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第43號)
作者:白水河
爸媽曾兩次來美國探親,第一次幫我照顧女兒,住了一年;幾年後來照看我兒子,住了九個月。
說起在美國的經歷,媽媽說如同突然變成了聾子、瞎子、瘸子。怎麼講呢? 因為在家看不懂電視,出門聽不懂英文,沒法和別人交流,像聾子;看不懂路標、提示、店鋪招牌,像瞎子;最難以忍受的是像瘸子,不能像在國內一樣每天去買買菜、逛逛街。美國的住宅區和商業區分離,不開車幾乎難以出行。平日我們出門上班,他們的活動範圍很有限,周圍又沒有朋友可以交往聊天。如果不是我需要幫助,他們並不情願來美國。
日子雖單調,爸爸卻有一顆好奇的心,在我司空見慣的地方,他總能發現些獨特的東西。比如他說:“來之前還以為美國人很粗魯,說不了幾句話都要打起架來,像西部片裡演的一樣。沒想到來了一看,他們都彬彬有禮,在路上見到陌生人都會點頭微笑。”再比如:“這裡的居民別墅沒有兩棟是一模一樣的,每一棟都很獨特。”爸爸因做過建築設計,對建築物很感興趣。有幾次,我開車帶著他們到不同的小區轉轉,讓爸爸觀看那些房屋。當然,爸爸也觀察到,美國有些地方不合理,比如浪費太多,或設計不方便於生活。媽媽則開始學英語。她早年學過俄語,沒有英語基礎。她找了一個小本本,每天寫單詞、簡單的句子,背誦記錄。
爸媽帶孩子很有智慧。有一次我女兒坐在矮櫃前玩耍,想把玩具放到櫃裡。櫃門被她的腿擋住了,她用左手拉門,右手拿玩具,角度不對,玩具塞不進。她又用右手拉門,左手拿玩具,門縫太小,玩具還是塞不進去。這時媽媽想去幫她,爸爸說:“別幫忙,讓她自己試幾次,她能解決。”果然,小姑娘試了幾次,調整了位置就成功了。她將櫃門開開關關,把一堆玩具放進去、又拿出來,玩得不亦樂乎。
工作變動使我們搬過幾次家,在好幾個州居住過。爸爸媽媽第一次來,我們住在中西部;第二次來,我們在南部,沒幾個月又準備搬家到東北部。房子上市了,爸爸媽媽幫著整理草坪、打掃室內。有時我在上班,突然接到賣房仲介的電話,說有人要來看房。我通知爸媽,他們很快就收拾妥當,帶著外孫出門,把房子騰給仲介。搬家時免不了打包、整理、清潔,爸媽幫了大忙。等我們乘飛機到東北部,搬進新租的公寓,家俱還沒運到,只能打地舖。老人孩子都睡在地毯上,過了幾天難熬的日子。
父母幫我們走過初來美國的適應期,我的孩子們得到很好的照顧,我也得以順利讀完學位,初涉職場。那時我們收入不高,又忙著打拼事業,只帶他們短途旅遊過幾次。他們毫無怨言,為了女兒、孫輩傾其所有。
回憶父母來美探親的日子,一切歷歷在目。如今他們年紀大了,乘飛機不方便,所以我每年帶孩子回國探望他們,享受親人團聚的時光。
(原文刊發於11/18/2020 《世界日報》家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