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馬祖 作者: 金慶松

  一張在馬祖的相片及兩張往返南竿、東引的船票,令我回想起那一趟馬祖之旅。

  二〇〇六年暑假我帶著十二歲的長子返台探親。當時正在台灣電力公司工作的大姐夫,剛好要到馬祖出差,問我們要不要趁機去馬祖旅遊。神秘的外島戰地,未曾去過,令人神往,當然要去呀!

  我們與大姐、大姐夫、他們的小兒子及另一位遠親,一行六人由松山機場搭著民航飛機直飛馬祖。那時的馬祖,早已終止戰地政務管制,並全力發展觀光事業,但由於交通因素,觀光人數還不多。

  我們在馬祖待了三、四天,島上的主要觀光景點都一一拜訪,花崗岩鑿出的北海坑道、酒香撲鼻的八八坑道、號稱「東引別墅」且充滿英式建築風格的東引島燈塔、依山而建的芹壁聚落、閩式古色古樸的建築等,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島上的軍事要點、標語,隨處可見。蔣中正總統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親題的「枕戈待旦」矗立山頭,遠遠就可眺望得到。某些軍事基地也開放給觀光客進入,兩位穿著迷彩軍裝的阿兵哥正保養炮台,也任由我們參觀、詢問。長子看得入神、高興得很,還想買件迷彩軍衣。夏日炎炎,是長子唯一的抱怨,來自下雪地區的他,哪受得了這暑夏。

  返回台北當天,在機場正巧碰上姐夫所擔心的「天候不佳」,飛機在天上盤旋無法降落,不知這航班是否成行?此時長子突然發高燒、昏昏欲睡,估計是連日來的暑曬勞累所至,在等候飛機的不確定中,立即決定帶他去附近的醫院看病,醫生診斷後開了藥,長子服用後不到幾分鐘就恢復了精神,還說:「這是什麼藥?怎麼這麼神奇啊!」

  長子病好了,天候也晴朗了一些,飛機延誤似乎是馬祖機場的常態,卻也順利讓旅客登機起飛,平平安安地返回台北。

[8/22/2022刊載在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行走步道的樂趣  作者 : 麗蘋

  三月三日在世界日報地方新聞版上看到這篇報導:根據個人理財網站 WalletHub 從民眾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態….等三十個因素考量,馬州哥倫比亞在綜合排名是全美排名第二最快樂的城市,在民眾身心健康、社區環境友好等項目中名列前茅。在此地朋友爭相走告的同時,也讓我說說在哥倫比亞行走步道的樂趣。

  我們住在馬里蘭州的哥倫比亞快三十年了,一直到二〇一六年初和先生兩人都退休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此地步道的便利和享受行走步道的樂趣。哥倫比亞是由十個獨立村莊所組成的一個規劃城市(planned community)。每個村莊因地形的不同,步道的設計也就不同。其中很多步道是圍繞著境內四個人工湖和依著 Middle Patuxent River 和 Little Patuxent River 許多支流而開發的。早期我們覺得能風雨無阻地在Columbia Mall 室內走上三、四圈就很滿足,後來覺得新鮮空氣的重要性,我們就轉移陣地到住家附近或開車到人工湖及一些其它村莊的步道走走。這一年來,除了每天陪晚起的先生走三哩左右的步道外,我還加入一個走路群組,每週三和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邊走邊聊天,享受人生樂趣。 

  先生注重養生,經常走的都是富有高難度的步道。他認為走在上下起伏的路面上,除了能增加你的肺活量之外,還能讓你感受到世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倒你的喜樂。走在這些步道上,你可以親身體驗森林裡的千變萬化。滿眼綠意的春夏;披著秋天美麗外衣的樹林;秋去落葉滿坡後一棵棵參天大樹的冬日。行走間,偶而可以看到悠遊林間的鹿群和小松鼠,更有那“篤-篤-篤“的啄木鳥聲。有時我們也會從一個村的步道接著另一個村的步道走,雖然挑戰性不高,倒也順著溪流踏過小橋,心情自然輕快起來。

  我每週參加一次的走路群組,成員多是女士。因為大家的體能不一,走路的路線多半是沿湖步道。出發的時間,也隨著季節的不同而作彈性調整。湖邊步道路面平坦,很適合邊走路邊說話邊留意身旁來步道遛狗的或騎腳踏車環湖的先生女士。冬天是加拿大雁最多的季節,牠們在草地上覓食湖中漫游、冰上行走高空展翅。當你發現牠們的數量減少時,櫻花盛開的春天就不遠了。夏季是湖上泛舟的旺季,一直划到滿湖秋色。每次走完路後,最期待的就是收到我們群組負責人 Nora 的簡訊。她喜歡拍些花花草草、水鳥烏龜、湖上風光及水中倒影。想到今生還能和一群朋友一起走步道,是一種緣份也是一種樂趣。

  在此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偶而會憑著自覺不錯的方向感,去發掘新的步道。有一天大約是走的太久太累,竟然無法分辨來時路。正在不分東西南北時,看到 Mike 先生在整理他家後院的斜坡。當我告訴他我的困境之後,他二話不說,開著他的老爺卡車,把我安全送回一哩多外我停車的地方。從那以後,只要我們要走Mike 先生家附近那條步道時,我會笑著對先生說,我們今天去恩人那條步道走走吧。

  現在我們所住的哥倫比亞,就是和報導中所說「民眾身心健康、社區環境友好」的小城! 我們非常感恩能住在這裡,天天享受行走步道上的樂趣。

[4/13/2022刊載在世界日報家園版]

感恩節的饋贈 作者: 風行

  今年感恩節期間,華府聖經博物館邀請多種文化團體去演唱聖歌。在美國的博物館用中文演唱,讓人覺得既新奇又自豪。喜歡唱歌的我,趕緊報名參加了由科堡和佳音兩個合唱團組成的演出團隊。大家認真排練,反覆合唱,歌聲逐漸由雜亂變為和諧。

  演出當天,大家身著節日盛裝,按時步上聖經博物館大廳音樂角的演出台。那架勢有點像「快閃」,頓時引來了博物館參觀者好奇的目光。隨著鋼琴的伴奏聲響起,團員們的歌聲隨著譚指揮的魔臂像和煦的春風蕩漾起來。多種形式的合唱、輪唱、和獨唱輪番上陣,高亢明亮的詩歌穿越整個大廳。聽眾掌聲不斷,拍照的閃光燈像夜空中的群星不停閃爍。

  聖經博物館的負責人讚不絕口,當場表示今後可以多多合作。看到如此热烈的反應,大家都感到欣慰。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付出也是一種收穫,它帶來的內心喜悅讓人覺得是感恩節最好的饋贈。

  我們謝幕,老天卻拉上了夜幕。坐地鐵回家,到站時突遇停電。我在站台來回走了兩趟,才找到正確的出口。一出地面,寒風便來了個貼身擁抱。冷得我渾身一激靈。從出站口走到停車位僅有幾十米,但覺得衣服已像漁網似的被寒冷穿透。一上車便趕緊發動車子,調高車內的溫度。一上路,就覺得車燈像拋了光似的,在黑暗中打出兩條特別明亮的光之隧道。天地都像消了音,四周寂靜的有些令人發怵。我的大腦也隨車輪快速地轉動著:「家裡的暖氣和爐灶都是電動的,要是斷了電,家裡豈不成了大冰庫?」「糟了,習慣了從車庫進出,沒帶家裡的鑰匙。沒電的話,車庫都打不開,更別說進家門了。看來,得去找旅館了。」

  帶著疑惑往前開,一路狂奔。兩眼像兩台天文望遠鏡,不停地探索著茫茫的暗夜。過了一會,突然發現前方有幾家的聖誕裝飾燈亮著,定神一看,那不正是自家小區嘛!那一個個小小的彩燈就像一朵朵盛開的心花,讓人頓時覺得世界是那麼燦爛美好。

  到家後,趕緊打開燈。燈光下,家裡的每一處都是那麼親切,全都伸出無形的手來迎接和擁抱我。我陶醉地一屁股坐進沙發,像是陷入了溫柔之鄉,就連空氣也覺得溫馨。想想出地鐵站時和一路上的經歷和擔心,我暗自慶幸當下還能坐在溫暖舒適的家裡。此前習以為常、甚至時常抱怨的生活,原來是這麼優越和幸福。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熱愛生活,不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呢?此時我恍然大悟,這才是自己這個感恩節得到的最好饋贈。

[1/22/2023刊載在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削瘦的戰貓 作者 : 安老師   

  傍晚書房寫作累了,一抬頭,看見戰貓阿花在窗外施施然走過,我心一陣欣喜。「久違了,阿花!」書房從陽光房搬到屋內後,後院只能看到原來的一半,好長時間沒看見牠了,像老友重逢一樣,喜由心生。

  阿花原是巷口白太太的寵物,白太太退休後一個人住,下午常見她在門廊的躺椅上曬太陽,懷裡抱著瞇著眼的阿花。那時候的阿花有吃有住,還有人寵著,過著幸福的日子。世事無常,有一天救護車停在白太太門口,她從此就走了,阿花成了流浪貓。

  失了主人的阿花個性變了,原來慵懶柔弱的,變成了自立自強的戰貓,方圓幾里範圍,包括我家後院,都是牠的獵場。牠行有定時,傍晚五點左右會到我家巡視。牠那時年輕,打獵身手矯捷,觀察久了,我知道牠在後院設有幾個埋伏點,一在儲藏室屋頂,一是樹叢後方,常見牠不動聲息,在埋伏點等待。

  有天傍晚,牠全身貼地,臥在樹後,只露兩眼。沒多久,獵物出現了。一隻小兔一蹦一跳的到後院菜園,準備飽餐一頓,小兔謹小慎微,張著圓圓的大眼察看,仍不自覺地進了戰貓的獵區。「糟,大事不妙!」我想拍拍手,給牠個警告。但我是自然主義者,不能違反達爾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只好勉強自己做個旁觀者。

  沒多久,小兔進入戰貓攻擊區。戰貓毫不猶疑,一竄而出,撲在小兔身上,利齒深深喫進兔脖子,被叼著的小兔四肢猶在踢跳,無奈命運已定,獵事已結束。像無聲電影一樣,這殘忍的一幕在我眼前活生生的上演。我雖是自然主義者,也是人道主義者,看見脖子滴著血的小兔被拖走,心中頗覺不忍,又莫可奈何。

  阿花很少能享有這樣豐盛的一餐,多半時間,牠都是埋伏好久,毫無所獲,悻悻然離去。有一回,牠埋伏在儲藏室頂,下方圍籬是樹洞裡的松鼠進出必經之路,松鼠在外玩了一天準備返家,從圍籬頂經過時,阿花看準目標一躍而下。松鼠命大,在半空中被撲落地後,一縱身飛也似的跳上旁邊的高大柏樹,阿花眼睜睜的看著一頓大餐從高大樹幹上逃走,徒呼負負。看見這一幕,我不知該為松鼠慶幸,還是該為戰貓婉惜。

  這是沒多久前的事,那時阿花年少氣盛,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沒想到歲月催貓老,幾天不見,阿花已步履闌珊,老態龍鍾,昔日油光水亮的黑毛,蒙上了一層灰塵。又見到戰貓,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久未晤面的牠還健在,憂的是見牠肚皮鬆弛,肋骨突出的削瘦,不只如此,我還憂慮牠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阿花!」我喊了牠一聲。牠停下腳步,俯低了身子,一面戒備,一面回頭對我望,牠雖年邁,仍很警覺。看見是我,牠才放心,轉頭緩步離去。

  貓約可活十年,從我認識牠到現在,算來牠已相當人的六七十歲。動物比人類的世界殘酷,人可養兒防老,還有社會安全制度。動物老了走不動了,像戰貓一樣,體力逐漸衰退,無法再靠狩獵維生,只能輾轉死於溝壑。相逢總是有緣,看著阿花削瘦的身影,我不禁為牠老來的命運擔憂。

[12/12/2022刊登於世界日報家園版]

好友的決定 作者:查莉萍

  前陣子朋友圈傳來一篇,有關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最高女性大法官,珊卓拉·戴·歐康納(Sandra Day OConnor) 的故事。文章中提到她為了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的先生請辭了大法官職位。兩年後,她發文衷心祝福她先生在療養院的新戀情。2018 年時,她又說她已經被診斷出有早期「阿茲海默症似的失智症 Alzheimers-like dementia」。看了之後,感受良深的同時,也讓我想起一位好友,談到她照顧母親後所下的決定。

  好友的母親性格開朗善交朋友,也是一位我很尊敬的長輩。平日裡好友覺得她媽媽年紀大了,忘東忘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近令她很困擾的是,我這位伯母漸漸在找不到東西時,不是懷疑孫輩拿了她的,就是家裡外勞偷了她的。有時候還會繪聲繪影說得很像回事,說有人開門進來偷了她的鑽戒之類的貴重物品。

  好友對我說,前年她有位好同學回臺探親要回美國,她就麻煩這位同學帶她媽媽去弟弟家小住一陣,讓自己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但住了不到半年就吵著說不習慣,非要回臺灣不可。她弟弟只好買了機票陪她一起回臺灣。她弟弟說,媽媽告訴他,姊姊的這位同學在轉機時,和航空公司櫃臺小姐討價還價要 18% 回扣。好友弟弟認為,這可能是媽媽把她在臺灣退休後拿的十八趴,連想到這件事上。她弟弟還說媽媽曾很嚴肅地告訴他,姊姊的這位同學在飛機上帶著耳機唸唸有詞背聖經,應該是一個摩門教徒。弟弟告訴姊姊,媽媽提到摩門教徒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家附近是有一間摩門教教堂。這位同學的弟弟還和她說了一些,媽媽在美國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雖然姊弟倆聊得看似輕鬆,但心裡都不輕鬆,因為媽媽有可能有了某種「失智症」的問題。

  隨後,朋友上網大量收集了很多有關 Alzheimers disease (俗稱老人癡呆症)和 dementia(失智症)的資料,以及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看到媽媽情緒上的改變,和一些無法解釋的行為,我這位好友做出了她認為好的決定:該帶媽媽去看醫生的時候了。雖說伯母最終還是被診斷出有初期失智症的不幸,但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幸,因為有了診斷結果,我這位好友知道,未來的路雖長,但有了方向,知道如何好好照顧她媽媽未來的生活,讓媽媽的生活過得更有品質。

[3/31/2022刊載在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半畝園之樂             作者: 金大俠

  我們有一個二十餘人的Line群,名為「半畝園」,群內不論世事,只談田園之苦樂。

  春暖花開時就開始育苗,交換苗種,互通有無,交流經驗知識,好不熟鬧。我也興致勃勃地在小盆內播下種籽,有苦瓜、絲瓜、黃瓜、秋葵、莧菜、紫豆、皇宮菜、地瓜葉、四季豆等等,不少種子來自園友,不少是首次試種,算是實驗吧。

  今年第一次種紫豆,種子來自住在德州的二姐,它是否能在我們較冷的地區成長?不嘗試怎麼會知道呢。種了五、六顆紫豆的籽,終於冒了兩個苗出來,長得足夠大之後,移到前院土地中,立了一根細竹竿供其攀爬。看它日漸欣欣向榮,沿著竹竿逐漸向上攀爬,不由得吶喊,生命呀,紫豆藤每天努力向上攀爬,人生也要奮進向上!

  春天時,日日澆水,紛紛翠綠,滿園盡是芳華清新。苦瓜的出苗率似乎最大,我就將它們移植到園中的矮樹叢旁,讓它們順勢攀爬吧,可省去我搭架的工作。每年自動長出來的紫蘇、韭菜仍然自動自發、向上竄茂。

  一天,欣賞窗外攀爬得比我還高的紫豆藤,感覺它突然色枯相萎了?生病了嗎?我立即走到園內仔細觀看,原來它的底層被啃斷腰斬,兩株紫豆藤就此夭折,在我眼前「香消玉殞」,真是無語問蒼天,這兇手肯定是野兔。我仔細檢查,牠們還吃了四季豆、地瓜葉。我將令人傷心的消息送到「半畝園」群內發洩一番,群友們皆有類似經驗,紛紛照出自家園內曾有的慘狀,有人回:「我的鷄冠花尚未開花,也已遭殃。去年都沒事,是否今年的鹿較飢餓?」更多的是分享自救、補牢措施,例如鐵絲網、狐狸尿等等。我也立即移植某些脆弱的苗到後陽台上的盆內,無法移植者,只有盡量加護固根措施。

  隨著春去夏至、夏盡秋收,群友們不時交流施肥的心得、除蟲的小撇步,陽光水分的重要性,當然,也分享開花結果的喜悅。有一園友將大豐收擺置成藝術創作,名為新鮮蔬果的藝術,真是創意十足;還有每日一猜,猜猜園中的珍奇異果;還有網上聚會的田園知識分享;偶爾的週末健行,農場踏青學習。也有新進的園友直陳:「我種了就不太管,欣賞重於採摘,但非常敬佩您們的學習精神及慷慨分享。」

  我園內的紫蘇、韭菜仍然像往年一樣,天天可採收。我今年第一次種的苦瓜,更是後勁十足,爬佈前院中的一角落,莖鬚繚繞,葉苞撫抱,黃花綠瓜,引領風騷,成果堪稱豐碩。我懶惰,讓這苦瓜爬在樹叢上,樹叢的正面,我可以仔細翻葉察看到幼瓜、小瓜、大瓜,標誌位置,觀其成長,樹叢的背面我就鑽不進去了,更是難以看到,常常等它們變黃了、爆裂了,我才知曉,真是可惜了。那紅色的籽都掉落到了土壤裡,預計明年苦瓜會自動冒出吧?

  那黃色老去的苦瓜可以吃嗎?「當然可以吃呀,它裡裡外外都可以吃。黃色苦瓜加蜂蜜、冰塊,打成冰沙,可是避暑盛飲」,群友覆以好消息,令人振奮。苦瓜味清甘新,具清熱、解毒、利尿等功效,苦瓜的各式吃法:涼拌、釀肉、與鹹蛋小炒、與小魚干配對、與大排骨共湯,在在為這夏秋的餐桌製造變化與驚喜。

  碧雲天,黃葉地,正值秋色滿園,園內蒔翠豐涼。感謝「半畝園」內的交流互助,群友們都經歷了播種的勞動、收穫的喜悅,疫情中自有小確幸與大豐收。

[12/1/2022刊載在世界日報家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