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第69號)
作者: 雷俊毅
剛入臘月,寒風便撲面而來。華府詩友社十二月四日晚間的雲端講座卻異常火熱,四十餘位詩友聞名前來聆聽老社長許翼雲教授講談白居易。就連許教授的家人也前來助陣,播放幻燈片、錄相、插播音樂,譜寫了一個父子及外甥女一起上陣的佳話。
許教授沿襲自已獨特的風格,不拘限於一詩或一詞,而是用白居易的代表作串起他的一生。在介紹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時,許教授揭秘白居易不僅被稱為「詩王」和「詩魔」,而且還是御賜詩仙。這個封號源自唐宣宗的弔唁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它比賀知章稱之為「謫仙人」的李白規格更高。
白居易的一生以貶為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志在兼濟天下,後期偏重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主要表現在補察時政,多為諷諭詩。因此,白居易提倡「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獨善其身則表現為淡泊悠閒,多為閒適詩。白居易效法陶淵明悠閒的生活態度,也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被晚唐詩人張為稱作“廣大教化主”。他是唐代存世詩歌最多的作家,達二千八百餘首。他也是唐代詩人中,作品在生前流傳最廣的,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其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因此,許教授首先介紹的便是《長恨歌》,並揭示此篇千古絕唱是白居易應其好友王質夫和陳鴻之挑戰,費時三天三夜而完成。
許教授點明《長恨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最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長恨歌》的主題似乎是恨,但整首詩除結尾處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來回應題目外,通篇很少有恨樣字眼。作者是通過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把恨意一層一層展示出來。為了聽眾便於對照,許教授特意把這些精彩的段落用紅色標注。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是全詩綱領,揭示了長恨的緣由。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段,是詩中關鍵之處,由此啓開了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悲劇之幕。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作者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讓唐玄宗「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最後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楊貴妃。通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如此思念,進一步深化和渲染了「長恨」的主題。通過許教授的講解,聽眾理解了長恨既有對唐明皇的貪念女色而導致安史之亂的譴責,也有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的悔恨。
隨後,許教授講起了白居易十六歲時的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高度讚賞白居易把這首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命題的試帖詩,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成了頑強生命力之絕唱。在談到白居易考中進士後針對河南經亂所寫下的《望月有感》時,許教授結合自己在戰亂時和客居異國的親身經歷,表達了對「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切身體會,真切的遭遇和痛心的磨難令聽眾深受感動。許教授通過「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講述了「劉白」的由來;通過致元稹的信,講述了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的「元白」;通過自己乘車經過江南時的親眼所見,感嘆白居易在一千餘年之前寫的《池上》,至今仍然是那麼準確生動。最後,在家人的協助下,播放了數首用白居易的詩詞譜成的歌曲,讓聽眾們飽嘗了詩和歌的享受。
在互動階段,聽眾提問《長恨歌》是在說唐明皇,為何首句卻用「漢皇」。許教授解釋這是因為要避禍。白居易是唐朝大臣,如果公開談論唐代皇帝的隱私或過錯,輕則丟官入獄,重則喪命。而且這種借代的方法歷代文人都常採用,除了避禍還有以下功能:1.用比喻以產生模糊感,例如許教授近來所作的《桌下小童》即如此。2.加深神秘感,例如各種神話或筆名。有的聽眾表示,許教授結合自身經歷講解白居易的詩,不但讓人更加透徹的理解,而且,催人眼淚,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