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沙皇和女攝政王

(【傳記/回憶】第40號)                  

作者:許之微

(九)

    在中俄<<尼布楚條約>>上代表中國康熙皇帝簽字的是大學士, 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代表俄國沙皇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簽字的是菲奧多爾.高羅營(Fyodor Golovin)。少年沙皇彼得當時需要做的 “工作”, 主要是接見外國使臣和在國際國內重要文件上簽字。他當然不可能去尼布楚城這麼遠的地方,因此由他的特使代表簽字。

    在有其他國家使臣到莫斯科上任時, 彼得和伊凡就得接見他們。在如今可查閱的,當時大使們向本國政府報告的書信中, 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描寫: 小皇上彼得坐不住, 迫不及待地搶先問:“貴國國王是否安康?” 不等司儀官說完話, 他從寶座上就跳下來, 伸出手來讓大使吻,一心只想早點結束。怎奈伊凡行動太遲緩。並且需要司儀官幫助才能抬起手來。他一臉茫然, 眼睛總往地上看。兩相對照, 十分有趣, 可愛。使臣們都知道, 兩個少年沙皇的接見只是形式, 真正有實質意義的是攝政女王索菲婭的接見與談話。

    彼得對於這種儀式和活動能推就推, 不愛去。他在郊區普若奧伯拉仁斯基莊園裡玩得痛快。這所莊園是沙皇阿列克謝當年特意為娜塔雅和彼得母子修建的, 坐落在姚薩河畔, 旁邊有一個很大的圍獵場。

    彼得最愛玩的是打仗的遊戲。玩伴們大多是從貴族家庭中選來的與他年齡相仿的孩子, 也有一些傭人的孩子被接納其中。小皇上玩起來可不願意對付。他頻頻地寫信給攝政王姐姐要東西, 從軍裝, 軍號, 戰鼓, 旗幟到武器。開始他們玩木頭兵器。後來就要真傢伙了, 例如沒有砲彈, 但可以裝填火藥放響的鐵鑄大砲和統槍。莊園裡養著一些閒了很久沒事幹的養馬, 養狗, 搞維修的工人, 都讓小皇上給指派起來。幾年後這些兒童團員長成小大人了。彼得請來外國教官, 按西歐軍隊編制組建與訓練這支部隊。軍裝, 武器和真的部隊沒有兩樣。最初(1683年)建立“兒童團”時人數不到五十, 請外國教官訓練時人數已發展到300左右。這支部隊就以莊名為團名, 即普若奧伯拉仁斯基團。後來人數繼續增加, 部份少年軍人駐紮到鄰村。另一個團也組建起來,也以村名為團名, 叫辛約諾复斯基(Semyonovsky)團,人數也在300左右。彼得在這支部隊裡平時只扮演普通一兵, 住帳篷做雜務一點也不搞特殊化。到1690年, 這兩個團的軍官完全由國外雇來的職業軍人擔任, 武器也明顯優越於統軍。

    這支軍隊的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 在索菲婭執政的七年裡,從“兒童團”發展成正規軍。索菲婭是否懷疑和警覺過呢? 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因為沙皇從少年時代起接受軍事訓練在俄國是個傳統,彼得所做所為無可非議。另外, 開始的兒童團完全是男孩子鬧著玩的。以後越玩越大, 也是件自然的事。更重要的是, 有兩萬多統兵守衛京城, 這幾百個少年兵能算什麼呢?

    除了軍訓, 彼得最愛做的事就是木工活和鐵匠活。他是一個出色的木匠, 砍, 鋸, 刨, 鑿, 手藝精湛。和許許多多同齡的男孩子一樣,他不愛讀書, 愛玩, 而且總能玩出花樣來。他在郊外農莊裡自由地成長著, 但也遺憾地錯過了學習知識文化的最好時光, 以至於在他成年以後不得不擠時間惡補。

    在彼得和皇太后娜塔雅住的莊園不遠處有一個外僑居住比較集中的“德國村”。 (那時候俄國人管外國人都叫德國人。就像我們改革之初, 許多中國人對外國的事也搞不明白。 有人甚至問: 你會幾國英語?) 彼得在這裡交上了幾個大朋友,經常去聽這些走南闖北, 見多識廣的“老外”侃大山。

    有一次, 彼得在自己莊園的倉庫裡發現了一隻形狀 “古怪”的船。流線型的船身和他見過的所有俄國的船都不一樣。這是一個英國人當年送給他父親的禮物, 放在倉庫裡從未使用過。彼得請做過遠洋水手的荷蘭人, 他的“大朋友”法蘭茲.提麼門(Franz Timmerman)教他操作舵和帆, 一下子就著了迷,從此愛上了航行。他也深深地迷上了國外先進的製作技術。彼得和幾個朋友親手仿製打造了一隻船。他自己全程參與, 常常從天剛亮幹到掌燈。這隻船被彼得大帝叫做“俄國的海軍之父”。在建造這隻船時, 他就下決心要像西班牙和荷蘭那樣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少年沙皇彼得一世在幻想和忙活他未來的陸海軍“建設”中,不知不覺地長到了十六歲。這是他爺爺和爸爸結婚的年齡。皇太后娜塔雅對兒子長大成人可謂望眼欲穿。伊凡五世早幾年已經結婚了, 不過光生女兒不生兒子。攝政女王索菲婭也沒有後代。彼得應該為羅曼諾夫王朝造出接班人來。

    在皇太后的安排下, 彼得娶了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姑娘尤都西亞.羅普金娜(Eudoxia Lopukhina)。她是高利特欣親王的親戚, 同俄國另兩個有勢力的家族也有親戚關係,是一個典型的傳統俄羅斯女子。婚禮於1689年元月27日舉行。彼得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尤都西亞。當然, 覺是要睡的。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子內分泌正旺盛, 說什麼也不會在床上閒著。尤都西亞很快就懷孕了。

(十)

    攝政女王索菲婭的身邊如果真有個“羅剎諸葛亮”韋小寶, 那沒準能幫著女王籌劃好彼得長大以後怎麼處理最高統治權的歸屬問題。我們無從知曉索菲婭是如何考慮這個另人煩惱的問題的。

    沒有任何跡象能表明她動過殺了彼得的念頭。彼得畢竟是她的弟弟, 羅曼諾夫王朝的種還得由彼得來傳。那麼, 索菲婭是否準備在適當的時候讓位呢? 也沒有。交權意味著她後媽的家族東山再起。他們勢必要報1682年血腥兵變和父兄被殺的深仇。索菲婭沒有智慧處理好這個問題。她只能採取迴避的態度, 說服自己反正還早。軍權在自己手裡, 朝廷在控制之中。有什麼好怕的?

    但形勢變化之快, 遠遠超過了索菲婭的預料。她也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和高利特欣親王對上層統治集團的掌控能力, 過低地估計了少年沙皇彼得的勇氣, 權謀和號召力。

    索菲婭策動的兵變, 利用的是俄國最保守和愚昧的勢力。暴亂者是統兵。站在統兵後面的,是視來自西洋的新事物為洪水猛獸的傳統貴族階層。索菲婭可以用收買, 許願和分化的方式籠住軍隊, 用殺戮和恫嚇鎮住舊教勢力。但索菲婭和高利特欣在意識形態上與傳統貴族為主的統治集團的重大分歧, 卻埋下了統治集團日後在“皇王之爭”中倒戈的禍根。

    瓦西里.高利特欣在權力鬥爭中是(攝政)王黨的首領。然而, 他滿腦子學西方和全面改革俄羅斯的方案, 又是同馬特維一樣的“西化派”代表。甚至比起馬特維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瓦西里.高利特欣受過很好的教育, 能聽說讀寫拉丁, 希臘, 波蘭等多種外國語言文字。從而在接觸西方國家知識方面具有比別人更加優越的條件。他崇拜法國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同法國駐莫斯科的代表德紐威爾(De Neuville)的談話中, 他詳細地談到對俄國軍隊的進一步改革, 對發展遠東貿易, 對選送俄國學生到西方國家學習, 以及同西歐國家關係正常化的構想。這些改革方案讓貴族統治集團惶惶不安。索菲婭和高利特欣同傳統貴族勢力的衝突只是早晚的問題。上層統治集團的衝突終於在高利特欣親王對外用兵失敗時爆發了。

    這時候的俄國, 可謂四鄰皆強。東邊的中國正處康熙盛世。北面的瑞典, 在“三十年戰爭”中佔了俄國大片領土。西鄰波蘭是俄羅斯的宿敵。在歷史上的波俄之爭中,基本上是波蘭佔上風。彼得和索菲婭的父親阿列克謝執政時, 波俄打了十二年仗。戰後兩國簽約, 波蘭承認俄國對烏克蘭的統治權。做為條件, 俄國需要將基輔割讓給波蘭。基輔是俄羅斯的發源地, 怎能拱手讓出? 俄國簽了約卻一直賴著不交基輔。波蘭人也不想再打仗了。說, 也行。基輔我們不要了。但條件是, 我們得結盟打奧斯曼帝國。而且, 只要求俄國出兵打克里米亞。土耳其這邊由奧地利和波蘭盟軍來對付。打奧斯曼帝國符合俄國自身的利益。因為南邊的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克里米亞也是俄羅斯的大敵。他們的騎兵動不動就北上騷擾俄國。

    保住了基輔, 全俄羅斯都高興。出兵打克里米亞, 俄國人誰也沒意見。但問題在於沒有人願意帶兵出征。當首相和外交部長蠻勝任的高利特欣親王, 只好硬著頭皮親率人馬, 於1687年和1689年兩次南征。他打仗可不行, 損兵折將, 失敗慘重。但是, 索菲婭每次都像迎接英雄凱旋歸來那樣歡迎高利特欣親王從前線返回。

    無奈紙是包不住火的。對外戰爭的失敗激化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像一個在風雨中衝浪的弄潮兒, 十七歲的少年沙皇彼得不失時機地站了出來, 令攝政女王索菲婭措手不及, 狼狽敗陣。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