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安西王

【華府新聞日報訊】這是一場原本計劃林黛嫚教授親自來華府的訪問演講,只好將一段被病毒偷走的旅行改成雲端開講,也算是〈華府過客〉。盼望新冠疫情早日結束,華府華文作家協會未來能有機會,再度邀請林教授親自到華府與文友面敍。
感謝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李秀臻會長的支持與協辦。
緣起
早就聽說過林黛嫚教授的大名,她在八〇年代中期就很有名的小說家。去年11月,我回到台灣發行新書的時候,應邀參加中國時報第40屆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林黛嫚正是那個文學獎的評審團主任評審。
我就主動請秀威出版社寄一本書給他,也在臉書加為朋友。幾天之後,我接到他的一張照片,是我那一本《走過零下40度》放在台北的胡思二手書店書架上寄賣的照片,並寫道「在胡思遇見你」,讓在文壇還是無名之輩的我看到一位比我年輕、兼溫馨兼具浪漫的文壇前輩。
去年底,駐美代表處在華府的台灣書院桂業勤主任私下告訴我,他們安排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今年五月中訪問東岸包括華府,後來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沒有成行。我當時就想到可以類似的方式,與美國其他地方的作家協會合作,一起邀請林黛嫚到美國訪問,當然最後也因為疫情爆發而全部泡湯。
好在雲端科技興起,上個月,她不但在華府作協寫作工坊開了一堂小說寫作課,上星期,再以「往來之間,副刊主編的客廳即文壇 – 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為題,在華府雲端文學講座對全球文友開講。
藝文副刊的金色年代
12月11日美東時間晚上八時,華府作協的「網路文學講座」邀請前《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林黛嫚於雲端開講,講題為「往來之間,副刊主編的客廳即文壇 – 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小說家林黛嫚在八〇年代中期就已成名,但是對很多海外的臺灣留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她曾經在1997年接任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主編,直到2006年停刊為止的經歷。因為中副不只曾經是台灣中水準最高的報紙副刊,而且發行航空海外版,中副也經常刊登海外留學生的作品。曾經有很多年,中央日報是留學生唯一可以讀到的中文報紙,填補了許多人的鄉愁。
演講的主題源自於林黛嫚所著,2016年木蘭文化發行的一本《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散文集,如同書中所述「一天天見報的副刊文學,總是引領著藝文風潮,璀璨的作品如奔尖的浪花…。波瀾壯闊的文學浪潮背後,推著文學作家乘風破浪的副刊編輯,總是比任何人更先期待掌聲和目光,精心策畫作品見刊那瞬間的耀眼。」
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的林黛嫚,以感性的語調與豐富有趣的內容,讓來自包括全美和臺灣的七十多位文友,回顧了那一段她親自參與過,與「讀者每天等待的報刊背後的故事,一個推浪的人所經歷的副刊黃金時代。」
林黛嫚的演講從「文壇是什麼?」開始說起,文壇其實很抽象,它可能是一本雜誌或一個副刊,裡面有散文、小說、詩、專欄、有報導;文壇也可能是一個地方,可以讓一群文人喝酒的酒店、喝咖啡的咖啡館,也可能是春天賞櫻花、秋天賞楓葉的花園。總之,可以從事文學活動的地方就是文壇。
上世紀五、六〇年的臺灣,被文壇尊稱為林先生的林海音曾擔任聯副主編十年,她的女兒夏祖麗為她寫的書《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便曾說道:「我家客廳是半個文壇。」隱地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到林先生家作客〉,便是敘寫林家客廳的文學盛宴,也是最早將林先生家稱為「半個文壇」的主編。
〈到林先生家作客〉文中寫到「那天是為了歡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教授和王洞新婚返台。夏志清當天神采飛揚,妙語如珠,而林海音特別燒了一桌好菜,加上大瓶紹興酒,使餐敘熱烈歡洽。……當天,夜深客人逐漸散去後,當時主編《幼獅文藝》的瘂弦就在那個客廳訪問了夏志清談散文,深入精闢。」名作家、文壇守門人設宴,另一位名詩人、雜誌主編藉機訪問歸國學者,精彩的文章、重要的文學事件在其間發生,印證了所謂「半個台灣文壇」說法。
林黛嫚的中副故事則是從六〇年代孫如陵主編的一則故事開始說起,孫如陵認為副刊是應該屬於雜誌型的版面,版面上應該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讀者,有散文、有小說、有詩、甚至一些趣談、笑話之類,一張版面通常要有四到六樣不同的文章。然而有一次收到一篇朱西甯的中篇小說「狼」時,發現稿子除了第一頁是新的之外,後面的頁數都有些一點泛黃,而且有很多訂書機釘過的痕跡,代表這篇稿子可能流浪過很多地方,可能被退稿很多次,以往他是不太喜歡這種稿子,但是讀完之後,發現小說寫得極好,最後不但決定要用,而且扣下當天所有其它的文章,首創整版副刊只登一篇中篇小說的第一集,不儘讓當時默默無名的朱西甯一砲而紅,也成了他在中副的創舉,後來其它的的副刊主編也偶爾會用同樣的嘗試。
八〇年代末,臺灣解嚴開放報禁之後,熱副刊興起,不同於冷副刊時代散文、小說、詩歌或專欄的被動靜態副刊。熱副刊可以主動刊登帶領社會風氣、關注大家關心的文壇話題,甚至觀察社會變化的報導文學都可以在副刊出現。梅新主編時期的中副與高信疆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就是當年熱副刊的代表,引領文學發展方向以及和文人交誼也是副刊主編的任務,尤其台灣報紙副刊到了民營報紙企業化經營的時代,閱報人口大增,各個報刊在激烈競爭中把副刊的特質及影響力推到最高點,甚至形成「副刊即文壇」的說法。
在熱副刊的概念下,中副舉辦了十四屆的「中央日報文學獎」、「香港九七回歸座談會」、「現代文學討論會」、「中副夢咖啡」的「文學的下午茶」、與「百年來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的許多活動,不儘燒熱了中副,也將早年主編家的客廳搬到了不同的場所,仍然延續著「副刊即文壇」的傳統。
林黛嫚自己的編輯生涯是從梅新主編時期開始,故事從菜鳥小編每天要到收發室扛回半個麻袋的稿子作初審,除了極少數獲得主編留用,每天也要再退回半麻袋的稿子,說明投稿有多麼地困難。1997到2006年間的中副主編生涯,許多親身經歷的辛酸、快樂、錯折和光榮都成了動人的故事,然而眼看著中副家道中落,最後在自己手中結束的無可奈何。
編輯生涯也讓她認識許多華人文壇的大作家,林黛嫚也分享與高陽、倪匡、齊邦媛、琦君、張秀亞、施叔青、陳若曦、余光中、陳之藩、周夢蝶、王洛賓、北島、嚴歌苓及高行健…等大作家的往來之間,無論是大開眼界、或聞所未聞、或溫馨有趣、或尷尬互動的情節,都牽動來自來自太平洋兩岸雲端聽講文友的情緒,隨著一則則精彩的小故事而跌蕩起浮。
可惜兩個小時雲端演講時間太短,而且無法面對面暢談,令人意猷未盡,只能與文友相約未來華府再見。
儘管感慨「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已逝,但往事並不如煙,仍然點滴在心頭。其實,臺灣「副刊即文壇」的續集還在其它的副刊繼續上演,含金量未必減少,只是演員不同。
林黛嫚簡介
小說家、散文家,曾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人間福報》藝文總監、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曾獲許多文學獎項。創作有散文《本城女子》、《時光迷宮》、《你道別了嗎》、《推浪的人》、《移動的夢想》、《寫作的美學與技藝》等,小說《平安》、《林黛嫚短篇小說選》、《粉紅色男孩》、《單獨的存在》等長短篇小說集。另編有《中副五十年精選》、《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等。散文〈孤獨的理由〉獲選香港高考閱讀測驗考材。現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教授台灣現當代文學、文學創作、寫作訓練。

探索更多來自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