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前總統暨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到中國大陸湖南湘潭祭祖尋根, 並帶著一批年輕學子到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五城市進行為期12天的巡訪之旅, 成為海峽兩岸分治74年來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卸任元首,意義非比尋常, 這也是繼2015年他在担任總統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習馬會”之後又一歷史性創舉, 馬英九巳成為改寫中國現代史的人物。

馬英九此次中國大陸之行最大的意義在於體現了1949年國共內戰後被迫流離到台灣的中國人後代尋根祭祖的故國情,馬英九因為身份特殊, 所以此次到大陸沒有被冠上任何頭銜與稱謂, 早先陸媒曾稱馬英九為”台灣地區領導人”, 不過後來都一律統稱為”馬英九” 。回首2015年習馬會時, 美國主流媒體對海峽兩岸”領導人”的稱謂,大致分兩種:”中國與台灣的總統”(The presidents of China and Taiwan)以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the presiden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不過基於對等與尊嚴,並避免在國際上造成所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印象,那一次兩人互稱為”先生”, 所以”習先生”與”馬先生”成為舉世矚目的習馬會主角,這是非常有創意的, 政治有時就必須要如此的靈活運用。

自從1949年國民黨內戰潰敗,退守台灣後,兩岸關係紛紛擾擾,歷經數十年分隔分治,中國大陸堅稱台灣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還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宣稱如台灣主張獨立,將以武力收復。美國原本是台灣堅定盟邦,但在1979年與中國大陸建交、並承認大陸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儘管堅持“一個中國”( One China)政策,不過,美國也與台灣簽訂”台灣關係法”,表明兩岸分歧必須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海峽兩岸的和平從1992年獲得重大成果,當年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簽署了四項協議,達成了所謂的「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但2000年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失敗,由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倒退,直到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才又前進, 因此”習馬會”具突破意義,雖兩位先生並沒有簽署任何協議,也不曾發表聯合聲明, 事實上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具有重大貢獻, 然而由於民進黨政治操作, 加上國民黨”換柱”的影响,”習馬會”两個月後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輸掉了政權。

這一次馬英九的大陸之行又成為民進黨抄作大選之題裁, 連馬英九說自己是中國人都不行, 把他說成是”賣台求辱”, 真不知那是什麼錯亂的邏輯, 馬英九這次在中國大陸引用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義的台灣地區是台澎金馬,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大陸地區是台澎金馬以外的領土,所以不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在憲法上都是屬於”一個中國” ,兩岸不但同人同文同種,儘管分屬兩邊,有各自制度,但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利益立場,希望雙方深層交流,減少不必要隔閡,那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但卻被台灣執政當局表達”高度遺憾”, 難道一定要”親美抗中”才能” 保台”嗎? 民進黨政府真是太異想天開了, 他們醜化馬英九的大陸之行應該感到自慚形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