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ered leaves photo

(【傳記/回憶】第81號)                   作者 :龔越禾

父親只管炒菜,不曉得究竟誰在享用他炒的菜,當然,也從不多問。

八十年代,全市“涉外”餐館不多,規定了廚師每年要體檢,領到“健康證書”才能上崗。不過,遇到特殊任務或特別尊貴賓客,諸如,中央領導或者外國元首到杭,上灶前一天,上級就會有指示下來,安排廚師到醫院再仔細檢查一遍,確保萬無一失,才允許上崗。

遇到這樣情況,大家心裡有數了,又有特殊人物要來就餐了。

許多人覺得,像父親這樣為首長服務的廚師很光鮮,甚或還會獲得乘專機飛來飛去的特權,好生羨慕!只是不曉得他們有沒有想過,光鮮背後,也有另外的一面。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天,總理在樓外樓宴請外賓,吃著,吃著,總理突然發出“格”的一聲,接著,吐出一個東西。總理並不做聲,將它用紙包了,放在一邊。

事後,五個當事人,包括廚師(父親是大廚)、服務員,全部被關押起來。幸虧總理到了北京,隨行人員發現總理掉了一個牙齒粘合物,於是,請示了總理,急電杭州,他們幾個人才被釋放。否則,揹上“謀害中央領導”罪名,後果可想而知,誰也擔當不起!

幾天後,總理又到了杭州,特地請幾個當事人吃飯,並向他們道歉。員工們由衷地感嘆道,人民的好總理啊!

下面講講我的經歷。 一九九六年後,應秦皇島市領導的邀請,我到北戴河為首長做菜。他們出價真的不低,我當總廚,六萬元一個月,負責兩個大間餐廳的服務,包括菜單、採辦、配料、烹飪。從進貨到上桌,每一道工序都由我安排,許多菜料還要從杭州空運過來。

在北戴河每年差不多也只有半年服務時間,剩下半年我到北京大賓館當總廚。

實話說了,北方人烹製菜餚的方法,與杭州人有區別,北方廚師用的是耳鍋,也就是炒鍋兩邊有環。杭州廚師採用的是京鍋,也就是烹製“京杭大菜”用的鐵鍋,鍋上只有一個把柄,廚師一手拿著鍋柄,一手拿菜勺,上下翻動,小菜就會在鍋內翩翩起舞。廚師炒菜,彷彿演員在台上表演技藝,上下開弓,左右逢源,菜餚在鍋中快速均勻成熟,味道非同尋常了。對於這樣的炒菜手藝,讓北方同行見了,目瞪口呆!

因此,我北上做菜,甚至,還要帶上鍋子這樣的工具。

在北方工作的那些年,我總覺得,他們的口味比較好侍候,多注重吃辣,菜餚只要一加辣,別的味道就給掩蓋了。江南人,尤其是滬杭人,口味清淡,要做出適合江浙人口味的菜餚就要多動腦筋了。以男賓與女賓為例,男客比較好侍候,男生吃飯前,多要喝酒,幾杯白酒乾下去,哪裡還品得出小菜的味道。

女賓就不同了,飲酒者不多,注重口味與菜式,特挑剔,廚師就要在這方面下工夫了。父親有經驗,教過幾手,至今牢記不忘,見到女眷為主的客人,精緻秀雅的小菜先上,數量不可多,多了,再好的菜也品不出味道。

男賓應酬多,在杭州開會,散場遲了,或者說,在路上堵車,遲了,沒關係,只要肚子餓了,就會覺出我們製作菜餚的鮮嫩美味。假如客人不餓,在會場上多吃了水果糕點,再好的菜餚也品不出味,這是父親總結出來的法道。

說著,說著,不由聊到改革開放前樓外樓的服務。

胡師傅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前,購買什麼東西都憑票,米要糧票、肉要肉票、魚要魚票、油要油票、豆腐也要豆製品票…… 樓外樓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呢?實際上,樓外樓是有一套法則應付的。當年菜館進貨渠道不多,大抵由供銷社供應。上級每天有定量配額,例如,幾隻腿,一籮筐肉,餐館分等級,一級、二級、三級,不同的級別,決定糧油與菜定量供應的多少。一級餐館多一點,二級、三級以下,逐級減少配額。

樓外樓還是有優勢條件的,因為屬於一級餐館,或者說,特級餐館,也就是最高檔的飯店,供應定額自然要比別的餐館寬鬆一點。如果有特別重要的首長或外賓就餐,事先,上級,也就是公安八處會來電話通知,那麼,我們就能拿到“特批”到供銷社去購買菜料。

只要有了“特批”,可說所需要的物資,應有盡有。由此,樓外樓常常藉開會或招待外賓的名義,在調撥單中多列一些食品,譬如,食油、大米、麵粉、魚肉之類這些餐館緊俏食材。當然,多批來的東西,員工是不能拿回家的,管得相當嚴格,領導也不行,一般是補充餐館平時對外營業需要。樓外樓畢竟是一級菜館,要支撐它的一級店舖的檯面。

不過,也不盡然,有一次,我被叫到市委食堂幫忙。辦完事,上級對我們的服務非常滿意,臨行時,領導特別送給我個人兩瓶食油,我也就照拿不誤了。

雖說廚師可在餐館“開小灶”,不愁吃,可是,家裡有老有小,他們要吃的。小孩子在長身體,老年人缺少營養,每月憑那點配給的食品券,清湯光水,能保證健康嗎?

我在食堂、飯店做事,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含義。鄰家小孩見到我家生活略為寬裕一點,非常羨慕,我們一家人也以此為傲。

談到孩子,胡師傅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在公安局做事,另一個中學畢業後,到天外天、樓外樓餐館當過廚師。後來,杭州一家銀行領導聽說兒子炒菜得法,將他招進食堂做事。小兒子燒菜有一套,領導非常滿意,也算延續了我們胡家的傳承事業。

(全文刊登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