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第45號) 作者: 白水河

   多年來,我們每年都帶孩子旅行,在美洲、亞洲、歐洲的多個國家留下足跡。 2023年的第一次出遊,我們去了死谷國家公園。途中兒子看到戈壁沙漠,說記得九年前在拉斯維加斯第一次見到荒漠;看到紅色山丘,說在亞利桑那州的 Sedona 第一次見到紅山;看到約書亞樹,想起在仙人掌國家公園見到的仙人掌……. 他還如數家珍,說起過去十幾年中,每一年春假去了哪裡,暑假、寒假又去了哪裡。我很驚訝:「真沒想到,你都記得!」

  本想問問兒子,那些旅程對他有何影響。然而恐怕回答我的是沉默,我話到嘴邊又嚥下,不想作追著孩子談觀後感的家長。其實多年來計劃行程時,雖會徵求孩子的意見,但常常並非特意為他們而決定目的地。他們對旅途勞頓時有抱怨,而且通常在我感嘆山河壯美時,他們低頭忙著看一隻小蟲子或一朵小野花。不料,兒子對到訪之處記得清清楚楚,還很懷念。我第一次思索,也許旅遊對孩子有什麼潛移默化的作用?

  翻看從前的相冊,如同駛進一條條時光隧道。彷彿又聽到當地的聲音,聞到食物的香氣,被那個地方獨特的氛圍包裹。我一直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世上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氣味、溫度、口音、風俗。深入其中,就被浸潤,視覺、聽覺、觸覺被打開,體驗到新奇的東西。孩子那敏感的小心靈,難道體會不到嗎?

  無論繁華的都市,還是荒涼的曠野,都在展示著什麼。那是歷史,是未來。跳出時空局限,縱覽、展望,也許會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思維?不管高山、大海、溪流,還是野花、小草,都在陳訴著什麼。那是生命,是地球的一部份,似乎和人類有關,又似乎無關。瀏覽大自然的雄奇,聆聽生命的傾訴,也許能學會謙卑、敬畏吧。

  路途中遇到的當地人,是了解那個地方的窗口。記得阿拉斯加開小火車的導遊說:「我們這兒常駐人口七百人,人人互相認識,誰家發生點什麼,很快全鎮都會知道。」也記得東京街頭幾百人過紅綠燈,之後瞬間消散在四面八方。曾在羅馬的西班牙階梯,津津有味地看人來人往,原來“看人”也這麼有趣。人,生而不同,何其豐富…… 看見人的差異,會對別人、對不同的文化更加包容吧!

  每一段旅程都是未知的。可以在網上查景點,看遊記,然而抵達時總發現和預想的完全不同;可以預訂旅館,但不知將走進怎樣的房間;可以根據評價找餐館,但不知端上桌的是怎樣的食物。吸引人的,正是不確定。抱著好奇的心態,體驗不確定,人生也許更有趣?

  沒有一次出行是完美的,每次我們都忘記要帶的東西,錯過當地重要的景點。但人生不就如此,遺憾才是常態。計劃是必要的,但疏漏是必然的,並不影響旅遊的樂趣。讓孩子整理自己的行李,選擇想參加的活動,正是給他們機會規劃、選擇,同時認識自身的有限,學著不過分關注無關緊要的小事。

  旅途中還經常發生計劃外狀況。遇到過飛機晚點或航班取消,曾落地後行李未到,次日去領取,也曾住錯預定酒店以至於雙重付款;在倫敦地鐵站被幾個可疑的人圍上來問路;在巴黎凡爾賽宮不斷被工作人員提醒將雙肩包揹在身前,以防被盜;在蘇州被拉到一個偏僻的玉器店,一屋子遊客被推銷“開過光”的玉墜…… 更別說天氣突變、道路關閉、疫情導致的額外程序等,旅人都不得不接受。兒子做事有條理,不喜臨時生變,旅行時正好提醒他靈活機動,接納變數。

  人容易受環境限制,所以時不時走出熟悉的環境,非常必要。在陌生之地,需要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這個小小的破碎和重建的過程,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好處。出行還可以鍛鍊身體,增長知識。而品嚐美食時吃的不止是食物,還品味當地文化,簡直是味蕾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有益於身心,何樂而不為?

  最後旅程結束,我們回到居住的小城,在回味中,籌劃下一場旅行。

  旅遊於我,就是看世界,從未追求意義。假如孩子有上述收穫,算是意外的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