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第44號) 作者: 人子
一路打拚做到高級公務員的爸爸,和婚後全心打理家務的媽媽,從我懂事以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吵架的頻率多,聊天的時間少,一起出遊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甚至常在不同的房間看相同的電視節目,情願對著劇情獨白,也懶得和對方交談。六年前,寂寞的媽媽終於失智了。如今,他們的世界,距離更遠了!
健康的爸爸今年93歲,作為家族中最年長的大家長,大年初一,姐姐弟弟全家作陪,讓他開心地席開三桌,宴請三年大疫後久別重聚的親友,德高望眾,備極尊榮。另一邊,單身的我,留在家裡,和外勞合力照顧84歲的媽媽,全口假牙被她丟了又撿,撿了再丟,好不容易吃到嘴邊的飯菜又吐了出來,杯盤狼藉,慘不忍賭!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戰,才勉強吃完午餐。
失智症狀因人而異,媽媽屬於躁動罵人,甚至出手打人那型。剛確診時,只是短期記憶不佳 ,常罵外勞 ,隨著病情加重,半夜鬧著不睡,開冰箱吃不該吃的東西,到對街超商搬回一大袋零食…… 種種脫序行為,搞到我和爸爸精疲力竭,瀕臨崩潰,只好請醫生加重藥量,沒想到藥物的副作用讓她頻尿、厭食,曾經一週急診五次,每次不得不用鎮靜劑穩住她的情緒,最後住院三週調藥,經過一番折騰,出院後急速退化,完全不認得我們了。
有一次,我回家想陪媽媽一起吃晚飯,不知何故,她突然對我破口大罵:「壞透了!滾!」硬是要把我趕走,否則就拒吃,當時我愣住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心裡卻在滴血。為了讓家人順利用餐,我真的出去繞了好幾圈,邊走邊掉淚,直到心情平復才回家。她見到我,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臉無辜,令人好氣又好笑。後來 ,我才知道,這是我們相處的日常,只是挨罵的對象,有時會換成爸爸。
面對失智的另一半,爸爸其實很心疼,或許也有些自責之前沒有多陪陪媽媽,所以即使家中請了外勞和看護,他也儘量從旁督導,希望媽媽得到更好的照顧。但媽媽行動不便、情緒不穩,期間換了好幾個看護,每次磨合期總會聽到她大聲咆哮,尤其在餐桌上,特別容易躁動。為了減少爸爸的精神壓力,我和姐姐常抽空陪他出去走走,也刻意讓爸媽分開吃飯,以免互相干擾情緒。
我好幾次期待媽媽能突然清醒想起她親愛的家人,但希望總是落空。「我沒結婚!」「哪有老公?」「妳是我女兒?亂講!」我沈住氣問:「那我是妳的什麼人?」她理直氣壯地說:「朋友啊!」我不甘心繼續問:「好朋友對不對?」抝不過我,她終於說:「對啦!對啦!」這是我們對話的日常,但我每次回家一開門,媽媽坐在遠遠的客廳就喊我的名字,腦子雖理不清我和她的關係,心裡卻很明白我是她的至親。
媽媽失智以來,躁動易怒的情緒時好時壞,其實都源自於她有顆敏感的心,偶爾也會帶給我莫名的驚喜。記得有一次,我在媽媽坐的沙發面前,站上椅子換客廳的頂燈,換好下來後,居然發現她的目光一路盯著我,還關心問我:「妳會不會累啊? 」我說:「不會啦!只是手有點髒。」她居然又接著說:「那趕緊去洗手啊!」這是她出院後,第一次這麼清楚的認知與同理,那一瞬間特別珍貴,覺得過去的媽媽突然回來了!
我和父母的緣份特別深。家有兩老,如有兩寶。爸爸是寶藏,媽媽是寶貝。所幸我的工作時間彈性,和爸媽住得近,能夠常常來陪伴照顧他們,雖然有所犧牲,卻也甘之如飴,累了,想辦法自己找平衡點。每當我陪爸爸去公園散步運動,聽著他遙想當年;或是握著媽媽的手,讓她靠在懷裡一起看電視時,就覺得無比幸福,一如他們當年如此陪伴照顧我一般,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寫於2023/1/26大年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