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  教育領域專刊

(本欄文學聯合團體)   歐華作協網址  cwae1991.com

我1949年生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大學中文系教授,母親是化學系講師。我從小就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好學生。中學時在本省最好的一所中學讀書。這所中學在高考時有很高的升學率。許多學生都考入北大清華。我在班裡是成績前幾名的優秀學生,所以很有希望考上最好的大學。可是正當我憧憬著將來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時,大陸的政治動蕩給我帶來了求學路上的噩夢,在1966年WG發生的前一年,因為我父親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我成了「黑五類」。被剝奪了上大學的權利。在WG中,因為批評這個政治動亂,被打成了現行反革命。關進監獄。成為了『人民公敵』。出獄後,因為學校和大學都被關閉了。我也只能在一個條件艱苦的化工廠當工人。儘管上大學對我來講只能是一個夢想了。可是我不想虛度自己的青春。我就開始了艱苦的8年自學。當其他年輕工人們打撲克下棋喝酒放縱時,我卻躲在自己的床上,點著檯燈,拉著簾子。刻苦讀書。我修完了高中數理化的全部課程。俄語自學到大學課程3年級。英語學到大學課程2年級。後來一直達到能夠閱讀英文原文小說的程度。而且還閱讀了大量文史哲的著作。那時候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著作是非法的。只能從親戚朋友那裡偷偷借來閱讀。還記得當時在冬天騎車40多里外去一個朋友家借閱莎士比亞劇本。雖然是風雪嚴寒卻擋不住我求知的熱情。

終於1976年WG結束了,大學在關閉了10年後恢復了高考。我以28歲的高齡考入了當時在國內排名僅次於北大清華的吉林大學中文系。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那一次高考的錄取率僅有百分之五,因為被耽誤了10年的570萬中學畢業生一起參加了考試。在激動和興奮的同時,我意識到應該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所以就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刻苦學習。沒有度假,沒有閑暇。每天都是宿舍,課堂,圖書館,閱覽室,四點一線。除了中國語言文學的課程外,因為對西方文學感興趣,我還閱讀了上百本的西方名著,給自己以後搞比較文學打下基礎。4年本科結束後,我又考上了英國文學研究生。研究生3年裡,我仍然是刻苦學習,還在1984年北京舉行的中國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探討莎學研究的新角度。引起了與會學者們的高度興趣。講話的內容最後被發表在國家級學術刊物《戲劇研究》上。研究生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北京語言大學語言文學系任教。因為教學出色,學術研究成果豐碩,被提拔為文學教研室副主任。    

在北京工作了幾年後,感到自己因為是專門從事英國文學和莎士比亞研究的,如果不到英國留學,是無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的。於是我決定到英國去攻讀博士學位。經過一番努力,我申請到了獎學金,去了英國師從英國著名莎士比亞學者,南安普頓大學的史密斯教授。不過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艱難的。對於我來講,博士學位就像是一座高山,我要艱難地攀登上去。我面臨的困難是,首先,我已經是近40歲的人了,體力精力都不如年輕人。那些沒有被蹉跎歲月耽誤的人一般都是在25歲到30歲左右讀博。另外,雖然我英文閱讀能力比較強,但是英文寫作能力差些,因為在國內沒有機會練習。寫普通的文章還行,論述被稱為世界戲劇藝術皇冠上明珠的莎翁來說就勉為其難了。最困難的是,莎學研究已經進行了幾百年。各種角度,各種學派,都已經被闡述得非常詳盡了。要想找出新的領域是非常困難的。不怪當時很多英國學生都對我說,他們都不敢碰莎學的研究,我一個外國人想搞莎學研究,真是太不容易了吧。

英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和我們東方的確實不一樣。他們不拘於傳統,不迷信權威,鼓勵學生和學者們大膽創新,包容開放。當我把自己的擔憂告訴史密斯教授後,他對我說,不必擔心,你有你的優勢啊。歷史上的莎評都是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進行的。如果你能從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的角度來評價莎士比亞的戲劇,那不就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彌補了一個空白嗎。他的指教讓我豁然開朗。有了信心。於是在四年的時間裡,練習寫作,收集資料,翻閱著作,形成大綱,完成初稿。一步一步地向博士研究的高山上攀登。終於完成了一部厚厚的論文:《中國人眼中的莎士比亞——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學和文化的比較》我從中國的詩歌傳統,哲學傳統和喜歡千變萬化的人物性格的角度來說明為什麼莎士比亞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愛。也系統地比較了莎士比亞和中國戲劇文學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一些不同。最後我的論文在答辯時得到了評委們的高度評價。

後來我在莎翁故鄉斯特拉福舉辦的國際會議上,概要地闡述了我博士論文的要點。被一個美國大學出版社的女編輯注意到了。她說她對我的論文非常感興趣,打算要出版我的著作。很快我的著作就在美國出版了,而且引起了莎學界的轟動。我收到了許多學者的來信,他們高度讚揚我對莎學研究的貢獻。一些西方著名的文學評論期刊也刊登了一些對我這部著作的評論。因為我的出色學術成就。南安普頓大學人文學院聘用我教授中國文學,比較文學和莎學的教學,以及做學術研究。我還擔任過多所英國與中國大學的講席教授。

我退休以後,從文學研究走向了文學創作。以我的生活經歷為基礎,出版了一個英文版的歷史-愛情小說三部曲。描寫了現代中國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2015年半個多世紀裡風雲激蕩的巨變。第一部《穿越紅色暴風雨》Sailing Across the Red Storm, 第二部《宦海沈浮》Floating and Sinking on the Sea of Officialdom, 第三部《商海風雲》Battling the Wind and Waves on the Sea of Commerce小說出版後,受到西方讀者的歡迎。不僅在亞馬遜出售,而且在50多個國家的書局出售(包括臺灣)。中文版也在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作《在英格蘭的北京姑娘》也即將出版。

回顧我奮鬥的一生,可以看到我遭受了許多苦難。苦難可以讓人沮喪和崩潰,也可以讓人變得堅強。正是我從苦難中練就的堅強意志,讓我走過了坎坷的求學之路,達到了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生目標。

【作者簡介】張曉洋,英國學者。出生於長春市,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後到北京語言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1988年到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入籍後一直居住在英國,寫作和研究。中英雙語小說作家,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在中國和美國出版過學術著作。在英國出版了以WG為背景的愛情小說《穿越紅色暴風雨》三部曲。(英文版書名略),中文版:《穿越紅色暴風雨》《宦海沈浮》《商海風雲》。 學術著作: 英文《莎士比亞在中國》。  

             (下圖:張曉洋博士畢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