念,慢慢地變成了一種寄託,因為我在這老屋裡度過了夢幻的童年和憧憬的少年時代。
老屋裡,父母的思想薰陶浸透了我的靈魂;父母的人格規範界定了我的底線;父母的言行指導校對了我的人生。父親的開朗大度、豪爽仗義、廣交朋友的性格,我全部繼承了;母親的通情達理、勤快乾淨、樂善好施的秉性,我也照搬不誤。
每當遇到疑問時,總能在老屋找到答案;每當遇到挫折時,總能在老屋找到堅強;每當遇到迷路時,總能在老屋找到方向。老屋像一本人生辭書,常讀常新;老屋像一醰陳年佳釀,愈久愈香。
真的感謝老屋。

(本頁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