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中總是在新聞前線不落人後。

         華府著名新聞工作者傅建中先生,於2021年5月6日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一家年長輔助生活療養中心與世長辭,享年83歲。他離世的時間剛好是上午10點10分,象徵著紀念中華民國國慶的「雙十慶典」。
        傅建中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有許多親戚、朋友和事業的聯繫。近年來,他過著非常獨立的生活,直到今年1月下旬因腦癲癇發作,從此造成他很大的行動不便,最終熬不過這個長期健康問題的心臟病和糖尿病併發症。
        中國天津出生的傅建中先生是一位名聞遐邇的記者,曾在香港住過一段時間,後移居台灣,在受完師範大學英語本科的專業教育之後,進入中央社並派駐美國,1977年進入中國時報。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時報》。他是華盛頓分社的負責人,也是中美台關係專家之一。除了報導美國、中國和臺灣新聞外,他還撰寫時事專欄,經常分析臺灣對美國政治立場的細微差別。他的觀點和著作經常會引起坊間的熱烈討論,特別是有關中國崛起作為世界強國的議題。他的專欄「華府看天下」、「華府瞭望」、「華府往事」更是膾炙人口,海內外擁有許多的粉絲。
        中英文俱佳的傅建中在中國時報職業生涯的亮點多不勝數;其中,曾為訪問臺灣的老布希總統(President George H. Bush Senior) 主持會談,最為熱門。在柯林頓總統(President Bill Clinton)訪問中國大陸時,他也曾被挑選參與隨行記者團,報導了總統柯林頓的中國之行。
       此外,他與曾担任美國駐中國及駐台灣的美國大使李潔明(Ambassador James Lilley ),保持著密切的友誼,李潔明是美國唯一一位先後領導台灣和中國外交使節團的代表。
        傅先生也是曾任美國勞工部長八年和交通運輸部長趙小蘭的老朋友,多年前經常報導她的職業生涯和奮發向上的努力和成就,80年代的    趙小蘭還是一個在華盛頓的政壇新星。
       由於疫情考量,傅建中家屬並不想給親朋友好添麻煩,決定不舉行葬禮。不過也會應多位父執長輩之要求,擇期在今夏疫情好轉時,再舉行追思禮拜。
(文/圖: 包布羅)

「傅老」: 台美關係發展見證人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華盛頓6日專電)前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今天病逝華府,享壽83歲。傅健中派駐華府超過30年,見證台美關係發展。他早年在中時撰寫的「華府瞭望」是許多人了解美中台關係必讀的專欄。
       傅建中1938年3月3日出生於天津,在上海長大,台灣求學,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1960年代後期留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交換研究生。
       傅建中曾任中央社記者,之後轉任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對美國政治、外交有長期而深入的了解。他早年在中國時報撰寫的「華府瞭望」是許多人了解美中台關係的必讀文章。
      1970年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1979年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訪美,到1995年時任總統李登輝的康乃爾大學訪問,傅建中無役不與。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訪問中國時,傅建中是受邀組團的隨行記者。
       被新聞後輩尊稱為「傅老」的傅建中,英語系本科畢業,對台灣派駐華府的外交人員與記者英文要求甚嚴,常在專欄裡指正外交人員的英文用詞,讓不少後輩跟他談話時總戰戰兢兢,深怕被揪錯,但也可見他的一番用心。
       前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王景弘回憶說,當年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時,在校園散步,和媒體隔著條小溪「巧遇」。聲如洪鐘的傅建中大聲問了句「總統,您什麼時候到華府?」明知李登輝因為美方要求不能回應,但傅建中仍不改記者本色,堅持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
        雖然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王景弘與傅建中常針鋒相對,但也惺惺相惜,常拿對方開玩笑。對於傅建中跑新聞的認真、勤快,王景弘十分佩服,感嘆他的過世是新聞界一大損失。
       前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羅鴻進談起傅建中時,對他過目不忘、博聞強記的功力相當讚佩。但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傅建中採訪背後的認真用功,不僅言之有物,也讓採訪對象印象深刻,願意侃侃而談。
前中天駐華府特派員臧國華1985年時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派駐華府。當時兩岸關係尚未解凍,一個代表對岸的中國,一個是來自台灣的記者,在一次國務院記者會碰上。雖然有些擔憂與警覺,但因為都想了解對岸的現況,讓兩人在記者會外長聊了3個多小時,也開啟兩人30多年的情誼。
       臧國華感嘆,傅建中的病逝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在美國居住半世紀,是台美關係跌宕起伏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