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for2023年4月26日第64號)                      作者朱小棣

《雜記趙家》的作者楊步偉是著名學者趙元任的妻子,堪稱民國時代一位奇女子。一般人只知道趙元任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當年並稱清華四大導師,聽說過他太太楊步偉女士的人則少了不止一大半。可是深究起來,她當年的風頭名望,怕是絕不亞於她的夫君,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雜記趙家》也不是她的第一部著作,甚至可能還是她最後完成的一本書。

  她的第一本書是《中國食譜》,最先以英文於1945年在美國出版,書名是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菜餚與飲食文化,由大女兒趙如蘭譯成英文,趙元任作註。該書由胡適、賽珍珠分別作序,原本還有一大堆名人都要寫序,包括林語堂。結果作者不樂意,問到底是出版名人序言集還是我的書。於是賽珍珠提議,由一位中國人、一位美國人寫序,這才確定下來。出版後被《紐約時報》報導,廣受歡迎,再版重印二十多次。後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歐美持續暢銷風行二十多年。書中還居然寫道,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當年曾經在實驗室裡測定過,如法炮製的中式烹調,並未大量破壞食材中的維生素。她後來還又補寫了《怎樣點中餐》(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一併匯入此書。

  不僅書暢銷,人也沒閒著。不斷有人邀請她演講和上電視廣播教做菜,都被回絕了,說如果從書上看不懂,那就是這個書寫得不夠好。但在波士頓還是被賑濟中國聯合會(United China Relief)請去每週辦一個中國餐,連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教授太太們都加入了。一次午餐總有一百七八十人,會裡出每份二毛五分的材料費,頭一天就要組織人手到批發地買便宜東西,第二天早上做好了拿去每份賣一元八毛,賺下來的錢就用於賑災。

  楊步偉本是大家閨秀,從小不用自己動手做菜。只因在日本留學期間自己的中國胃消受不起,才舉刀下廚,開始掌鍋。但她動手能力極強,甚至可以說一雙手就從也閒不下來,分分秒秒都要抓一樣東西在手裡或是攬一樣差事在身上,才算把時光打發的足以心安理得。所以廚藝也是一開始就無師自通。據說在她父親過世後需要辦祭奠酒席,她居然自告奮勇要獨自包攬,眾人全都不相信,還講風涼話,說小姐的廚藝大概只能供死人享用。不料一連做了幾十個菜,人們嚐了一口都叫好,於是紛紛圍坐開吃,擺了整整四桌。

  她在日本學的是西醫,1919年回國後與同學合開了一家診所,只設婦產科與小兒科。算起來比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院裡擔任婦產科助理醫師早了整整十年。現如今人們普遍把林巧稚看作是中國婦產科的奠基人之一,卻少有人提及這位比她大十二歲也早行醫十年、專攻婦產科與人工避孕的楊步偉。若不是因為她一年後結識了趙元任、兩年後與趙結婚、婚後隨丈夫去美國做了「全職太太」,中國現代婦科學的歷史就要改寫。應該可以說,她是一個被語言學家耽誤的婦產科醫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當年開辦診所時就考慮到有條件節育的只是少數女性,大量窮人根本無法來診所。於是就想出一個兼濟天下的主意,允許每一位付費來診所的婦女可以介紹三位窮女人來免費就診。這個辦法雖然不錯,但由於社會階層的分化,上流社會的婦女也沒有結識那麽多下層女子可以來分享這樣的醫務資源。

  楊步偉原本已得到黎元洪的允諾要捐贈十萬元來蓋自己的醫院。由於趙元任的出現,她只好對黎元洪說,自己馬上就要結婚,婚後又須出國幾年,只能請他暫停捐款蓋醫院。她的人生軌跡就此發生根本性變化。一位婦產科先驅消失了,但世界並未從此損失一位獨特傳奇的女性。賽珍珠在給《中國食譜》的序言裡寫道,「我想要提名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為要取得世界和平,還有比圍坐一桌享用鮮美菜餚更好的方法嗎?」「還有什麽比這更好的促進友誼的方法嗎?和平只能建立在友誼之上啊。」「從前我們大體上知道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如今這本書證明了這點。只有高度文明的人們才會這樣享用食物。」

  賽珍珠的序言未免過多溢美之詞,可是《中國食譜》的問世與走紅,也不能說是與世界和平無關。那一年,日本終於在被美國扔下二顆原子彈之後宣佈無條件投降。這樣的國際環境背景下,一本宣揚中國飲食文化的書脫穎而出,要想不走紅都難。出版商和胡適都勉勵作者一鼓作氣、接下來寫一本自傳,於是作者又開始動手用中文寫起了《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據作者後來在《雜記趙家》中描述,「元任覺得越看越有趣,就接著快快地譯下去」。一位看似沒有自己事業的「全職太太」的自傳,就這樣出籠了。

   我是1987年秋天在作者的大女兒趙如蘭女士家裡讀到這部書的。說來也真是湊巧,那一年我隻身自費赴美攻讀碩士,有一天在就讀的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園內遇見一位出生於美國的華裔學生。對方聽說我來自中國大陸,問我聽說過趙元任沒有,想不想見一見他的女兒。於是熱心地把我領到哈佛大學音樂系拜見趙如蘭教授。如蘭女士說當天晚上家裡有個華人聚會,歡迎我們參加,後來由於那個學生聽不懂普通話,只好抱歉僅邀我一人,囑咐我提前到哈佛燕京圖書館門前等候,有人會安排車輛接送。當晚我如約前往,由燕京圖書館工作人員張鳯女士安排車輛送去趙府。張鳯來自台灣,十分熱情,她按照傳統習俗,稱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卞學鐄的妻子為卞趙如蘭教授。(上)

本文轉載自 語言學世界(Linguistic World) 2023 年2月4日美國網頁

作者介紹朱小棣,南京人,77級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本科,畢業後任教江蘇教育學院多年,研究生畢業於MIT。美國國際領袖基金會前任執行主任,現任資深顧問。曾在安達信(Arthur Andersen)公司擔任過管理顧問,後長期在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學術論文與科研成果時常見諸於報端,包括《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等。為海內外知名雙語作家, 英文自傳《紅屋三十年》(Thirty Years in a Red House),榮獲美國圖書館專業權威雜誌《選擇》編輯部授予的1998年度「傑出學術圖書」稱號。2006年出版的英文小說《狄仁傑故事集》(Tales of Judge Dee),2010年被譯成法文在法國巴黎出版,並獲得法國具有百年歷史的《歷史》雜誌提名,在所設立的「歷史偵探小說獎」中入圍,名列第四。201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翻譯成中文在北京出版,譯名《新狄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