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第62號)
演講摘要:李敏珠
書生政治家
胡適是個書生,信奉自由主義。一生既沒有參加過國民黨,也沒有參加過共產黨。但他與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有過交往。他自認“哲學是我的職業,文學是我的娛樂,政治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新努力”。
1919年7月,在五四運動後不久,社會上盛行無政府主義、民生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等。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文章。他教導學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為思想,以他人的信仰為信仰。”胡適認為,當大部分人教你應當如何如何時,你不應如何如何。當別人強調某某主義,某某路線時,應該“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超越黨派,堅持自己信仰和主張。但同時也尊重別人的信仰和主張,信奉民主與自由。
他認為,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是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啓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矇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如此方纔可以漸漸養成人類創造的思想力,方纔可以漸漸使人類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方纔可以漸漸解放人類對於抽象名詞的迷信。
胡適與毛澤東
胡適只比毛澤東大兩歲。當毛澤東來到北京,在北大圖書館當一個月薪八元的圖書管理員的時候,他曾抽空去旁聽過胡適的課。這也是毛澤東一度稱自己也是胡適學生的由來。
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載了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對他訪問時說過的這麼一段話:“《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誌,我非常敬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啓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
1938年9月13日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全權大使。那時期社會上發生的“問題與主義”之爭,胡適與毛澤東的這段交往,隨着歷史而被淹沒。最終發展成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1954年,毛澤東發動了“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在美國的胡適知道後說道:“我一向是樂觀的人,總覺得這種局面不會長久。他們清算北大,我覺得越清算,越提醒人家對某種思想的回憶。想想那時學術平等,思想自由空氣,大家會更加深刻了解。他們清算‘胡適思想’,等於溫習胡適的書。”胡適估計“這種局面不會長久”,但是他錯估了形勢。1954至1955年,大陸以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為導火線,掀起了全面大規模地批判胡適思想的政治運動。
但1956年,毛澤東曾說,“胡適這個人…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勞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那時候,替他恢復名譽吧。”
胡適與蔣介石
1952年11月19日,胡適應邀回臺灣講學,宣揚民主和言論自由。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中認為胡適是“挾洋自重”的政治掮客。1957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0年7月初,胡適將赴美參加學術會議,雷震以餞行為名,邀請胡適出席他們的“選舉改進座談會”。胡適在會上希望大家能以和平的方式、容忍的精神、嚴正的態度和長期的努力,使民主政治、政黨政治走上正軌;並懇請大家以在野黨、而不是反對黨的名義,對執政黨起到制衡作用。
胡適在1962年2月24日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會議時因心臟病突然去世。蔣介石得此消息後,寫下一副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6月27日,蔣介石又頒佈褒揚令: 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沈潛道義,浚瀹新知。學識宏通,令聞卓著。
胡適的評價
胡適博學多才,一生研究範圍廣博,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等。他自認為“哲學是我的職業,文學是我的娛樂,政治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新努力”。他學貫中西,對於“漢學”和西方哲學都很瞭解,用西方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學和哲學,填補了當時中國學術的空白。
他在一百年前就提倡民主與自由思想。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
胡適是一個對近代中國白話文、文學史和學術發展做出最重要貢獻的開拓者與思想家。 (3之3)
(華府作協講座 2022年12月17日 演講摘要:李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