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ial photography of blue river between mountains

葉卡捷琳娜大帝

(【傳記/回憶】第76號)                   作者:許之微

這條路怎麼這麼長, 似乎永無盡頭。坐在馬車車廂裡的索菲亞無奈地把頭靠在窗框上, 迷惘地望著遠方的地平線。葉落草枯, 雪花飄飄。旅途開始的時候, 媽媽是那樣興奮, 喋喋不休, 同樣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這會兒也沒興致了, 一個勁兒地在打磕睡。  

在這漫長的道路盡頭, 什麼在等待著自己呢?索菲亞只知道此行是去俄國給一個叫做彼得的大公爵作為新娘候選人。這個男孩將來會成為俄國的沙皇。她被大人們投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 在那裡她一個親人和朋友也沒有, 連語言都不通。這是1744年初, 她才十四歲。

(一)

索菲亞是德國的一個郡主。  

從843年到1806年, 德國叫“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簡稱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由許多公國和侯國組成。其政治格局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它們彼此之間相互兼併, 戰爭從未停止過。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發了天主教和路德教的衝突, 並最終導致殃及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三十年戰爭”。戰後神聖羅馬帝國更為分裂, 出現了三百來個公國和侯國。根據國力的強弱和權力的大小, 這些國君們分為選帝侯(他們是帝國皇帝的選舉人和被選舉人), 大公爵, 公爵, 伯爵和親王各個等級。  

索菲亞的爸爸克里斯丁·奧古斯特(Christian August)只是一個小侯國的親王。該小國同普魯士王國是宗主國關係。他本人也被普魯士國王任命為斯特丁城的總督。索菲亞生於斯特丁城(今波蘭北部港口城市吉青市)。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 索菲亞這個郡主也就是一個中等城市市長的女兒, 連真正的高幹子女都算不上。

從15世紀初起,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幾乎一直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據著。普魯士王國的前身是布蘭登堡大公國。 1701年, 普魯士大公以支持奧地利向法國宣戰為條件, 換取了國王稱號。普魯士自此進一步發展壯大, 成為和奧地利角逐德意志和爭雄歐洲的主要力量。

俄羅斯在女沙皇安娜·伊凡諾芙娜統治期間一直是奧地利的盟國。葉莉莎維塔政變上台之後, 普魯士國王為削弱俄奧關係, 極力說服葉莉莎維塔女皇接受普魯士方面的一個郡主作為她繼子彼得的妻子。索菲亞的媽媽約翰娜(Johanna)特別能折騰, 積極地把女兒塞進了俄國皇儲的新娘候選人名單裡。

索菲亞被葉莉莎維塔選中, 只能用“緣分”來解釋。當女沙皇瀏覽各位候選郡主家族情況介紹時, 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查爾斯·奧格斯圖思, 這是索菲亞的舅舅。她不禁笑出聲來:“山不轉水轉, 這名字又來了。” 十幾年前, 葉卡捷琳娜一世當女皇,為女兒張羅婚事的時候, 也是這麼一張一張地瀏覽候選人家族情況。這個查爾斯不僅是候選人之一, 而且是葉卡捷琳娜一世最為滿意的人選。要不是葉卡捷琳娜一世於1727年去世, 同年查爾斯也死於天花, 這門親事葉莉莎維塔不同意也得成。

“得了,” 葉莉莎維塔對自己說, “就算是我媽選中的吧。我年輕時沒少讓媽操心, 這次算是補償。” 於是, 索菲亞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姑娘變成了俄國未來皇后人選。

年青的索菲亞對於自己成為俄國皇儲的妻子人選一點兒也不興奮。她不願離開家鄉, 離開同伴, 離開父母, 告別自己的少女時代。索菲亞深深地依戀爸爸。在她眼裡, 爸爸和善, 博學, 充滿智慧。克里斯丁親王對女兒不僅寵愛, 而且刻意栽培。親王總是忙裡偷閒陪女兒玩, 給她講一些道理。

索菲亞愛下棋。“爸爸, 我怎樣才能贏菲力普表哥呢?”

親王想了想, 回答說:“在挪動每一顆棋子時,你最好能比對手多想一步。比方說, 你有三種選擇。這三種走法的後面又會各有三種局面。這麼一比較, 最佳的方案就有了。”

“如果對方也考慮得這麼細呢?”當女兒的問。

“那完全有可能。所以, 更重要的是必勝的信念。當你整個身心被必勝的信念所佔據的時候,勝利就已經在你一邊了。信念和棋藝有關係, 但棋藝高明的人未必就有必勝的信念。信念就是勝算。”  

對於女兒遠嫁俄國, 克里斯丁親王並不像妻子那樣高興, 反而因為不捨和擔心弄得心情沉重。臨別時許多話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最後只是說: “好好的, 孩子。你……最好不要改變宗教信仰。”生離死別, 父女倆眼裡都噙滿了淚水。他們再也沒有見面。三年後, 克里斯丁親王病逝。

告別了家鄉以後, 普魯士國王在柏林召見了索菲亞。享譽世界史的政治家, 軍事家, 思想家和音樂家腓特烈二世(Frederich II),是德意志民族的驕傲。可以說, 沒有他, 就沒有德國在近現代史上的強盛。此時他三十出頭, 風華正茂。眼前這個小姑娘, 身體尚未發育, 俯首低眉聆聽國王的教誨。他看她只不過是將要佈在俄國的一顆棋子, 是他在國際外交上的一次小勝。此刻他哪裡想到, 十幾年後, 這個姑娘將會同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平起平坐, 一爭高下, 甚至壓過他的風頭。

(二)

在俄羅斯國境內, 沙皇葉莉莎維塔的特使已等候多日了。索菲亞母女倆在這裡換乘上寬敞舒適的皇家馬車。

往聖彼得堡的道路還是那樣遙遠。俄國幅員遼闊, 人口稀少。多年的戰爭留下滿目瘡痍。偶爾遇到維修道路的人, 看到皇家馬車駛來立即誠惶誠恐地跪在地上。索菲亞見他們衣裳襤褸, 滿臉菜色, 許多人連鞋都沒有, 腳上只包塊破氈布。真是慘不忍睹。

“老百姓都盼著有個好皇上。”約翰娜看出了女兒內心的波動。“首先, 得有個皇上。你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給彼得大帝這一支生出繼承人來, 讓皇家的血脈往下續。這是葉莉莎維塔女皇最大的心願, 也是你在這個國家裡地位的保障。你可要牢記在心喲。”    

母女倆到了聖彼得堡又轉赴莫斯科,因為女沙皇和繼子彼得此時已在莫斯科。她們終於在二月十日彼得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趕到。幾乎整個冬天索菲亞和約翰娜都是在路途上度過的。

葉莉莎維塔女皇在安倫赫浮宮接見了她們母女。索菲亞立即被34歲的女皇的美貌所傾倒。她在日記裡寫道: 女皇“身材高挑, 勻稱, 體型還是姑娘般的苗條, 面貌極其美麗。”然而, 大公爵彼得的那副尊容卻不能不令索菲亞失望。彼得尖嘴猴腮, 賊眉鼠眼, 面色蒼白。說話的時候, 語氣遲頓, 還半閉著眼睛, 臉上帶著神經質般的緊張。  

彼得的媽媽安娜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大女兒, 葉莉莎維塔女皇的姐姐。葉莉莎維塔沒有合法子女, 因此將彼得過繼, 立為皇儲。彼得的爸爸是瑞典國王兼芬蘭大公查理七世的侄兒, 德意志一個大公國的公爵。由於查理七世本人無後, 彼得是其第一繼承人。如果他不來俄國, 將會繼承瑞典和芬蘭的統治權。這個剛滿16歲的男孩是當時歐洲許多公主郡主和貴族小姐們期待嫁給的皇室明星。然而, 這個孩子又是那樣的不幸: 媽媽生下他幾天以後就死了,十一歲那年爸爸又撒手西去。一場天花病害得他更為醜陋。世界上最好和最差的命都讓他給攤上了。

約翰娜比葉莉莎維塔要小幾歲。她實在想不通, 當年以美貌和聰慧馳名歐洲的安娜怎麼會生出這麼個丑儿子。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兩個女兒中, 安娜是那種柔順的美, 與葉莉莎維塔充滿活力的美恰恰形成對照。一如安娜書讀得特別好, 能流利地使用俄, 法, 德, 瑞典等幾種語言, 而葉莉莎維塔小時候根本不愛讀書, 倆人反差極大。

約翰娜生怕索菲亞流露出不滿, 勸女兒說:“看人別光看相貌。你可要好好把握來之不易的機會呀。”

“媽, 你給我找的機會可真夠好的。放心吧, 我說什麼也不能再跟你坐幾個月的馬車回德國了。”  

索菲亞知道, 開弓沒有回頭箭, 不光是媽媽期待這門婚事順利地舉行, 整個歐洲都在盯著她哩。但是, 另一方面, 女沙皇和大公爵並沒有明言要娶她。她還要接受這母子倆的觀察和“考驗”。決定權百分之百地在他們母子那邊。在彼得陪她們母女吃飯的時候, 索菲亞能夠感覺到有人在暗中察看, 不是女皇本人就是她的近臣。她的一言一行, 甚至每一個表情都在俄國皇室的評價之中。唉, 爸爸要是在這兒該有多好。女兒的難處跟媽沒法說, 說了只能得到大同小異的“教訓”, 心頭的壓力會更大。從此以後,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