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湖文學  專刊

(評論)玉米大地的回音——讀任林舉《玉米大地》                   作者:梁冬梅

老家乾安縣盛產玉米,大豆、穀子、高粱,也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批文人。像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任林舉先生便是乾安地標式的驕傲。他的《糧道》《玉米大地》一問世,就收到璀璨的效果。再一次閱讀,封面上四個金燦燦的大字,兩穗帶著紅纓的玉米,再一次把我帶回老家乾安,乾安一片片活著的千字文中。

《玉米大地》在作者的筆端似一條奔騰不息的小河,流淌著愛恨情仇,流淌著玉米大地上的生生不息,花落花開。《玉米大地》每一個文字都像一個跳動的音符,撩撥著我們的情感之弦。「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讀了兩遍《玉米大地》中的四十篇散文,每一篇都帶著作家筆下血與淚裡的真真切切的故事,讓你走進一幅幅玉米大地的連環畫上。

我與任林舉先生都出生在千字文命名的乾安縣同一片土地,在這片古老的松嫩大平原上,有我的親人,有我的祖輩留下的根。
    《玉米大地》的四十篇散文洋洋灑灑,文筆流暢,大開大合,收放自如。作家更多的是用比喻、象徵手法,擬人狀物,使讀者身臨其境,引起讀者共鳴。甚至一朵小花,一棵小草的描寫、刻畫,都細膩入微,清新脫俗。似走在大布蘇鄉間的一條小路上。
    一路上目睹著一年四季的風景,我們領略了玉米大地青紗帳的美麗,領略了人與自然,人與大地,人與玉米,天地人的關係。對人物描寫生動形象,有血有肉,樸實中既有高度,又暗含哲思,把歷史與現實有機且又巧妙地融合。
    生活賦予我們的苦辣酸甜盡在筆端流淌,意猶味盡。   

玉米是農人的希望,農民們春天播種,夏天除草施肥,秋天收割。我小時候也曾去地裡點籽兒,秋收時把玉米一穗穗掰下來,頂著星光月影,聽著哢嚓哢嚓的聲音,不知是玉米的憂傷,還是快樂的歌聲?玉米葉子隨風發出沙沙的聲音,似在彈奏樂曲,玉米尖上落著蜻蜓蝴蝶,小鳥,最難忘的是小時候看到一輪圓月在玉米梢上的興奮。

任林舉先生用細膩的筆墨,勾勒一幅幅鄉村幾代人與大地玉米的故事,這個大地發生的事情有時令人心痛,有時令人感激,幾代人辛苦在大地上勞作著。

大地是母親,我想起78歲的母親。前年母親病了,因疫情我們不能回乾安。母親拖著虛弱的身體雇人還要種苞米,誰說不讓種不行。種地時她累了就躺在地上。春風中在土地上播下種子,播下母親和鄉親們的希望期待和期盼,也播下幾代人對土地的深深的愛。夏天要頂著炎炎烈日除草除蟲,當秋天一車車金色的精靈堆滿山,母親的笑容也金燦燦的。大地給我們以生命的力量,祖祖輩輩的農人們有多少人似大玉米一樣地活著,母親視土地如生命,土地給我們希望和生存的力量。
     任林舉先生在《玉米大地》中對春天播種,夏天除草、施肥,抗旱抗澇,秋收,掰苞米,搓苞米,打苞米,揚場,賣糧等用飽蘸情感的筆墨,通過一幅幅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富有生活氣息,令人深思的畫卷,進一步展示玉米與人的天地之緣,宿命情仇。

玉米給人生命的力量,農民們一代代像玉米一穗穗,一片片一直默默無聞地無私無悔奉獻自己,燃燒自己,傳承忠厚,善良,寬宥,正義和執拗,時時刻刻給我們溫暖和快樂!

任林舉先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也是一個有格局的作家。他在文中對父親賣糧的描寫,感人肺腑,我的心隱隱作痛,那個痛似蒲公英苦澀的汁液令人難忘。

一個父親為了孩子忍饑挨餓,冬天不戴帽子,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賣糧難,給兒子也要買塊錶。「苦難的光芒從父親的形象裡一點點強烈起來,照亮了我的眼睛,我的骨頭,我的靈魂……」這是人性的光芒,直抵心靈深處,我的眼前也有光芒出現。我的父親去世早,是媽媽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在那片土地默默耕耘著希望和收穫。

    賣糧難,我們家曾有過類似的經歷,二妹上大學急著用錢,沒有號,媽媽找公社書記,那個書記對我媽的藐視:沒有錢讀書與他沒關係,不給號,也不能照顧。作為一個父母官,當我們讀不起書的時候,他袖手旁觀,不仁不義,不善,老天爺懲罰他。後來他被開除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玉米像我們的老百姓,百姓就是江山。

    讀《玉米大地》如聽一場音樂會,有時樂曲高亢激昂,有時如泣如訴,有時如高山流水,如荷塘月色,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令人遐思。

    文中對爺爺奶奶十二舅等人物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

    對玉米麵大餅子、窩窩頭等也做了詳盡的敘述和描寫,玉米的無私奉獻,玉米與大地、大地與人、人與玉米的關係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是頂天立地的人,大地是承載我們的力量。她給我們希望和力量,無論是乾涸還是大澇,風霜冰雹,它都要頑強地生長。用玉米代指農人的堅強不屈。

    《玉米大地》似人生大海的朵朵浪花,它是一部命運交響曲,是集歷史,藝術,思想性於一體的一幅幅人生的畫卷,也是任氏家族的一幅幅年畫,它的感人之處就是情真意切地再現了玉米大地上的人與故事。

    「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玉米大地》,讀出了一個時代的影像和記憶,讀出了一位作家對家鄉的眷戀情懷。

    盼書香致遠溢美芬芳,願人間文字記錄真情。

(散文)   熱鬧的孤獨              作者:曾令琪

(一)

真的,在大家都說你飄逸、豪放、浪漫的時候,我卻發現你其實非常地寂寞,

非常地苦悶。

(二)

你確實豪氣幹雲。「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名」,你的劍術真的那麽精?邯

鄲道上那些慷慨悲歌的燕趙俠客們,竟然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五歲誦六甲,

十歲觀百家」,你自幼出入於儒、釋、道,如一隻辛勤的蜜蜂,在盛開的百花中

忙個不停。所以,你才最有資格,藐視那大網般的科舉,「仰天大笑出門去」,以天下為任,以功名自許。也難怪,你慧眼微睜,便識中興名將郭子儀於草莽之中,交詩聖杜甫於年少壯遊之時。僅此,你就足以傲視天下了。

(三)

長安的政局,如同一盤永遠下不完的圍棋,奇譎詭異,變幻萬端。你天生謫仙的孤高,是不是只配去寫《清平調》那種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的文字?摧眉折腰、低聲下氣的應酬,未必不給你以難言的苦悶?

(四)

離開京城,遠離管弦,對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幽、險、秀、雄的蜀中山水,孕育了你探訪名山的嗜好。賜金放還,你遍遊天下。廬山的瀑,天門的水,黃山的松,天姥的雷,化作你筆下的瀟灑。黃鶴樓下好友孟浩然遠去的孤帆,桃花潭邊村人汪倫自釀的米酒,你都品出了特殊的人情,純樸的風味。

可是,一旦靜下來,你仍想起往日的壯志。「但得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羽扇綸巾,上陣卻敵,那才是你應有的風采。可惜,聲名在外的大唐,只顧排演皇上新製的《霓裳羽衣舞》,正忙得一塌糊塗,不可開交。

(五)

又是一個春天。又是百花爭艷的季節。

 人生如雨,歲月不居。這樣的春天已度過多少個?這樣的春天又還會有多少個?

不需要什麽佳餚,只需一壺濁酒。倚在潔凈的山石上,看那一輪滿月,漸漸爬上當頭。擡頭是月,低頭是影。對此良宵,對此美景,管他朝如青絲暮成雪,對酒當歌,對月當舞。你粗獷的歌聲響起來,唱得明月徘徊於中天;半醉半醒的舞姿旋起來,伴著地上的影子如柳隨風。你真的是要與圓圓的月兒永結無情之遊?你真的就那麽超凡絕俗?

 (六)

有酒有月,既歌且舞,看起來那麽的瀟灑,那麽的熱鬧;我讀來卻怎麽心如鉛注、幽愁暗生?

月兒孤孤地掛在天上,風兒淒淒地拂過面頰;每一口甜甜的米酒,品來都是一絲苦澀;而向春競艷的百花,在慘白的月光下痛苦地抽泣;偶爾,一兩聲鷓鴣的哀啼響起,賡即,便是山鳴谷應,讓緊皺的心為之更緊……

(七)

李白啊,我的蜀中老鄉!一千三百年前,你在花間獨酌;一千三百年後,我在燈下獨品。

透過表面的熱熱鬧鬧,我看見的是你那寂寞、孤獨而又苦悶的背影……

(散文) 故鄉的老屋                                 作者:李鳳志

每次回到故鄉,都要去老屋前站一站,儘管老屋已被磚平房代替了,房主也變成了劉姓人家,但站在老屋前的那種感覺,實在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既有眷戀無限,也有感慨萬千,更有刻骨銘心,發生在老屋的故事似乎就在昨日,那麼清晰……

老屋是東北典型的三間土平房,筒子屋,一頭開門。這是土改時分的,原主人是地主王森,我就是在這土屋的中間那個屋裡出生的。土堆砌的牆,土抹的牆,房蓋也是土的,沒有什麼特色,更沒有什麼文化底蘊,但老屋的印記一直刻在心靈的薄壁上,流在血液的記憶裡,是那麼深刻,一生不忘。

留在記憶中最早的,就是那時既沒有廣播,更沒有電視,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吃過晚飯便早早地睡下了,小孩子自然也就隨著大人們早早地休息。每天清晨,大公雞叫第二遍時,母親就起來為下地幹活的父親做早飯。我也和母親一同起來,為母親燒火,久而久之也就養成習慣了,直到現在。雖然聽不到大公雞叫了,但每天還是照起不誤,生命的時鐘從此定格在這一刻,七十年沒有改變,只是起來後的內容在不斷地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覺越來越少了,早起的時間也就越來越早了,我出版的22本文學著作,大多都是早上這段時間寫的。

做好飯,侍候一家人吃完飯,收拾俐落後,媽媽就隨父親下地幹活了,我也總是跟著媽媽下地,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勤勞的習慣也同樣是小時候養成的。

媽媽也總是和我說:「過日子不能懶,人懶是過不好日子的。」這句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媽媽的勤勞更是影響了我的一生。不管怎麼忙,媽媽總是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的。

媽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窮富無所謂,過個乾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至今還在我的身上繼承和發展著,跟著媽媽學會了乾淨整潔。等到我懂事後,這搞衛生的事就由我包了。因為是筒子屋,一頭開門,進屋便是灶台和柴堆。每頓飯後,我都把柴堆整理一下,從不凌亂。後來,父親搭了一個土架,柴禾放到上面更加整齊了,村委會還領著人到我家參觀過。

冬天不用起早做飯了,我還是那個時候起來,挎著土籃到村裡撿豬糞,然後二分錢一斤賣給生產隊,換回幾元錢好去買「小人書」,至今還有許多「小人書」是用這賣豬糞的錢買的呢!偶爾看一眼,懷舊的思緒頓時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冬天是農閒的季節。每天晚上,老屋就成了說書場,說書人就是父親。父親雖然唯讀了一年半私塾,但酷愛古典文學,家中藏有三十多部古書,所以一到冬季的夜晚,老屋裡全是人,都來聽父親講故事。父親記憶力特別好,不用照著書就可以繪聲繪色地講那些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父親不但說得好,唱得也相當好。經常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唱著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小唱本。有《三俠五義》、《吳越春秋》、《彩雲球》、《秦英征西》等線裝書。每當看到至今還收藏的這些小唱本時,父親說書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是那麼的親切,是那麼的溫馨。從心底佩服父親能將那些恢弘的戰爭場面、眾多的歷史人物、曲折的故事情節記得那麼的清清楚楚。後來,父親讓我給鄉親們讀這些古書,碰到不認識的字,父親就告訴我。《三國演義》、《水滸傳》就是我給鄉親們常讀的兩部書,那時十一二歲。

正是在給鄉親們不斷讀書過程中,打下了古典文學的基礎。小唱本上的那些七言唱詞薰陶感染了我,後來出版的五本古體詩詞集就是在這老屋裡得到的因數,父親是我文學啟蒙的第一個老師。沒有老屋,沒有父親,肯定沒有我今天的文學成果。老屋給了我太多的文學啟蒙。《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等等都是在老屋裡背誦的。

春節是老屋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候。

我早早就把老屋的土牆糊上一層新紙,紙棚也要重新糊上一層紙,再把上百年的掛畫拿出來掛上。有「楊相武三盜九龍杯」、「三仙會破朱仙陣」、「楊八郎雲秀英皆回南朝」等。過春節是最讓小孩子高興的事了。不僅僅是被那些封建禮節感染成無限的好奇,更多的是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分幾塊糖,可以放鞭炮,可以得幾毛壓歲錢,可以……童年時的春節永遠是那麼的好玩。

奶奶自己住在最裡邊的屋子。記憶中的奶奶是個小腳女人。每次洗腳都要把門關得死死的,從不讓我們看,但那又臭又長的裹腳布是經常掛在外面晾衣繩上的。奶奶話不多,從沒有和我嘮過嗑,一直到1969年去世。我每天都機械地重複著三句同樣的話:「奶奶,吃飯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吃飯時,奶奶一句話也不說,吃完飯就回到她自己的屋子裡呆著,從來不走出家門去東西兩院串門,更沒有奶奶輩的來找她,總是一個人孤獨地呆著。奶奶從來不幫媽媽幹活。我曾問過媽媽:「奶奶為什麼不幫你幹點活?你和奶奶有什麼矛盾嗎」?媽媽說:「從我嫁給你爹,就這樣,從不伸手」。真的這樣,就連吃飯都不自己盛飯,都是我把飯盛好了,送到奶奶面前。奶奶永遠坐在飯桌的南面,父親坐在西面,即炕頭,我們在東邊,媽媽則是坐在父親旁邊的炕沿上。

每一頓飯都是奶奶和父親開始吃了,我們才能伸筷,偶爾有點好吃的,都要可著奶奶,然後是父親,再次是我們,到媽媽那一點也沒有了,哪像現在,先是孩子,整個順序全倒過來了。

至今,在我的身上還保留著這種「長幼有序」的孔孟之道,因此看不慣那些不講禮法的生活方式。

這是老屋賦予我的,一生都不會改變。

老屋給了我太多的性格基奠。農民的淳樸和善良影響了我一生,也成了我性格的主體部分。我始終不忘記我是來自農村人,這種品質讓我享受一生,幸福一生。老屋給了我太多的情感純淨。留下了童年的天真無邪;留下了少年的讀書懵懂;留下了纏綿悱惻的情癡;留下了一份寧靜樸實的渴求。

老屋是父親和母親心血的結晶,更是我的一種情結。這種情結,讓我有了一種恒久綿長的牽掛;讓我穿行在歲月裡而身不由己;讓我走到天涯海角也還是想著老屋。這是一份牽掛與思念,慢慢地變成了一種寄託,因為我在這老屋裡度過了夢幻的童年和憧憬的少年時代。

老屋裡,父母的思想薰陶浸透了我的靈魂;父母的人格規範界定了我的底線;父母的言行指導校對了我的人生。父親的開朗大度、豪爽仗義、廣交朋友的性格,我全部繼承了;母親的通情達理、勤快乾淨、樂善好施的秉性,我也照搬不誤。

每當遇到疑問時,總能在老屋找到答案;每當遇到挫折時,總能在老屋找到堅強;每當遇到迷路時,總能在老屋找到方向。老屋像一本人生辭書,常讀常新;老屋像一醰陳年佳釀,愈久愈香。

真的感謝老屋。

(本頁圖片來自網絡)

(詩)    用一湖水去戍邊            (外二首)                            作者:紀洪平

                   

卡倫湖,被清朝設置在東北邊疆
當歷史走到這一站,禁不住停下腳步
排列整齊的八旗戰馬,仰首嘶鳴
這時的一湖水,化成滾滾白雲飄向碧空
我夢中的卡倫湖遠在天邊

古老的肅慎、挹婁、勿吉、女真
彷彿都被放在了天上舉著刀耕火種
多少個王朝先後被漁獵
海東青叼起一隻響鏑,掠過湖面,驚動了那首著名宋詞
鐵馬金戈便在湖中沉寂了千年
直到流放至此的文字,讓這一湖水再次從天而降
那些同時落地的神話,為一個王朝續命

卡倫湖,一直在守衛著什麼
當禮花璀璨了夜空
羅馬柱廣場上的浪漫故事,一定會經過湖中棧橋
我跟誰站在湖邊,守衛著波濤洶湧的生命

              母親

母親去世時他很茫然
無法想像母親走出生活之後
他的生活還叫不叫生活
起碼出現了兩種狀態
這些年,他始終認為自己一個人走在歸途
今天是母親節,全世界用同一種發音喊媽媽
他這才發現,所有的母親其實只是一個人

      曾經那絕倫的美

她是初中三年轉到我們班的
猶如一道光,照亮了低矮的教室
她不肯多說話,像玻璃櫃中的精美瓷器
據說她父親是軍人
也不知什麼原因,安排她來工人子弟校讀書
她讓那個寂寞蒼白的年代,有了青春血色
儘管下個學期她就隨父母回了四川

多年以後,同學聚會
唯一跟她有聯繫的女同學說
她已在十年前死於車禍
從東北回到四川,她的美經受了地理考驗
可那光芒四射的生命,卻沒能繞過歷史的彎道
想起她英氣逼人的樣子,我不禁又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