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高原之旅(下)

7 月 12, 2023

(【旅遊文學】第46號)

作者:之微

圖1  高原上的野生羊駝

南部高原風光

  離開古印加帝國的心臟地帶,我們乘巴士往海拔更高的東南方向前行。高原風光更為突出。

  第一個目的地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的喀喀(Titicaca)湖,以及湖畔城市普諾(Puno)。沿途有兩個地方給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前印加居民點Raqchi,另一個是以走私猖獗聞名的城市胡里亞卡(Juliaca)。 Raqchi有神廟和驛站遺址,而那一大片圓形穀倉的殘垣更加吸人眼球。神廟的高牆尚存,達25米,據說是前印加和印加文明留存下來的最大單體建築。我們只是途經胡里亞卡,大路兩邊堆積出售的諸多走私商品,尤其是大大小小桶裝汽油,給人印像極其深刻。導遊說,這兒什麼都有,都是從玻利維亞經的的喀喀湖用船隻運來的。晚市和早市尤其興旺。他自己在這兒買過iPhone,質量挺好。 “警察不管嗎?” “我旁邊一個買手機的還穿著警察制服哩。”

  普諾城在湖的西南方。城市不算大,有大教堂和司法宮等名勝。城西山坡上有一處景點,安放著安第斯神鷹的塑像。我本想帶著同伴去那裡,卻帶錯了路,爬到一個與神鷹遙遙相望的,有一尊人物塑像的山頭。在這裡俯瞰整個城市和湖面,景色令人嘆為觀止。

圖2 居高望遠,普諾城區和的的喀喀湖的一角盡收眼底

  到普諾要參觀的重點是的的喀喀湖上的人工浮島。的的喀喀湖一半在秘魯,一半在玻利維亞,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湖泊,湖平面海拔3860米。浮島是由類似蘆葦的水草編織鋪就的人工島嶼,相傳最早是烏魯族人為躲避印加人的侵略而建造的。過去這種面積上百平方米的浮島隨水漂流,現在大多改用錨固定於湖床。三五戶人居於一島,以捕魚和打水鳥為生。不過我們參觀的浮島完全是為旅遊觀光而遷到普諾市附近的,我認為其商業色彩太濃。儘管如此,它給了我們很多想像的空間:島民們世世代代是怎樣生活的?有多少島民的後代能拒絕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誘惑,這小小的一方草墊豈能制止年輕人對外部世界的渴望?

  海拔最高的一段旅途在普諾到科爾卡之間。大巴離開市區便不斷往更高處行駛。導遊指著郊外一處安置著蛇形鋼刺網的高高牆院,說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監獄,並憤憤地斥責起秘魯政府的腐敗:疫情期間,秘魯便更換了七任總統!最短的一任總統只幹了兩天。而就在上任的第一天,他便同某外國公司簽下兩個大單,包括全秘魯的電訊業務。其中獲利的50%歸其家族(公司)所有,估計有上億美元。繼任總統也無法更改此有效的“法律文件”。該總統被判20年刑期。我笑言他坐牢可是年薪500萬美元的工作。朋友們說,之微幹這事最合適,反正住哪兒都一樣寫小說。

圖3 秘魯南部有數以百計的火山,我們目睹火山噴發

  秘魯南部高原的景緻遼闊壯美。無邊無涯呈柔和淺色的荒草隨風搖擺,小河靜靜流淌。偶然見到一塊黃綠相間的濕地,成群的野生羊駝(Llama) 和火烈鳥散佈其間,大家不由地發出一聲驚呼。這一地區分佈著許多火山,我們有幸目睹活火山的爆發,山峰騰起的煙霧在高空散開,形成經久不散且不斷擴展的灰色雲層。有一處停車休息的地方立著海拔4913米的標識牌。這裡人跡罕至,沙丘上長著一種貼地表生長的植物yareta,貌似苔蘚,僅一厘米左右高度,小小的葉瓣上以蠟質保護,抱團生長。據說可以存活上千年。 Muna是另一種高原上生長的低矮草本植物,也是印第安人傳統的草藥,可治腸胃病和關節炎。秘魯最知名的藥用植物古柯(Coca),則生長在較低海拔的山區。古柯葉含古柯鹼,泡水喝能防止高山反應。它是可口可樂中最為神秘的配方成分。

  臨近科爾卡鎮,大巴沿之字形盤山公路直落千米,抵達低谷中的度假村。我們在此休息調整,並參觀世界自然奇觀之一:科爾卡大峽谷(Colca Canyon)和安第斯神鷹(Andean Condor) 。

圖4 科爾卡大峽谷和安第斯神鷹是世界自然奇觀之一

  全世界最深的科爾卡大峽谷長70公里,深度1000-2000米,最深處是美國西部大峽谷的兩倍。谷底流淌著Majes河,峽谷兩側修築了層層梯田。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印第安神鷹的家鄉之一。神鷹(鷲)棲息在3000-5000米高的岩壁,以動物的屍體為食,與人的壽命相當。神鷹展翅可達3米左右,在天空中藉氣流產生的浮力滑翔或盤旋而上。我們站在觀賞點的懸崖邊,幾隻神鷹來回在峽谷中飛翔滑行,就像有意在為我們這些遠方的遊客表演一樣。

告別秘魯

  秘魯之行的最後一站是南部最大城市阿雷基帕(Arequipa)。這個城市中許多古建築用白色的岩石建造,因此有“白城”之稱。由於建設者將歐洲和本土的建築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特色,該市古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

  我們入住的酒店斜對著市中心的大教堂。日落時分,目睹了夕陽照射下,教堂白色的立面逐漸變幻著色彩。我們在此城重點參觀了寧靜肅穆的聖卡塔利娜女修道院,以及喧鬧的農貿市場。

  這次秘魯之行,除了接觸古印加文明以及殖民時代文化,欣賞了獨特的高原景緻外,還有不少收穫。例如品嚐美食。據說為了推動旅遊業,政府下決心要把秘魯建成“美食之國”,在利馬有不止一家世界頂級餐廳。給我留下好印象的有當地特色飲料印加可樂(IncaKola)和雞尾酒Pisco,以及傳統菜餚醃生魚片(Ceviche)、羊駝肉(Alpaca)、轉爐烤雞和烤天竺鼠(Cuy,又叫Guinea Pig)。至於秘魯獨特的水果Passion Fruit、Chirimoya和Pepino Dulce,只有親口嚐了,才知道“快樂”的味道。快樂的滋味也蕩漾在女士們的採購途中,秘魯各地毛紡織品琳瑯滿目:帽子、圍巾、手套和襪子,造型美觀,色彩柔和,手感舒適,價格低廉,讓她們著實過了一把消費癮,也為推動當地經濟出了一份力。

  秘魯是一個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度。最低工資僅為月薪三百多美元。公務員的平均月薪也只有一千多美元。貧困人口達1/3。在城市郊區,旅遊大巴途經的大道兩旁,到處是沒有完成的房屋,其上層皆為裸露的牆體和鋼筋。導遊說,那是因為沒有錢完工。父母辛苦了半輩子,打下地基修好第一層,餘下的讓兒女們攢錢一層層往上蓋。這成為秘魯城鎮特有的一景。秘魯可耕地有限,礦產也不算豐富,其經濟嚴重依賴旅遊業。兩年多來的疫情使許多家庭瀕臨破產。

  我們在秘魯旅遊期間,正值大選,所到之處喇叭喧天彩旗飄揚,到處張貼著候選人和藹可親的大幅照片。秘魯的民主讓我長知識了:首先,它不是一黨制也不是兩黨制,候選人達二十多人!其次,政府強制每一位18歲以上公民投票,對於19-60歲的公民未參加選舉者罰以相當於92美元的“重款”,幾乎是最低月工資的1/3。

  十二天的遊歷,秘魯璀璨的印加古文明遺址和獨特的高原風光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而這個國家的現實狀況也將讓我牽掛。衷心祝願安第斯高原上民眾能夠最終擺脫貧困,過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圖5  “白城”阿雷基帕的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