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怡園】第95號) 作者:沈正堅
到了秋天,北太平洋鮭魚都回游原生地産卵,繁衍下一代。遠在西伯利亞的雪雁,也因原棲地食物短缺而南飛遷徙。在秋天的溫哥華,鮭魚回游和雪雁遷徙都是重要的生態活動。
北太平洋有十種鮭魚,而BC省擁有其中的七種,最大者為Chinook,又稱King Salmon,國王鮭,體重超過50公斤,數量最少;最小者為Pink Salmon,粉紅鮭,體重2、3公斤,數量最多。而紅鮭,Sockeye,體重4、5公斤,肉色鮮紅,肉質味美,最為老饕所愛。國王鮭重量為粉紅鮭的20倍以上,但其鱗片數量卻相同。
每年9~12月約有數千萬隻鮭魚受太陽與地球磁場的引導,分別自北太平洋循BC省沿岸及溫哥華島的河流向其原出生地回游。以最受歡迎的紅鮭為例,菲沙河(Fraser River)是主要的回游路綫,而其支流亞當斯河(Adams River)是紅鮭最終產卵的地點。當紅鮭進入淡水河域後即不再進食,以其自身儲存的脂肪與蛋白質轉化成能量,奮力向前游,在800公里的旅程,會遭到地形障礙及人類與灰熊的捕食,而其體色逐漸自銀灰轉成墨綠與深紅,背部漸次隆起,口部形成鉤狀,看似猙獰兇狠。到達亞當斯河上流淺灘,公母紅鮭配對後,以尾鰭拍打河床,形成窩穴,母魚產卵,公魚射精,再將魚卵埋藏在河床沙石中,靜待次年春天孵化。此時公母紅鮭均己遍體麟傷,奄奄一息,靜待死亡,成為生態環境最終的祭品。
次年春天,幼鮭孵化後順河游至附近湖中成長,約一年半後再游向大海,在北太平洋中以磷蝦等介殼類為食,造成其鮮紅肉色,兩年半後體型增長數倍,再回游原生地産卵,繁衍下一代。紅鮭四年回游,每四年一次回游大潮,下次大潮應在2022年。近年因推動護魚活動,回游鮭魚大幅增加,2010年紅鮭回游大潮估計有3400萬隻,創下近數十年紀錄。十月上旬起短短的三週時間,在亞當斯河可以看到兩三百萬隻紅鮭溯流群聚,上演生命世代交替的戱碼,埸面壯觀動人。
由秋季到初冬都是各種鮭魚回游的季節,在大溫哥華地區許多山澗小溪也都可以看到小規模的鮭魚回游。中正校友鄺智忠(35航空)家住蘭里鄉間,後院有小溪,將近日小溪中鮭魚回游視頻與大家分享。
太平洋鮭魚養殖困難,市售大多是野生捕獲。大西洋鮭魚多為養殖,一般飼料添加紅蘿蔔素,肉質呈橘黃色。
雪雁(Snow Goose)原棲息地是北美極地苔原與西伯利亞Wrangel島,每年秋天,因當地食物短缺,成群南飛遷徙。西伯利亞Wrangel島聚居有30萬隻雪雁, 每年九、十月南飛遷徙,其中近九萬隻至大溫哥華地區列治文、三角洲等地駐留,棲息在沿海沼澤、沙洲、野地、農田等地,啄食野草、草根及殘留的作物與種子,其餘的20萬隻繼續南飛至加州過冬。在此地的雪雁十二月再南飛至華盛頓州Skagit河口,待次年二、三月再飛回列治文、三角洲,三、四月再飛回西伯利亞原棲息地Wrangel島。五月初開始築巢產卵,約22或23天即可孵化,鶵鳥經35~45天即能展翅高飛。至八月底,雪雁家族又要展開一年一度的南飛遷徙。不同的族群有其特定的遷徙路徑與過冬棲息地,每年依循往返各飛行4000多公里的旅程,長途飛行時排列成人字型或一字型,飛行高度約3000英呎,時速40~50英哩。
雪雁每隻重達2.5~2.7公斤,外型與鵝類似,頸較短,成鳥全身羽毛純白,在翼尖有黑翅,在照片中看到夾帶褐色羽毛者為當年生的亞成鳥,到三、四月份亞成鳥成長完成,羽毛即呈白色。頭部或有土黃染色,因啄食草根造成。雪雁喜歡吃一種長在沼澤地裏的莎草,三角洲地區的農民全部參加一項名為綠色田園的計畫,每年作物收成後為雪雁再栽種一季的綠草,為遷徙至此過冬的雪雁提供糧食。雪雁棲息期間經常造成操場、運動場的破壞,草根被啄食、草地變得泥濘、草坪及行道遍佈糞便,鳴叫聲嘈雜,造成居民困擾。近年雪雁受到完善保護,數量增加,無滅絕之虞,三角洲市政府開放市民獵殺雪雁,限制每人每天可獵殺二隻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