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新聞日報訊】唐代龐蘊居士寫了一首偈語:「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意思是:當我們的心中生起一念清淨心,就等於一朵清淨的蓮花盛開;一朵花裡有一個世界,一片葉子裡有一個如來。
在疫情以前,茶道、花道和手語(嚴格說來是「手語歌」),始終是慈濟人文學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課程。學校會邀請慈濟基金會的師姐們,或在維州會所、或在學校餐廳,帶領全校同學參與體驗。
譬如慈濟花道,藉由大自然的花草樹木與人的互動,領悟生命的意義,提升慈濟人的靜思風格與生活層次。當專注於插花時,對美的觀點,知道在心裡構圖,也能讓心裡沉靜,這更是一種禪定的體驗!
這次前來學校指導花道的師姐表示,慈濟花道和世俗的花道截然不同。她說:「花可以怡情養性,最重要的是增添生活色彩。慈濟的花道跟其它地方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接引眾生的一個管道。茶跟花不分家,在過程中扮演了很寧靜與美好的角色。所以優雅的花道、寧靜的茶道,展現慈濟的人文蘊涵,讓人性的真、善、美深入人心。」
2023年在春季班的開始,慈濟人文教育課程安排全校同學的花道課,分梯次、分班級,在學校餐廳裡避免過多的人潮,由輔導處的愛心家長們負責掌控時間,聽候通知前往。在花道課結束後,接著是安排中、低年級的手語課,由受邀的慈濟師姊們分批前往各班教室進行指導與演練。
藉由同學們的初次新體驗,在在希望這樣的播種,未來可以透過靜思花語的啟發,試著掌握、瞭解花卉生命的本質,體會花草樹木不可思議的奧妙。將人文情懷結合自然之美,用心觀察,美化自己、家人並影響周圍親友的心靈生活。
慈濟師姊對大家說明,花卉是美的化身,從古至今,沒有不愛花、不惜花者;然而,中國最早的插花形式,則是來自佛教的「供花」;美麗的花卉總是雅俗共賞,所以佛教寺院的供花,也漸漸傳至民間及文人階層,而蔚為風氣。
中國文人插花自唐宋興起,盛行於元明,講究重意境、不求形式的作風。花道實為生活之道,將空間的和諧之美,融入花道的造形。要藉由與花為伍的機會,來把握學習做人做事道理,認真、專心學習,是以學習敬天愛地,啟發出內心最根本的愛。(圖與文:王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