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書寫歷史

4 月 6, 2023
ball point pen on opened notebook

(【報導文學】第63號)

作者: 顧艶

  近讀小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所著《美國的分裂》(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副題為「對多元文化社會的思考」(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這本書出版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今年二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多元文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多元文化主義者,偏激地將自己族群的文化置於美國歷史中心,從而導致美國歷史書寫的失真、碎片化和分裂。
  在這種背景下誰來書寫歷史?小阿瑟·施萊辛格責無旁貸地撰寫了這本書,全面闡發關於「多元文化主義」問題的觀點。他將「多元文化主義」置於人類和世界歷史發展與美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進行全面考察;並且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極端形式「非洲中心論」,進行了激烈的抨擊。重申維持「共同文化」,對美國實現「合眾為一」的立國理想的重要性。
  然而他的這一觀點,卻遭到勞倫斯•萊文(Lawrence Levine)等一些歷史學家的批判;只有著名政治學家弗蘭克•克林伯格(Frank Klingberg)和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對他用「周期」理論解釋美國歷史發展進程表示贊同。
  說起小阿瑟·施萊辛格,不免讓我想起他的父親老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Sr.),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並開拓了美國史學研究的眾多新領域,同時還是哈佛大學的歷史學教授。老施萊辛格很早就鼓勵小施萊辛格,「舉起鏡子觀照每個事物,過去和現在的,要對自己看到的作出判斷。」
  在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方法等方面的觀點,小施萊辛格深受父親影響;但後來他憑自己的實力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這主要是他在哈佛大學歷史系就讀時,遇到了兩位優秀導師,即著名文學批評家馬西森 (Francis Matthiessen)和思想史學家派瑞·米勒 (Perry Miller)。可以說,派瑞·米勒才是小施萊辛格學術上的真正引路人。他希望小施萊辛格通過對十九世紀美國哲學家、基督教新教神學家布朗森 (Orestes Brownson)的研究,從而對十九世紀廣闊背景做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小施萊辛格聽從了導師的建議,在研究布朗森思想的過程中,關注到史學界對傑克遜(Andrew Jackson)民主傳統的闡釋產生疑問時,就從研究布朗森轉到了研究傑克遜年代。於是,他從1940年冬,開始收集資料撰寫書稿;到1945年9月,在波士頓出版《傑克遜年代》(The Age of Jackson)時,只有27歲。
  第二年,小阿瑟·施萊辛格憑借《傑克遜年代》一書,斬獲了1946年的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從而確立了他在美國歷史界的地位。這之後,他一發而不可收拾,陸續出版了《羅斯福的年代》(The Age of Roosevelt)、《一千天》(A Thousand Days: John F. 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等重要著作,並在1966年再度獲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
  回過頭來,再說《美國的分裂》這本書,它所論及的「多元文化主義」所反映的民族多樣性,以及文化多樣性現象,是美國與生俱來的問題。美國自建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傳統主流文化一直認為,美國是一個「大熔爐」;是各民族的避難所,各種族的移民在此熔化融合。不同族裔的文化也融合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強有力的共同文化。但是長期以來,這種理想並沒有成為現實,少數族裔一直被主流社會拒之門外。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受到歧視和排斥,無法被美國主流文化認同。
  其實種族之間的敵意,是人類最為本能的反應之一。雖然人類歷史,大部份都是各民族之間互相融合的歷史。但大規模的移民,從一開始就產生了不同民族之間互相仇視的情緒。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共同作用,前所未有地促使移民迅速增長,從而使族群的混合成為新世紀的一個主要問題。其中冷戰的消失,結束了意識形態衝突的時代,同時也使長期以來被意識形態所壓制的種族問題,開始佔據突出的位置。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英裔美國人主導著美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並且至今在很多重要方面仍然如此。大熔爐沒有融合每個人,甚至沒有融合每一個白人移民,對非白人移民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美國的分裂》一書,既是小施萊辛格學術觀點的闡發,也是他履行自己知識分子職責的又一次具體實踐。他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呼籲,希望社會恢復到正當和理性的道路上。但在時代的熱烈和喧囂中,這本書在他當年的寫作和出版過程裏,都充滿了論戰性質。這就讓我們不難理解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以及一些略顯極端的觀點。

2022年7月13日寫於美國萊克星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