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第49號) 作者: 汪欣
女兒再過兩天開學,這是她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了,她跟我一樣,有假期結束症候群。以前上學時,從假期結束的前幾天,我就開始心情低落。
傍晚視訊時女兒說:「這個學期我的同學們都要從別的國家回來了(這所大學的學生可以申請到英國,西班牙,南非等地的分校上課)。以我對他們的瞭解,我並不是很期待和他們在同一個團隊做專案作業。」
女兒大學唸的商學院,許多科目都非常強調團隊合作(teamwork),大部分的專案作業(project assignments)都必須團隊完成。而女兒經常是團隊裡「挑大樑」的那位。運氣不好的時候,她一個人得做團隊絕大部分的事。當然女兒也遇到過大家平均分工,各盡其職,合作無間,相處愉快的團隊。我很瞭解,每個團隊的差別,不只影響著成績,更左右著她每學期的心情。
「妳可以選擇和誰一組嗎?還是教授分配好的?」我問,
「是分配的。」女兒聽起來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我忽然想到以前在職場上的一個經驗:有一位能力和考核成績很差的年輕人被「硬塞」到我的部門,成為我的下屬。這對於我和他來說,都是一件壓力巨大而痛苦的事情,因為身為他的主管,我必須對他無法按時完成,好不容易才做出的,卻錯誤百出的財務報告負責。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們都很痛苦。於是我經過觀察和多次溝通之後,重新調整了他的工作內容,讓他做自己比較擅長的事,他的信心效率士氣和對工作的熱忱都提高了,我也因此輕鬆了許多。
於是我對女兒說:「不要太快放棄,每個人一定都有優點,或是擅長的地方。妳如果想成為一個好的領袖,就必須學會知人善任。
妳可以先把自己從情境中抽離出來,不要陷在其中,否則看不清楚狀況。看事情從大處著眼(big picture perspective) ,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客觀的境界。想想整個團隊最終想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分配工作時把每個組員盡可能放在他最合適的位置,做他最擅長的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有同學喜歡默默解題作研究分析,所謂的 “doer”,可以請他提供材料資訊。但也有不怎麼會做事,卻很會說話溝通的,所謂的 “talker”,可以請他擔任發言人,負責呈現團隊工作的成果或是回答問題。
人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因為有成就感,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覺得很辛苦。就像在每個專案中,妳情願做最後那個收集𢑥整所有資料,用 power point 以最專業的方式呈現出來的那個人,而不是那個解答會計問題的人,對嗎?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是一個領袖的任務。」
女兒有點不好意思的笑說: 「媽媽,我懂了。」
後來,女兒的團隊順利圓滿的完成了這次的專案作業。相信這次的親子對話,對於女兒是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