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第61號)

演講摘要:李敏珠

胡適的白話詩

 1916年8月起,胡適正式開始白話詩的寫作,他寫下了第一首白話詩《蝴蝶》,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首白話詩。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嘗試集》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用白話文寫詩來嘗試杜威的實驗主義。胡適要求文學家們“把那些活潑潑的白話,拿來鍛鍊,拿來琢磨,拿來作文演說,作曲作歌。”以白話詩作實驗,如果一次“完全失敗”,何妨再來?

 1921年他寫了一首小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着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這首詩的特色採用了五言自由體與音韻節奏相協調。1979年,台灣新格唱片找來音樂人陳賢德、張弼,為《希望》這首詩譜了曲,然後正式改名《蘭花草》,成了著名的校園歌曲。

新文化運動 

 1917年夏,胡適任北京大學文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大力提倡白話文,他認為,白話文學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胡適的文學改良和革命的觀點得到陳獨秀的支持。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張:

 1.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2.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3. 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1918年的《新青年》文章完全改用白話文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於同年5月15日發表在《新青年》上。

 經過胡適及其他北京大學新派人的努力, 1920年兼任北大校長的教育部總長蔡元培, 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將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語文)。蔡元培為白話文運動奠定了基礎。白話文促進了新文學運動和國語統一運動以及漢字改革的發展,使教育得以普及。

 胡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和引領者。他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方法論引入中國,認為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一切學説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待証的假設,都須用實行來實驗過,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1917年7月10日《東方雜志》第18卷第13號)。他的大力提倡文學革命和白話文,奠定了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的文化基調。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白話文、新思想影響了五四運動;同時,五四運動也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發展。

 胡適提倡說真話,認為除了中國傳統價值上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外,還要加上“時髦不能動”。這在現代社會中更難能可貴。 

 胡適在1918年4月寫《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倡“國學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他認為兩千年的文人所作的文學都是死的,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文國語,必須做國語文學。

 胡適將他的主張歸納為四項原則:

 1. 要有話說,方纔說話。
 2. 有什麼話,說什麼話。
 3. 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
 4. 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提倡民主與科學。這個口號的倡導者是陳獨秀。他解釋說,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科學,狹義的是指自然科學,廣義的是指社會科學。胡適強調要用杜威的實用主義來研究科學和社會。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民主和科學的目的是爲了“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組織西洋式之新社會”,“以求適今世之生存”。在他看來,中國的問題是在多種文化的衝突中如何調整的問題。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即:

 1.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2.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3.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4.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劉半農是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是詩人和語言學家。他有一首著名的新詩《叫我如何不想她》,後經趙元任譜曲,流傳至今。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曾榮獲法國“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劉半農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寫了很多的白話文章,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 、《呐喊》、《傷逝》、《彷徨》、《論睁了眼看》等等。 魯迅不僅會寫文章,而且還很會罵人。胡適就被魯迅多次冷嘲熱諷。但他不僅罵不還口,而且還對魯迅推崇備至,稱讚魯迅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魯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國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進的。”在魯迅逝世後,他幫助許廣平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魯迅全集》。待續(3之2)

 華府作協講座 2022年12月17日 演講摘要:李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