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在冬夜 作者:許之微
便當憶往 作者:昭如
(【傳記/回憶】第69號)
(三)
彼得大帝病逝後,葉卡捷林娜一世在近衛軍的支持下戴上了沙皇的皇冠。國事繁忙,讓她很難再為任性的二女兒挑選女婿的事上分心。當然,我們也不知道她是否打算栽培阿列克賽斯。阿列克賽斯是因為自己出色的表現由士官晉升為准尉的,而且僅此而已。
葉卡捷林娜一世當政後,為了糾正彼得大帝的暴政,為一大批被彼得大帝罷黜、囚禁和流放的官民平了反。其中包括受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亞及其情人高利特欣親王政變未遂案牽連的大臣和官員。高利特欣家族於是重新登上俄國的政治舞台。這個家族是羅曼諾夫王朝的常青樹,幾乎在各朝沙皇的政權中都有高利特欣家族成員擔任要職。直到十月革命時,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首相也是這個家族的。
彼得大帝的前妻尤都西雅正是來自高利特欣家族的。彼得大帝休妻和囚禁老親王,不能不受到該家族及其政治集團的記恨。葉卡捷林娜一世死後,他們聯合曾因捲入彼得大帝長子(尤都西雅所生)陰謀篡位案被流放的軍隊首領道格拉可夫斯基元帥,把曼施可夫公爵趕下台,並流放到西伯利亞。他們又將葉莉莎維塔公主排斥出貴族議政會議。彼得二世死後,老高利特欣親王的堂弟米齊·米哈洛維奇高·利特欣親王扶植了伊萬五世的女兒登上沙皇的寶座。伊萬五世就是同彼得大帝在少年時代一起登上皇位的那位天生愚癡的皇上。他與彼得大帝同父異母。傻子也能生兒育女。他的女兒不傻。
伊萬五世的女兒安娜·伊凡諾芙娜1693年生,18歲時嫁給科蘭德大公國(現為拉脫維亞共和國)的大公。新婚剛三個月,這個大公就死於暴飲暴食。安娜繼承了科蘭德大公國的統治權,沒有再婚。俄國貴族請她回國執政,當然有在政治上繼續排斥彼得大帝後代和親信舊部的目的。
高利特欣親王和貴族議政會對安娜·伊娃諾芙娜也有戒心。他們同安娜約法三章,要她保證俄羅斯貴族的“集體領導”。1730年,37歲的安娜登基。此時的安娜已經有近20年的統治經驗。她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秘密警察隊伍和制度。然後把她從科蘭德大公國帶來的情人和親信恩斯特·拜倫任命為內務大臣和宮廷總管。接著撤換外交大臣和國防大臣。她建立了自己的警衛團,把彼得大帝創建的近衛軍換駐市郊。俄羅斯貴族集團大大地失算了。接下來,他們見識到了安娜和恩斯特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政治手段。
(四)
恩斯特·拜倫沒有顯赫的家世。他從小就不安份,14歲時便離家到俄國來混世界。幾年後一事無成回到科蘭德。他的姐姐在當朝大臣彼得·比圖佐夫家當使女,因為頗有幾分姿色而受寵於主人。恩斯特通過姐姐給比圖佐夫當了隨從。比圖佐夫那時候是女公爵安娜的情夫。比圖佐夫是個風流宰相,情人不可計數。同安娜私通完全是被動的,甚至有幾分無奈。安娜那時雖然年青,但長相實在難以恭維。
恩斯特看在眼裡,他一直盤算著接近女公爵的機會。一次安娜派人來叫比圖佐夫而後者恰恰不在。恩斯特藉口去幫主人解釋,自作主張從主人家地窖中搬了一箱陳年好酒送到女公爵府上。鬼使神差地,安娜被他的魁梧英俊和甜言蜜語迷上了,竟留他過夜。這一夜,恩斯特使出全身招數,把安娜服侍得神魂顛倒。安娜嫁的是一個終日不離餐桌的酒囊飯袋,後又傍上一個年紀不輕,只是一味敷衍的大臣。直到遇上小她三歲,一意巴結奉承,生龍活虎般的恩斯特,方才嚐到做個女人的甜頭,從此就離不開這個小伙子了。倒霉的是比圖佐夫,因為恩斯特在安娜面前嚼舌,一下子從座上賓變成了階下囚。
恩斯特當上內務大臣之後,便開始清君側的行動。他認為首先應該清除彼得大帝的影響及其政治勢力的隱患。這個想法同安娜不謀而合。
“據說我的那個妖精堂妹同近衛軍走得很近,當兵的衝著她喊‘烏拉’?”安娜在召見秘密警察頭子時問。
“有這個說法。聽說她有一個情人是近衛軍准尉。”
“哼,她是不是想學她那個廚娘老媽,策動近衛軍造反?我不能不防!”女皇安娜對這事特別地敏感。
“皇上的意思是……?”
“把她那個情人抓起來,流放到西伯利亞!”
“是。”
“誰沖她叫過‘烏拉’?”安娜厲聲問道。
秘密警察頭子小心翼翼地回答。“臣調查過,那是好幾年以前的事了。沒人能記得誰最先喊的。”
“那就把葉莉莎維塔情人的好朋友都抓起來,流放到不同的地方去。”
“皇上,…… 該定他們什麼罪呢?”
“這還要我教你?再說,沒有罪名我就不能抓人?”
“遵命。”
(未完待續)
便當憶往
(【傳記/回憶】第69號) 作者:昭如
經常在中國的連續劇裡,看到早期在食堂裡吃飯和打飯的場景,他們員工手拿一個鐵飯盒,這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台北上學的情景。
一九六○年代,所有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大部份都是通勤上學,上學期間,每個學生都要從自己家準備一個便當,放在書包帶到學校,中午午休時,就是學生們最快樂的時刻。
說起便當,有許多的事情可以回憶,首先是抬便當。學生們早上陸續到校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便當從書包裡取出,放在教室右前方角落最靠門的一個長方形鐵框內,兩旁還有兩個把手。當天值日生的工作之一,就是按時在上課前,把全班的便當盒抬去學校廚房,學校廚房收齊後,時間到了就要替全校學生蒸便當。
對有些身材瘦弱的學生而言,別小看抬便當的工作,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現在回想起來,全班四、五十人的便當也相當重呢!由於每個學校的廚房和教室的距離都不一樣,初中和高中都是三層樓,那時連電梯都沒有,抬去廚房走道,途中不知道要停下來休息多少次?因此,不少同學都叫苦連天、怨聲載道。
不過休息時,兩位同學也可以互相講點悄悄話,分享一些課堂生活點滴。一天要抬兩次便當,早上抬去,中午下課吃飯前再抬回教室。周而復始,歲歲年年,我們抬了六年的便當,也吃了六年的便當。
其次讓人難忘的是家鄉的味道,每當值日生把便當盒抬入教室,中午吃便當是所有學生最開心的時刻,一打開便當盒,全教室香氣四溢。那個年代軍公教人員的收入都不高,家裡人口多的,每天的便當都要準備好幾份。有些同學的便當,內容不豐富,怕被同學笑,盒蓋都是半掩蓋的,邊吃邊打開一點,直到吃完。
我記得爸爸給我們姊妹倆做的便當,和其他同學不一樣,台灣省籍同學的便當都有米飯和菜脯蛋,我的沒有。因為爸爸是中國北方人,多半變換著幾樣麵食為我們準備便當,有水餃、鍋貼、炒餅、烙餅、春餅、韭菜盒子。
帶便當的同學最喜歡和我交換,我吃她們的米飯,吃得津津有味,她們吃我的便當也覺得可口。也有的坐在教室後排的同學,故意不蒸便當,利用上課時間,偷偷把便當吃完,到了大家吃便當時間,還會來分食我的便當。我從小就心腸好,來者不拒,放學回家後告訴爸爸,爸爸次日做的便當就會多了幾個呢!
在上課時,有少數幾個家境比較好的同學,她們的便當有上海紅燒肉、素三樣、乾煎小黃魚的葷素搭配,當時不知道讓多少同學們羨慕。直到幾十年後,相好的老同學還念念不忘老爸的麵食便當。
時光荏苒,有太多光陰的故事可述說,便當卻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裡,那是家鄉的美食與舌尖的記憶,以及父親的養育之恩。
(原載於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1/1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