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高原風光:神聖的雪山
(【旅遊文學】第45號)
作者:之微
對秘魯嚮往已久。三年前曾與朋友約定出行,卻因疫情而取消。直到今年九月底,我們才和另外四對夫婦結伴前往這個國度,整個行程是12天。除了來回途經海濱城市利馬,我們一直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在安第斯山脈的一座座高峰之間停留,盤旋或穿行。
利馬和庫斯科
利馬(Lima)位於秘魯西邊太平洋海岸的中部。 1532- 1534年西班牙殖民者用武力征服了印加帝國,在庫斯科(Cusco)建立了秘魯總督區。總督皮薩羅(Pizarro)覺得庫斯科位於深山與世隔絕,於是在1535年選擇在利馬建立首府。
不少人認為利馬的景觀集中在三處:首先是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區,又叫歷史中心。其次是由海濱商場到燈塔的海岸懸崖步道。另一個是巴蘭科(Barranco)藝術區。
古城區中心廣場附近集中了天主教堂、主教宮(Archbishop Palace)、市政廳、聖法蘭西斯科教堂,以及不遠處正在修復的普克拉納土坯金字塔(Huaca Pucllana Site)等名勝。殖民時代的建築大多是文藝復興風格,對稱、均衡、優雅。主教宮那兩組做工精美的木雕陽台,讓人讚嘆不已。聖法蘭西斯科教堂又叫“人骨教堂”。其地下室藏有數萬具人骨。此類教堂歐洲也有,但我還是第一次參觀。收藏的顱骨和大腿骨被有序地排列成各種圖案。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天主教徒認為將遺骨放在教堂地下,可望讓死者升入天堂。
海岸步道建在高高的懸崖上,全長1英哩左右,途經有大型現代雕塑的“愛情公園”和滑翔傘教練場。海洋的遼闊,懸崖的偉岸,以及天空中不時飄過的五彩繽紛的滑翔傘,構成很美的畫面。然而,利馬是一個全年無雨,卻很少見到太陽的城市。漫天的陰霾使得城市風景大打折扣。據說利馬自建城以來從未下雨。所謂全年10-15毫米的“降水量”,是以露水的形式出現的。從海岸步道繼續往東南可達巴蘭科藝術區。
從利馬飛往前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一下飛機便踏上海拔3400米的高原,也走進了古印加文明的中心。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曾經創造過自己的文明,規模較大的有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其中印加文明出現的最晚,印加帝國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印加人在庫斯科建立了王國後以武力擴張和同化的方式,將版圖迅速擴展到幾乎整個南美洲的西部。可是好景不長,西班牙殖民侵略者的到來,結束了印加君主對南美洲的整合。

圖2 庫斯科聖多明哥教堂後院四周散佈著印加太陽神廟的遺跡
庫斯科城市的中心同樣是一處廣場,四面由庫斯科大教堂、耶穌會教堂以及有著迴廊的商業店鋪環繞。我們重點參觀了庫斯科大教堂,以及距此不算太遠,在古太陽神廟基礎上建起的聖多明哥教堂。最大的收穫是實地了解了天主教如何同原住民宗教的融合。西班牙殖民者深知武力可以摧毀印加帝國,卻征服不了人心。很快,教士便踏著武士的足跡來到這裡。天主教教堂建立起來了,可是當地人不買聖母瑪麗亞和主耶穌的賬啊。主教大人不得不“因地制宜”,將天主教與印加文化相結合。他們默許由歐洲藝術家培訓出來的本地藝術大師將聖母像塑造成懷孕的地母(Pachamama),披著斗篷的聖母呈山峰狀(印加人崇拜高山)。教堂中受難的耶穌一律圍上印加式的圍裙,有一條圍裙上居然繡著蛇!(印加文化中蛇是冥界之神。)特別有趣的是牆上懸掛的“最後的晚餐”油畫,畫面餐桌上放著本地名菜烤天竺鼠。而叛徒猶大被本地藝術家畫成殖民總督皮薩羅的形象!
天主教真正被人們接受在1650年的大地震之後。地震摧毀了庫斯科城中大多數建築,而且餘震不斷。主教和教士們祭出一尊十字架上受難耶穌的塑像,並環繞古城莊嚴地緩步而行。餘震平息。從此,這尊塑像被本地人奉為有求必應的護法神明。終日裡環繞耶穌像的蠟燭長燃,將其燻成黑色。 2003年南美足球錦標賽破天荒在庫斯科舉行,秘魯球隊給教堂捐錢,得允在球賽期間為耶穌圍上帶有其球隊隊標的圍裙。結果,秘魯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二流球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敗巴西、阿根廷等世界級明星隊,傲然得冠!我把其中的奧秘留給各位看官。
從中心廣場出發,經過一條狹長的石板道,便到了聖多明哥教堂。其正面為文藝復興建築,斜對面是西班牙首任總督皮薩羅的府邸。教堂的後院方整,被典型的羅馬式立柱迴廊環繞。原印加太陽神廟的遺址則分佈在院子的四周。這兒位於高坡,站在敞開的角落,視野開闊,可見老城的風貌。庫斯科是我和同伴們踏上的第一座高原城市。往下,還有一個又一個驚喜在等著我們。
馬丘比丘與聖谷
很多人到秘魯旅遊,為的就是參觀馬丘比丘(Machu Picchu)這座建在山頂上的石頭古城。這一名勝與萬里長城、羅馬競技場和泰姬瑪哈陵等並列,構成世界新七大奇觀。馬丘比丘於15世紀由印加帝國皇帝下令建造,不到一百年就因為西班牙入侵,印加帝國崩潰而被遺棄。經過近400年的時光,因為被美國探險家和歷史學家賓厄姆(Hiram Bingham III)發現,並出版《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而聲名大噪。

圖3 “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距離庫斯科約100公里,其間隔著崇山峻嶺。我們先是乘巴士到奧蘭台(Ollantaytambo),在此轉乘火車到Aguas Calientes鎮,再轉大巴上山至馬丘比丘遺址。火車票和進入遺址參觀的票都要預約,參觀遺址還要出示護照!自由行可不容易。
由於沒有文字資料,印加人為什麼在這兒建城始終是個謎。整座石頭城建立在海拔2430米高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城裡最講究的,也是保存最好的建築是太陽神廟和三窗廟等與宗教相關的建築。在太陽神廟裡有用於天文和計時的“栓日石”。繼庫斯科太陽神廟之後,我們在這裡又一次領教了印加人高超的石器文明。他們建築的牆壁由不規則的幾何體石塊砌壘而成。石頭的表面被打磨得光滑平整。石頭與石頭之間不用灰泥粘接,而是以不同的榫卯結構緊密連接,形成異常穩定的結構。整個遺址約有140個建築物,所使用的最大石塊約20噸重。此外還有100來處階梯和大量的蓄水池。有人說此城所用石材都是從其他山上運來的,顯然不凖確。因為在山坡的一處明明有被開採了一半的石料。能夠就地取材,應該是當初考慮在此建城的原因之一。
當然,印加的統治者選擇在此建城會有更多的考量:從此處繼續往東往北,便是亞馬遜河流域。烏魯班巴河是亞馬遜河的支流之一。雄心勃勃的印加君主不甘永遠盤踞高山之上,他要向物產豐富的亞熱帶雨林和平原擴張。馬丘比丘是距平原較近的理想據點。絕佳的地理位置使得馬丘比丘成為軍事要塞。宗教是整合被征服地區必不可少的。而馬丘比丘從高空看,像是一個印第安人仰望天空的臉孔。(古城旁的高峰華納比丘是這張臉上的鼻子)因此這裡被建成宗教祭祀的聖地。以庫斯科為中心的“古印加路網”中有一條經過馬丘比丘,使之成為印加交通樞紐之一。
這便是我們仰慕多年,此生必遊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穿梭在殘垣斷壁中,我們感到十分欣慰。

圖4 “聖谷”是古印加的糧倉,峽谷兩側層層梯田平展展
接下來我們用一整天時間遊覽了古印加的腹地 “聖谷”(Sacred Valley)。
想了解秘魯,聖谷是必須遊覽的。比如我們去的第一站欽切羅(Chinchero)古鎮是傳統毛紡織業的發源地,還有用於大型宗教活動的教堂和廣場。也是在這裡,我們貼近了農業區的梯田。欽切羅海拔在3800米以上,鎮子建在山坡上,下車後那一段台階使我們中的許多人初嚐了缺氧的滋味。欽切羅海拔比拉薩還高,石塊鋪就的街道建在筆直向上的斜坡上。在一座院落裡,我們聽紡織女介紹各種羊駝毛的特點,看她如何漂洗、染色。學會辨別:真羊毛織品一般具有涼、濕、密、滑幾種手感。
馬拉斯鹽田是聖谷另一處讓人難忘的地方。安第斯山脈是由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擠壓而成。當山巒隆起,部份海水留了下來滲入岩縫中。水分蒸發後變成岩鹽。地下水流經鹽礦從泉眼流出,鹽含量是海水的三倍。自古以來,人們截住鹽水,讓其蒸發,留下鹽。馬拉斯有大小4500塊鹽田,因水分蒸發程度不同而逐漸變色,層層疊疊,佈滿一大片山坡,極其壯觀。這兒的岩鹽向八十多個國家出口。

圖5 馬拉斯4500塊鹽田層層疊疊,因水分蒸發程度不等而色彩各異
聖谷是古印加的糧倉。離馬拉斯鹽田不遠,有一處壯美的圓形梯田景點,因為正在修路,我們沒能去成。然而並不妨礙我們就近了解秘魯的農業。玉米和土豆是拉美對全人類的貢獻。據說,秘魯的印第安語意思便是“玉米之倉”。在利馬時,我們就對一種巨大白色顆粒的玉米特別感興趣。這種玉米便產自聖谷。據秘魯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秘魯的玉米品種多達50多種,有六種色彩。而秘魯又是世界的“土豆之鄉”。土豆的種類超過3000種!你看那梯田由河谷層層往上,直達雲霄。不同的海拔孕育著不同品種的土豆。在聖谷有一家“玉米博物館”,可惜我們沒時間參觀。
短短一天,我們還遊覽了兩處聖地:奧蘭台神廟(Ollantaytambo)和匹薩克(Pisaq)。奧蘭台是去馬丘比丘轉乘火車的地方,這個鎮位於聖谷之北的烏魯班巴河畔。印加帝國時代,這裡是祭祀太陽神的另一重要場所。登上200多級石頭台階,抵達神殿遺址,六塊打磨光滑的巨石組成的牆壁昂然矗立。轉身回望,對面山上的古糧倉、青石堡壘、綠色農田、小鎮與村落,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匹薩克位於聖谷之南,烏魯班巴河的上游維爾卡諾塔河畔。山上有神廟,山下是小鎮。高山峭壁上有一排排人工挖鑿的洞穴。導遊說那裡埋葬著印第安先民的屍骨。山上風大,我們在山頂神廟的殘垣石壁中雙手扶牆閉目靜心,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聲,伴著印第安人後裔導遊的低聲吟唱,讓心靈融入大自然懷抱。那一番情景令人難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