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第46號) 作者: 白水河

   做父母其實是天下頂難的事,常常處於不管也不行、管也不好的境地,難以找到平衡點。隨著孩子成長、有了自己的主見,只要不涉及原則的事,不妨給他們越來越多的自由。

  兒子高中時期,冬天只穿一件長袖T卹及拉鍊衫去上學。我擔心地問:「不冷嗎?穿上羽絨服啊!」但他說每節課都換教室,得在一樓和三樓間來回跑,帶著羽絨服很麻煩,又不願鎖在櫃子裡,因為櫃子和教室有距離。說了兩次他不願穿,就這樣吧,冷暖自知。起初我們早晨開車送他去學校,下午他乘校車回家,後來他自己開車上下學,幾年中似乎也沒因為穿得少而凍病過。

  孩子身處的環境和我完全不同,若把我的經驗強加於之,反而令他們無所適從,還覺得不被信任。不如尊重他們的選擇,也給孩子試錯和學教訓的機會。

  反而我常常從孩子身上學到東西。比如,不知自己作母親作得如何的,有時不免質疑、反省。一次看到電視上,主持人向幾個孩子提問,探尋他們對父母的評價和期許。我趕緊記下問題,去問女兒。誰知女兒打斷我說:「媽媽,你的價值不在我身上,你是獨立的,有你自己的生活。」我沒有得到預想的答案,但感謝女兒設立母女界限,讓我知道我的價值所在,也教我把孩子看作獨立個體。

  生命的成長神秘而令人敬畏,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和愛好,漸漸也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和處事方式。他們上大學後,我常常告誡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放手時得放手。不放手又如何,只會自己徒增煩惱,也惹孩子不愉快。我對他們生活的了解和參與越來越少,是不爭的事實。孩子必然告別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小王國。只能提醒他們,有的事沒有對錯,面臨選擇的時候,得接受選擇帶來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但親情的紐帶仍在那兒,我總是告訴孩子,在需要的時候,父母可以提供幫助;遇到難處,媽媽就在這兒,無條件支持與接納。

  兒子第一次單獨乘火車回家,我交代了怎樣在信息顯示牌上找登車門,設置手機鬧鈴以防坐過站。還告訴他萬一坐反方向或上錯車,不用害怕,只要在下一站下車,再找工作人員改票;最遭的情況是錯過車次又無車可乘,那我可以開車去接他。結果一切順利,兒子準時回到家中。

  每當我遇到親子問題,也提醒自己換位思考:當年我處在孩子的年齡和處境時,希望我的父母做什麼?我的父母是怎樣做的,我的感受又如何?我的父母從不長篇大論,只默默支持,反而讓我主動反思、自我修正。父母給了我最大的自由,我感到被接納和信任,是我精神力量的根源,我也試圖將接納和信任傳遞給兒女。兒女與父母的關係裡,有割離,更有傳承。割離重要,傳承同樣重要,不矛盾反而統一,都出於尊重與愛。 

  其實到了一定年紀,體會到人生大體平衡,這方面強的人,也許另外方面弱,最終每個人面對的問題都類似,不外乎生老病死。接納自己的有限,也接納孩子的有限、不同,自然會放鬆心態。兒女不完美,就像父母不完美一樣,但求孩子心態穩定,有“可持續發展力”。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我有這樣的認知,會不會做母親更淡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