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學】第47號)
作者:阿霞
圖1 從邊境遙望直布羅陀
在塞爾維亞待了一陣,年底的西班牙之行只剩兩天了。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我們起個大早,上直布羅陀(Gibraltar)去。在中學學世界地理的時候,這個地方猶如南非的好望角,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就令我非常好奇。時隔三十幾年,終於有機會走到這個地,我很激動。
从塞爾維亞驅車往南走兩個小時,我們到了西班牙和直布羅陀邊境。從特設的邊境停車場就看見直布羅陀巨石(Rock of Gibaltar)像浮出海面的大鯨魚匍匐在那裏。我百感交集,忽然很想念一起讀書的中學同學們,多想與他們一起歡呼。我眺望著,心裏呼喚著:直布羅陀啊,今天,我終於看見了你!
我們先穿過西班牙邊境,然後入境直布羅陀。過境後有旅遊公司的小巴把我們帶到市中心。山路彎彎曲曲,路邊淺色的房子清新可愛,熱帶花木鬱鬱蔥蔥。車輛在不寬的公路上快速穿行。我感覺像是到了香港,只是,人不那麼多。我們本以為車輛會像英國和香港一樣靠左行駛,不料,直布羅陀遵循歐洲大陸的習俗,車輛靠右行駛。為了英國公民的安全,人行橫道兩邊貼心地用英文提醒“往左看”“往右看”。我很開心,不用像在西班牙,因為不通西班牙文而作睜眼瞎了。
直布羅陀在西班牙南邊,西鄰大西洋,東臨地中海,隔著同名的直布羅陀海峽能南眺北非。在中世紀時直布羅陀是摩爾人的地盤,後來被西班牙帝國統治。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二世過世,沒有孩子,本來遺囑要表兄弟,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即位。可是,西班牙帝國當時如此強大,擁有西屬荷蘭、意大利、菲律賓及南美大部份土地,其它歐洲列國豈能不垂涎?如果它的控制權落在本就厲害的法國手中,其它列強情何以堪?因此,西班牙王位無論歸法國,還是奧地利這一度自以為會有繼承權的另一方親戚,都會引起歐洲大陸力量的失衡。於是繼承西班牙王位的戰爭(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爆發了。戰鬥的一方自然是法國,另一方是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地利的查爾斯六世和英國、荷蘭等組成的聯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出面干預,雙方從外交調停發展到後來多年軍事衝突。戰爭結束時,菲利普放棄法國皇位繼承權,終於成為西班牙國王。被打仗時的盟國大金主英國所佔領的直布羅陀,根據1713年的烏德勒支條約(Treaty of Utrecht)成為英國領土。有人說英國不經意撿著了直布羅陀,我不以為然。英國是當時新興的海上霸主,豈能不了解直布羅陀這個大西洋通向地中海咽喉要道的重要?

圖2 左:皇后大道海港;右:直布羅陀地區旗幟
二戰的時候,希特勒曾意圖拉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入夥,答應把直布羅陀弄還給西班牙。佛朗哥是個狡猾的傢伙,跟希特勒說,“我們西班牙人有自己的尊嚴,要靠自己的實力搶回直布羅陀。”事實上,經過1936 到1939年的血腥內戰,西班牙已經沒有人力物力再打仗,需要修養生息。佛朗哥保持中立,對盟軍在直布羅陀周邊的一切活動都默許;西班牙領空也對盟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開著。同時,不管希特勒怎樣威逼或者利誘,德軍就是不被允許入境西班牙。佛朗哥心裡清楚,如果讓德軍進入,恐怕是請神容易送神難。直布羅陀後來對於盟軍在北非戰場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事實上,兵家必爭的直布羅陀只有6.7平方公里。如今,直布羅陀是個海港城市,經濟主要靠金融、網絡賭博、旅遊和航運。英國人在直布羅陀搞了很多的基建。盤山公路,上山台階,邊上的洩水渠,都狀況很好。我們乘纜車上山,山頂有觀景台。沿著車道在山脊上走,遇到了巴巴里獼猴。牠們爬到車頂上,甚至行人的肩膀上。路邊有告示說大家不要拎塑料袋,有嬰兒車的要折起來,這兩樣東西都會使猴子認為有食物可吃。偏偏有人沒在意。我們眼看著兩隻猴子沿著水泥護欄一路下山,不顧對著牠們拍照的一干人等,勇往直前。牠們目標專一,迅速來到一輛靠在路邊的嬰兒車邊上,抓起一個包包撕開,扔出裡面的尿布,迅速找到了麵包,津津有味地啃了起來。這時穿著花短袖上衣的男主匆匆趕回來,氣惱地試圖從猴子手裡搶回包包和食物。包包拿了回來,猴子吱吱叫著背過身去,食物卻是搶不回來了。男主與那猴子一來一回地拉鋸,引得周圍的看客拿著手機邊錄像邊哈哈大笑。男主的妻子抱著小孩過來,也急忙對著猴子拍照,全然顧不得抱怨。他們帶來的午餐就這樣飛了。我家年輕人上谷歌搜索,說這些猴子源自北非,商船往來將牠們帶到這裡。怡人的地理環境,加上二戰盟軍軍士們的刻意保護(軍中甚至設有專門保護猴子的軍官),使牠們繁衍壯大,以致一度山上猴滿為患,英國人將牠們的一隻送回北非。猴子是群居動物,至於英國人如何識別每隻猴子“部落”,能將其中一隻全需全尾地送走,細節不得而知。

圖3 左上:飛奔下山的巴巴里獼猴,左下:猴子們享用從嬰兒車上搶到的戰利品;右:五百名西班牙戰士纪念碑
英國人對巴巴里獼猴的鍾愛是有來由的。西班牙即位戰爭爆發後,盟國當中,英國是大金主,提供了戰爭的多數費用。英國和荷蘭先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人是有過抗爭的。1704年,就在直布羅陀淪陷後不久,五百名西班牙士兵由一位牧羊人領路,從直布羅陀大山東部一條山羊群走的小道上山,準備發動攻擊。部隊行進到現在的道格拉斯觀景台,被附近的獼猴群察覺,牠們發出吱吱驚叫,引起英國駐軍注意和反擊,結果西班牙士兵全部被俘,這場抗爭以失敗告終。在這個地點,直布羅陀人還立有石碑,紀念那次戰鬥。
我們在自然保護區山路上走了一段,決定不去聖邁克岩洞(St. Michael’s Cave), 去走地中海台階(Mediterranean Steps)。順著小石子舖砌的大斜坡路,氣喘吁吁到了山頂,看到有標牌提示,恐高症的人不要繼續往前走。猶豫片刻,我們決定勇敢一回,別在年輕人面前丢份。於是,沿著山脊上的小路走了一段,然後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小心翼翼地往下走。山路臨著地中海,非常陡峭。小徑上長滿白色的野水仙,風景絕佳。這不是普通的小路,是英軍二戰時開鑿出來給駐軍用的。一路有觀望哨崗,也有挖出的山洞。危險地帶的哨崗已被填上,四周一片寧靜。風和日麗,海風輕柔,偶爾聽見猴群在高處廢棄的掩體木架上竄來竄去,吱吱的尖叫伴隨著鬆動的木板晃動的吧嗒吧嗒的聲響。有的哨崗上面長滿植物,是很好的掩護,走進去可以觀賞美景。當年英國人就是利用這些掩體,死死盯住德軍的船隻,及時打擊,讓他們無法對北非戰場提供補給,弄得德軍有坦克沒有油,坦克開不了。德國潛艇曾利用在120米深處大西洋流向地中海的洋流,潛入地中海,但還是遭遇英軍毀滅性打擊。同時,盟軍的船隻在這個海港周圍為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尤其在打擊了德國潛艇,不再遭受德軍的破壞後,北非戰場走向決定性勝利。走在這條山路上,戰爭的艱鉅、殘忍與悲壯,時時浮現在眼前。爛漫的山花, 飛翔的海鷗,碧藍的海水,雄峻而沉寂的石壁,掩藏不住征戰所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所有飛彈呼嘯的舊日,和那些犧牲的亡靈,賦予了它們永恆的深意。

圖4 二戰時英軍的觀察哨崗和掩體
下山後,我們拖著酸軟的雙腿,坐大巴到市中心的廣場,在一家叫做Café Solo 的餐廳吃晚餐。去直布羅陀前讀旅遊書(疫情期間養成了這新的愛好,享受神遊),說是進入直布羅陀,便是與西班牙美食告別,迎面而來的會是英式炸魚配土豆條(Fish and Chip)。不然也。中午在海港吃的意大利餐加沙拉清雅可人,而這家中心廣場的餐廳則既有英式的牛排,漢堡,也有豐富多彩、味道正宗的西班牙的小吃。那西班牙式冷濃湯對於爬山回來滿頭大汗的人,再合適不過。結賬時有兩個價目,一個是英鎊,一個是歐元。不用拿手機找匯率計算,一眼都能看出,那90英鎊的單更划算,不能付他們130歐元。看來,到了英國人的地盤,還是要用英鎊, 這對他們是原則問題。我們備有英鎊而來,於是付賬回家。暮色中我們走出關口,重入西班牙。西班牙那邊的守衛毫無警戒狀,只是瞟一眼我們打包的剩餘晚餐,嘟噥一句“那是啥?”他那不屑一顧的神氣,彷彿在說,直布羅陀不管以前,還是以後,總歸是我們西班牙的。

圖5 直布羅陀中心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