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邊的邂逅

6 月 21, 2023
light sun cloud japan

(【散文怡園】第87號) 作者:聞名

華府居已37年,這些年經歷過大大小小,點點滴滴的事,也接觸過不勝枚舉的精彩人物。2012年我參加作協,加入了寫作的行列,印象最深的是在寫作工坊課堂上,第一次見到了於梨華老師,聆聽了她的教學。於老師給我的感覺是大方、幹練和坦率。從那天起我和於老師有了七年的師生情誼,也是那天起,於老師走進了我的生活。

     幾十年前就耳聞於老師的大名,那時她撰寫的關於留學生經歷的第三本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在台灣造成風靡。這本書至今在圖書館、朋友家書架上都還能見到,讀過的人都讚口不絕。

     於老師如今已年近九十,她的精氣神一點都沒變,唯有聽力開始衰退,和她交談時要提高嗓門。每回去探望她,她都會滔滔不絕地述說她的過往,也殷切關心地詢問我的近況,常囑咐我要注意身體健康。她告訴我最期待的是與另外三位老友的「四友月悅聚」,她們是作協前會長韓秀、前會長張明明、及作協前財務歐陽瓊。每個月她們會在維州或馬里蘭州不同的餐廳品嚐美食、交換文學界信息、及作協的發展狀況。早期還會一起做瑜伽。她們這樣的聚會已持續了十幾年,而且還是進行式!

     探望於老師時,我會帶些自己做的菜餚和她分享,也帶去作協的刊物、《文繫中華》的專欄、會員出版的新書等。她常迫不及待地翻閱瀏覽這些書籍雜誌。前些時候,前會長士玲還特地從台灣帶來多本作家白先勇的作品。無論是春光明媚、夏日炎炎、楓紅的秋天、還是瑞雪紛飛的冬季,我們常坐在書桌邊聊天,閒談間她常會提到她已經走了好些年的先生,會望著外面綠草如茵的大花園,眼睛閃著懷念說:「這是他挑選的住處,這大間的書桌是留給我寫作用的。」我彷彿看見那種如冬日陽光的幸福感,溫暖地映在她的臉上。雖然這些話和那種對於美好過往的回憶已經聽了一遍又一遍,但依舊打動我,讓我體會人老了老伴走了的那種寂寞和失落。

     我們在她的書桌邊無所不談,她喜歡談她熱愛的網球。記得有一次想去探望她,她說電視上有網球決賽、今天沒空聊,要我改天來。她對網球名人與賽績如數家珍,要不是她去年出了車禍,兒女不讓她開車,她還會開車去打球。雖然現在她的步履不再輕快,但是身段依舊矯捷。

     她常提到她出版的書、記者和雜誌對她的訪談、及她交往過的作家的軼事。言談中可感覺她的個性開朗。台灣作家陳若曦曾說於老師樂觀好強、與悲哀絕緣,實非過譽。她常訴說她寫作的心路歷程,說她寫作的題材都來自於生活,她認為用真情書寫的東西才精彩。她寫自己的經歷、耳聞目睹的身邊事。她在不同時代寫出的作品,都是經過安排和剪裁的身邊人和發生的事。她個人的閱歷與領悟透過作品,讓讀者反省與思考。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的2003大陸的連續劇,就是根據於梨華老師196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夢回青河》而改編的。其中就有她自己的家鄉寧波的小河的影子。那個年代,根本不知道於梨華老師是何許人也,只知道是寫《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留學生小說的作家。

     現在老人的子女都很忙,沒有精力和時間處理許多雜事,因而她的兩位女兒請我幫忙。前些日子,我花了兩個半小時,幫忙於老師整理她的大書桌。就讓我想起以前,我曾經看過她的一篇登錄在某雜誌的散文《書桌》裡面的種種描述。而今,她的這張大圓桌子,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有台灣作家新出版的書、台灣新到的雜誌、散落的文章、朋友影印的文章、寫作工坊學員的聯繫資料、寫給老友的信件、四代同堂的各種相片、出版社的聯繫資料、她給出版社的簽約合同、來自大陸的人民日報刊登的給青年朋友的來信、她家鄉的寧波日報刊登的她的文學獎的新聞報導、來自兩岸三地以及美國各地有關她的演講記錄與剪報、名人的推薦信、正在翻閱的《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妳能想像她每天的閱讀量嗎?現在年紀大了,她創作的時間也逐漸減少,各種書籍和信件,常常看完就這麼一堆,在桌上日積月累。她常常寫了一半信或文章,打電話來問我某個中文字怎麼寫。由於聽力差了,她雖然戴了助聽器,在電話中也說不清楚,我就跑一趟去她居住的莊園,寫给她看,她就像小孩兒拿到糖果一般地開心。怪不得,大家都說老小老小。從那張擺滿了各式各樣東西的大書桌上面,我才知道,她還在處理各種有關寫作的事宜。兩年前,台灣詩人、評論家和編輯家,《創世紀》創辦人瘂弦,在給於老師的親筆信中,提到2018年為於老師重新出版《於梨華精選集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所寫的推薦。

     信中說:『我們都老了,中國人很聰明,在「老」字前加一個「養」字,成為養老。是啊!老一定得養,養得早,養得好,可以活一百歲,那麼,梨華姐,我們向人瑞進軍吧!妳的小說絕對可以傳世,妳是完成了的作家,妳該寫的作品都寫出來了,妳對得起妳的時代!』

     他們都是年邁的作家,但不論在何處,彼此之間仍然還繼續着這些多年的友誼和交流,親筆書寫的筆跡,還是那麼工整。不用電腦打字,他們仍然用筆書信往來,令我們後輩感動。

     整理書桌需要花很多時間,我算是一個比較有耐心的人,做為一個受教於她的學生,「有事弟子服其勞」,慢慢地做吧!

     幾年前於梨華老師由子女和弟弟陪同,去了一趟中國,她的老家寧波。寧波日報在2013年十月十七日,刊登了一篇關於為寧波青年作家成長搭建平台,在寧波設立於梨華文學獎的報導。文學獎的全名是【於梨華文學獎、青年文學之星】。

把自己這些年的稿酬,為自己的家鄉喜愛寫作的青年做些供獻,是她最大的心願。

     很多名人都對於梨華老師有很多評價,認為她不愧為一位值得誦讀的、有高度藝術造詣的小說家。

     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說,於梨華是「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諾貝爾得獎者楊振寧先生說:「欣賞於梨華對人物性格及心理狀況的細致觀察;引入了不少西方文學的語法和句法,大膽的創作出既清晰可讀又相當嚴謹的一種白話文風格。」。

      於老師常常告訴我們,寫小說天賦靠三分,七分靠努力,只要持之以恆,都會有成就的。如今於老師的二十六本作品,在台灣由編輯精選了十八本,陸續出版《於梨華精選集》。

     我和於梨華老師在書桌邊邂逅,今後她也還會在書桌邊繼續她的閱讀與寫作,雖然於老師不再寫小說,但是,她現在又有新的「任務」要忙碌了。她正在閱讀大陸老作家張恨水先生的一些作品,還要寫點評呢!很多人都說,人老了,都會念舊,她又重新回到那些年代的作品。她告訴我,多多用腦子,才不容易患老年癡呆症。我會繼續在書桌邊守着她,陪伴她,聽她訴說。說不定,不久以後,又會有《品讀張恨水作品》的新書,出現在於老師的書桌上呢!

原文刊載於 2020 年【華府人物】續集

於梨華老師,已於 2020年4月30 日因新冠病逝於蓋城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