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我家後院 作者/姚遙崤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因此在一個社會裡,個人的利益常常會有和群眾的利益衝突的時候。 譬如政府要修一條新馬路,需要拆遷一些房屋,當然沒有房主願意自己的房子被拆掉的,除非補償費用相當,即使如此還是可能有釘子戶堅持不搬而讓馬路繞道的情形。
從生物種群來看,個體愈強則總體愈弱,如老虎獅子,個體愈弱則總體愈強,如螞蟻。反映到人類的群體,個人的自由度愈大的話,群體的凝聚力則小了,在西方的民主社會這個現象就十分明顯。
「別在我家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 – NIMBY)」是一句美國人常掛在口邊的俗語,意指我雖然支持一些對公眾有益的建設,但是如果要建造在我住家的附近而直接影響到我自身的安全或利益之時,我就要大力反對了。 最好的例子是造核能發電廠,雖然增加電力供應是有益社會大眾的需要,不過最好是造在離我家遠遠的地方,以免讓我受到可能的幅射或電廠出事時會遭到的危害。同樣的政府蓋垃圾掩埋場,人人都認為有必要,只要遠遠地離開我家,因為我不願意遭受到汙染及噪音的危害。
這個普遍的心態深深地反映出美國人的個人主義至上的狀況,為了維護我個人的自由,許多事都是不能妥協的。最近在全世界漫延的新冠疫情,尤其在美國,正是一個極佳的注解。很多人認為打不打疫苗及不戴口罩是自己不可侵犯的自由,任何人,包括政府,都沒有權力強迫。然而詭異的是他們一旦染上新冠仍然要爭先恐後的去醫院治療,而把有其他的重症的別人如癌症或心臟病人能夠得到的醫療資源霸佔了去。好有一比,你在公路上開車,如果認為也有自由開上了從反向行來的公路,那就危害了別人應有的自由和安全了。可惜這些不肯打疫苗不戴口罩的人們是不願意往這方面想的。
另外一個只在美國頻繁發生的是大規模的槍擊事件,最近一次是個18歲的傢伙買了兩把衝鋒槍和許多子彈,闖進德州的一所小學,槍殺了兩個老師及19個不滿12歲的小孩子。因為美國人把擁槍視為基本人權,由於保守派人士的極力反對,政府到如今也無法立法管制槍枝,甚至連購槍人的身家調查都辦不到,於是槍枝泛濫,任何人都可以隨性大肆亂殺人了。對此保守派的説詞是:槍是不會殺人的,只是人才會殺人,也就是說擁槍不可以被政府管制。大規模的槍擊案只要不發生在我家的後院就可以容忍。
最近加州州長紐森正在大力推動一項為遊民興建住房的計劃,雖然小有成就,為一些遊民解決了無殼蝸牛的問題,然而距離目標仍然甚遠,因為蓋這些迷你屋所選擇的地點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也就是説這是一項德政,不過可別蓋在我的後院!主要原因是這批遊民屋蓋在我家近郊會拉低了我的房價,於是反對者比比皆是了。
不知道這樣的「別在我家後院」的心態是否在美國如此崇尚個人自由的社會在將來有沒有解決的方法呢?
[本文刊登於2022年6月23日世界日報家園版]
薛子(二之二) 作者/杞人
這首旋律清新動人,歌詞撫慰人心,讚美上帝的詩歌,使大家暫時忘卻身體的病痛,沉浸在他的歌聲中。歌聲和弦音甫落,響起大家的熱烈掌聲!
薛子上大學時,其他同學考上大學都是無憂無慮的「由你玩四年」,她白天上學,晚上兼家教,一星期七天沒一天休息。因為家裡經濟拮据,她赚的錢都交給她媽貼補家用,她很高興終於能賺些錢減輕母親的負擔。她的大學時期都在辛苦讀書和打工度過,她最快樂的時光是參加救國團每年舉辦的暑期夏令營,她能說又會唱,每次都被教官指定擔任隊長。晚上的團康時間她經常帶領大家唱《綠島小夜曲》、《初戀女》、《高山青》、《娜魯灣情歌》等民謠歌曲,一首接一首盡興地唱,她喜歡唱旋律動人,歌辭優美,振奮人心的歌,常對參加夏令營的年輕學員說:「人的一生總是會遇到困境或逆境,音樂在這時候會是你最好的精神慰藉。」民俗醫療中心第一晚的小組聚會,薛子徹底地放下了平日掛在心頭的閒事,又回到從前年輕的大學時光,小組聚會最後在喬治帶大家合唱的民謠《小白花》歌聲中結束。那一夜她睡的特別香甜。
一個星期的「民俗療法」很快就過去,這星期薛子在課堂上學到了很多前所未聞的癌症知識,及對癌症的飲食療法。「民俗療法」認為因為人類生長的環境受太多污染,食物添加了許多化學物,流失了該有的營養,導致產生疾病,只要回歸自然飲食,疾病即能自然而癒。療程結束,薛子返回多倫多後,把家裡會產生毒素的鋁鍋和塑料碗盤都收起,只使用帶回來的不會切碎蔬菜水果中植物生化素的榨汁機,排毒灌腸的器具,特製的咖啡機,有機咖啡豆,和一些其他有機食材。這些食材和器具都比市面上銷售的貴幾十倍,薛子從小省吃儉用,為了救命,在生死面前花些錢是小事。
醫療中心的優渥環境,有專業的飲食照顧,病患間的互相關懷,和精神的徹底放鬆,一個星期的「民俗療法」創造了奇蹟,薛子在回到多倫多後身體狀況與以前判若兩人。
五
回多倫多一個星期後,薛子到醫院作例行性的癌症追蹤檢查,結果顯示腫瘤進一步惡化,癌症細胞已失去控制,在全身的器官和組織流竄。費用昂貴的「民俗療法」只振奮了她的精神,對抑止她身上癌症細胞的擴散沒有產生作用。其實這結果薛子在沒去之前就預料到,「民俗療法」或許像宣傳廣告介紹的那樣有很多治療成功的案例,但科學是必須在同樣條件下可重複的,「民俗療法」無法證明其科學性。她抱著希望而去,是想再努力一次,再給自己身體一次機會。
薛子癌細胞侵蝕肺部時引發的疼痛,不論白天黑夜都會突如其來的發作,發作時噁心、嘔吐、肺部像要撕裂一樣,嚴重到張開大口吸不上氣,如同溺水即將窒息的感覺,發作一次就像死過去一次。只有吃了止痛藥疼痛暫時舒緩後,她才能精疲力盡的陷入昏睡。
癌細胞擴散到全身的狀況下,放射性治療化療已無意義,醫院放棄了治療,只能加大止痛藥份量減輕她的疼痛。沒多久大麻、嗎啡、鎮靜劑等止痛藥也壓不住她的疼痛。她知道她已經沒有了未來,前途是一片黑暗,黑暗的盡頭還是黑暗,病情已不可能逆轉,生命已沒了意義。
老吳關切她的病況,每天看她的臉書。那天看到她日記寫著:「今天是我住進『安寧病房』的第一天,這裡有專業護理人員照顧,清爽又舒適,平靜又安詳。」老吳看到這突如其來的信息,急切地發信息詢問。
「妳怎麼會住進安寧病房,那裡是等待死亡的地方,住進去沒有人活著離開的!」
「你講的我都想過。我日常生活已不能自理,老公每天日以繼夜地照顧我已精疲力盡,他沒有抱怨,但我都知道。我住進這裡不會連累別人,大家都輕鬆。」
「妳不能放棄,任何狀況下都要存在希望,放棄就不會有希望。」老吳說。
「我不是會輕易放棄的人,這一生無論多麼艱苦的逆境我都沒有放棄過。面對癌症,我的精神抵抗得住,是的我身體打敗了我。」薛子像在告白,又像在宣示。她接著說:「生死!我看透了。人從一出生就要面對死亡,這是人類無可逃避的宿命。我為追求美好生活奮鬥過,也成功過。得了癌症讓我知道我不會再有美好的生活了,我覺悟人生一切終究都要放下。我精彩的活過了,現在我什麼都不要,只要莊嚴的走。我住進安寧病房,因為這裡能讓我莊嚴的走。」
看到薛子回覆的信息,老吳勸也勸不下去!他退休後,隔一段時間就聽到有親戚或朋友走了的消息,有的是不堪慢性病的長期折磨,有的是突然性的說走就走。生老病死、人生無常,老吳很清楚自己也正走在人生的下坡路,早晚有走到盡頭的時候。從人一生的長時間來看,年輕時訂下的奮鬥目標,退休前大致已達成,自己現在每天過著平安的日子,在閒適中等待著最後那一天,不也彷彿住在安寧病房一樣。想到短暫的人生、想到人都要面對的最後,想到薛子、想到自己,他淚水沿著臉頰往下流。
六
安寧病房環境清潔舒適,有防護玻璃保護的陽台,讓自然風可以吹進室內,也可居高臨下欣賞遠近的樹林景觀。病房每一間住兩位病患,有受過專業訓練、熱忱、富愛心的醫護團隊,從身、心、靈三個層面照顧病患。最特別的是設有一間「祈禱室」,一天24小時,讓有宗教信仰的病患隨時在那裏祈求心靈的平安。
住在安寧病房的那些天是薛子得癌症後最平靜的時候,護士定時來打止痛針,阻斷神經傳遞疼痛信號,紓解她身體的疼痛。但越到後期癌症蔓延的越快,癌細胞從肺部侵入肝臟、腎臟、胃腸,把她全身從裡到外折磨的不成人形。
薛子一輩子不信宗教,這時她偶爾會不自覺地走進祈禱室。有一次她看到牆上寫著:「凡勞苦擔重擔的人,來我這裡,我必使你們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她頓然醒悟,是的!人的一生遲早會遇到自己無能為力,無法解決的事。像自己現在已不能承擔癌症全身蔓延的痛苦,何苦自己來背,何不把這重擔卸下來交給造物主,萬能的神。她第一次在十字架前跪了下來,心中默默祈禱:「主啊!我已身心疲憊,我把重擔交給祢,求祢幫我背負。」一切都發生的很自然,當她稱「主」時就放下了,主耶穌就接過了她的重擔,她心靈上立刻感覺一片輕鬆。
那天她在臉書上寫著:「我害怕過,想起以前我老爸過世時的經過,我害怕。想起自己要孤單的離開這世界,我害怕。我現在不怕了!因為聖經上說『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祢與我同在…』」宗教的力量在薛子的人生最後路上,有了安慰的作用。
癌症的痛苦下,她仍念念不忘華語學校的老師學生,和關心她的親朋好友,身體再不濟,她每天都堅持更新她的臉書,在臉書上和大家分享她在安寧病房的經過。老吳每天看她的臉書,忍住悲傷,在臉書上留言,說些鼓勵她的話。
薛子的安寧病房住了另一位患末期肌肉萎縮症的老婦,她已沒有知覺,身上插滿了管子,呼吸靠呼吸器,進食靠經過氣切插進胃部的管子,薛子住進來時她就無聲無息地躺在那裏,已經躺了好幾個月。每次看到她的狀況,薛子經常在心裡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活著為了什麼?像她這樣身體靠插著的管子和機器維持的生命,還是不是生命?還算不算活著?」她得不到答案。肺腺癌讓她呼吸一天比一天困難,經常吸不上氣,她意識到癌細胞的繼續侵蝕,她很快就會無法自行呼吸,要插管接上呼吸器,她很快就會無法自行進食,要接上管子輸入營養液。那位身上插滿了管子的病人現況,就是她的未來。她受不了全身的疼痛,更不能接受沒有目的和意義的活著。
她要在還有意識的情況下做出了決定:「我不要沒有靈魂只剩軀殼的活著,我要有尊嚴有體面的離去。」她開始尋求「安樂死」的法律支援。依照加拿大的「安樂死」的法律,她辦完了法定程序。
「老吳!我要離世的時間已經定好了。你提前一天來吧,我們再聚一聚。」她發了私人信息給老吳。
「什麼?離世?時間定好了?什麼意思?」老吳看到信息趕緊問。
「我選擇了安樂死!一切都安排好了。」薛子沒多說。
「才住進安寧病房沒有幾天就等不及了,要安樂死!」
「我的病況已絕望,多活一天都是痛苦,都是浪費社會資源。你來吧!再最後一次聚聚!」
「天哪…怎麼…妳…」老吳痛心的說不下去。
「這是命啊!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我的命就是這樣,不認也不行。不說了,你提前一天來吧!」
醫院前一晚在附設的餐廳安排了薛子、她丈夫、三妹、妹夫、四弟,和老吳六個人的最後晚餐。那一晚在橘紅色溫暖燭光下,他們回憶著述說著往事。
「妳為什麼稱『薛子』,還記不記得?」接受了現實,老吳看著薛子微笑地說。
「怎麼會不記得!我高中當班長,有一天向大家宣布:古人戒直呼其名,姓後加子為尊稱,像老子、孔子、孟子,大家以後要稱我『薛子』,以示尊敬。」薛子臉上的表情又回到當年。
「那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了,當時年輕,年少輕狂。現在沒人叫我薛子了,只有你!」薛子也微笑地回望著老吳。
薛子回過頭看著老余說:「老余!謝謝你這段日子的照顧。我說的你記住:我走後你把我的骨灰帶回台灣,我要在台中大肚山上和我爸媽相聚。」薛子語氣平靜的交代了她的後事。老余臉色滯重,沒有淚流,沉默的點了點頭,他知道薛子不喜歡別人在她面前悲憫的哭泣。將近午夜,最後的晚餐結束,幾位至親好友互相道愛,道謝,道別,也彼此鼓勵要寬容要放下。
薛子的後事辦理完,老吳回到家開啟電腦,習慣性的打開薛子的臉書。華語學校的學生將她的臉書設計成簡單靈堂,各色繁花綴滿邊框,中間白底黑字:「我們最敬愛的薛老師走了。萬分不捨,無限哀痛。我們懷念,我們祝福。祝她一路好走!」
薛子,老吳一生相知最深的朋友,永遠的走了。(全文完)
[本文於2022年5月13日至21日連載於世界日報世界小說版]
旅遊福和市 重溫西部榮景 作者/金慶松
月初(11/7)去德州達拉斯拜訪親友。第二天,二姐就帶我去附近的沃思堡(又稱福和市)牲畜飼養場(Fort Worth Stockyards)看趕牛,就是西部牛仔趕牛群。騎馬趕牛是該地的傳統,是開拓西荒時的「古老文化」,二姐說,此地可以一探過往的輝煌與榮景。
沃思堡牲畜飼養場的觀光區不算大,不少停車場吸納著車潮,一車十元,不僅要排隊停車,還要排隊購買停車票。二姐曾來此地,知道不遠處的路邊可免費停車,省了錢、兼走路健身。
趕長角牛群「表演」,是此地的最大吸引力,每天有兩場:11:30、16: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每天有兩場的趕牛表演。演出前觀光客已群聚在道路兩旁,因在戶外,幾乎沒有人戴口罩,也少有人維持社交距離,有「西部牛仔」、「西部警長」出來巡邏,清空道路,確定人們都是站在人行道上,也會跟人閒聊,拉近古今關係。迨時間一到,四位牛仔騎著馬圍著約20頭長角老牛從道路的一端走向另一端,那角真長且彎曲,牛步老態,悠閑在紅磚路面上,護著牛群的馬上牛仔也少了悍氣、多了溫和,「遊行」十分鐘結束,觀光客安靜地照相、攝影,皆大歡喜。牛群老矣,每天出來兩趟緩步慢行,也是運動健身,並充分發揮老牛的剩餘價值,吸引人潮,發思古之幽情與豪情。
相關的商業活動據此而展開:騎馬、坐馬車、遊樂設施、寵物動物園、坐古董火車、兒童坐小火車,馬靴、牛仔服飾等商店,當然還有餐飲、博物館、古董車秀展、戶外音樂演奏等等,應有盡有、熱熱鬧鬧。德州人和善可愛,古董車秀展上有數十輛色彩鮮艷保養精緻的古董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有一年長女士打扮成舊式電影內的俏妞裝扮,我們與她親切交談,她笑稱:「開著古董車來此,曬曬太陽,會會新、老朋友,隨意走走看看,還可以免費停車,真是美好的一天!」
隨後,在舊火車站內有一場街頭的話劇表演,演著西城的牛仔故事,有警探、有搶匪、有槍響(空包彈殼啦)、有倒地,劇情引人且幽默,也有與觀眾的互動。觀眾就站立在鐵軌兩旁圍著欣賞,演員的表演就在眼前,逼真又親切。火車站內裡裡外外都是紅磚路面,不少紅磚刻有特殊的標誌,承載著當年的印記;站內有不少極具特色的商店,我們鑽進了一家黑膠唱片專賣店,裡面全是英國、美國早期的黑膠唱片,也讓我們鑽進了歷史。
沃思堡被稱為「西部的起點」(Where the West Begins)。 1876年鐵路通車至此,加速該地成為極重要的牲畜中心。藉由有組織的整合、經營,此地不僅飼養牛、羊和豬,並進行屠宰、買賣、肉類包裝、運送各地。至1907年,此地每年售出百萬頭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騾市場,不少盟國來此購買戰時所需之動物。繁盛時期,此地富裕又熱鬧,有酒吧、有娛樂、有購物,被稱為「西部的華爾街」(The Wall Street of the West)。那牛城體育館(Cowtown Coliseum)是第一個舉辦室內牛仔競技表演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地處理了逾五百萬頭牲畜,1944年是運營的高峰年。二戰後,美國建造起新的公路系統,卡車運輸業興起,鐵路業逐漸被取代,此區域榮景難續,很快地也走向了沒落。
佔地98英畝的沃思堡牲畜飼養場於1976年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名單上包括47座建築物,每一座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軌跡與長串的興衰故事。唐代元稹的〈行宫〉在我心頭一閃而過:「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眼前的史蹟,面對無情的歲月,俱往的輝煌,她不僅捍護著古蹟,保存著文化,卻不寥落寂寞,不閒坐説老牛,她緬懷當年,她華麗轉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觀光事業。
忽然,謾罵總統拜登的機車群呼嘯而過,引發群眾鼓鬧稱讚;不遠的街道處,有支持川普的攤位在路邊擴音,吸引人潮駐足鼓噪叫好。自由、保守與悍氣——這就是德州,它將我拉回了現實的美國。
[1/9/2022刊載在世界日報世界週刊旅遊版]
【疫情中旅遊過程的注意事項】
一、買機票、搭飛機,務必查明並遵守最新的疫情規定與要求。
二、瞭解旅遊地的疫情狀況,確保接種了當地衛生部門推薦、認可的疫苗,或相關的季節性流感疫苗。
三、避免在高峰時間出行,出遊時,盡量避開擁擠的人潮,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消毒。
四、隨身攜帶必要的文件,疫苗注射卡等。
五、享受旅遊、促進經濟、入境問俗、學習旅遊地的文史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