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雜文】第85號) 作者:山人
7年前,2015年的今天,剛剛開始涉足《七律》的我,曾經有一首習作。源於近讀文史欄目,有感民國、共和國一些人物和故事。具體是讀的什麽,已經回憶不出來了,但是應該跟西漢李陵的遭遇有關。
隆烈偶閑温故史
風雲嗚咽李陵詩
平沙漠北長天盡
遠塞狼煙野火時
往事孤魂常疾首
山河萬古慰相思
拼將九死憂家國
可嘆君王竟不知
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騎兵英勇作戰,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其後漢武帝下令將其家人處死,令他斷絶了回歸漢朝的念想,最終埋骨異域。
李陵與蘇武是曾經一同在漢朝宮廷中的好友。李陵兵敗投降的前一年,蘇武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蘇武堅決不降,最後回到漢朝,被後世譽為忠臣的典範。蘇武返回漢朝前,李陵擺酒宴與他送別。流傳一組漢朝組詩《蘇武李陵贈答詩》,現在通常被認為是後人假託二人的文學創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對後世文人詩歌影響頗深。其中一首長歌激烈,中心愴摧: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喩中懷。
請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
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歸。
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中國傳統的主流觀點認為戰俘是貪生怕死的人,戰敗投降者與叛徒一樣是苟且偷生。人們普遍對戰死沙場及戰敗自殺的人有很高評價。而西方對戰敗投降者和叛徒是區別對待的,美國人對美戰俘就跟軍人一樣尊重,美國國會議員就有當年越戰的戰俘。
關於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自漢代以來各方的爭議從未中斷過。與李陵同時代的太史公司馬遷極力為李陵辯護,他堅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投降敵人衹是為尋找機會報效漢朝。同時他認為軍人出征本就是為國家作出了犧牲,在後方安享太平的人對前綫將士作戰失利過於苛責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今後鼓勵軍人為國家舍命作戰。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中以極其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地刻畫了李陵欲報國而不得,留戀故土卻最終不能歸還、孤獨而又矛盾的情感,對於其不幸遭遇給予了寛容與同情。
現在,大陸有不少關於抗美援朝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志願軍和解放軍戰俘的故事以及文章報導。國人開始反思,戰俘是戰場上的戰士,迫不得已才成為戰俘,應該尊重和同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