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學】第41號)

作者:林征宇

  在美的第一次航遊——阿拉斯加之行已經過去了12年。適逢華盛頓知青協會組織疫情之後的首航——加拿大/新英格蘭遊,在好友的力邀下,遂由西岸飛到東岸,在紐約的落霞餘暉中登上了航史已有九年的挪威逍遙號郵輪Breakaway。

  這艘五星級豪華郵輪比泰坦尼克號大好幾倍。其舒適、安全的程度,都是泰坦尼克號無法比的。這裡單說後者。泰坦尼克號上總共有20艘救生艇,可搭載約一半的遊客量(1178/2207人)。實際救生711人。而逍遙號船體任何一側的救生艇都足夠容納所有的船上人員。

  八天的航程,既有駛離港口時在陽台上回望曼哈頓島的興奮雀躍,又有在“伊恩”颶風中破浪顛簸引發的眩暈不適,當然還有登陸後自由行或跟團行帶來的幾番驚喜。這裡不談郵輪水上假期的各種精彩元素,只著重記錄與大西洋之水親近幾日帶來的收穫。

一. 水之運動歡歌:芬迪灣的“潮汐共振”和聖約翰河的“倒轉瀑流”

  出發前就聼說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之間的芬迪灣有一處潮景。海水以半日的頻率漲潮退潮,並與聖約翰河(Saint John River)的水流碰撞激盪,在芬迪灣內形成逆時針型的流向,是大西洋最值得一探的“倒轉瀑流”奇觀。

  觀景點位於Stonehanner地質園區Fallsview Park。我們10月6日上午到達時,湍急的水流奔向右——東岸(下左圖,攝於9:32AM),流速約200厘米/秒。下午再一次來到時,喧鬧的水聲卻撲向左方——西岸(下右圖, 攝於2:58PM),流速高達約550厘米/秒。

圖1 左:9:32am,湍急的水流奔向右方——東岸;右:2:58pm,喧鬧的水聲卻撲向左方——西岸

  東漢哲學家王充觀察到:“濤之興也,隨月盛衰。”指的是一般的潮汐由月球的引力主導。讀了說明牌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文字,得知芬迪灣的海水運動現象始於一萬四千年前幾次陸地冰川的大消融和大迴盪。其特殊的海盆位置使得海水伴隨地球轉動自然振蕩的週期與大洋潮汐週期相同,約為12小時,呈現出“潮汐共振”。

  那麼這裡的潮水為什麼會以半日的頻率在相同的位置反過來奔跑了呢?原來在一個潮汐循環中,大約有 1000億噸的水流入和流出芬迪灣,是同期世界所有河流總流量的兩倍。漲潮發生時,流經漏斗形灣口通道的海洋水流非常強大,一輪一輪湧起越過了聖約翰河水平面以上,海波反推著勢弱的河水向上游急速倒灌;退潮來臨時,海浪順勢回落至河平面以下,聖約翰河河水遂以正常流速匯入海洋。皆因地球偏轉力的效應,漲潮流才向右(東岸),落潮流則向左(西岸)。芬迪灣一天可見兩次潮起潮落,間隔剛好半日,自然“倒轉瀑流”的現象也是一天兩次。

二. 水畔歷史悲歌: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10月7日來到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省會、大西洋沿岸諸省中最大港市哈利法克斯。它是世界上除悉尼外第一大優良不凍深水港,1905年前曾是英國陸、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斯間是盟國在北大西洋的艦艇集結和護航基地,現為加拿大大西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因為懶於排長隊領號碼上遊覽巴士,我們沿著號稱世界最長的海邊散步路步行,觀賞藍天麗日下的海港風景。半小時後來到加拿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西洋海洋博物館。哈里法克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航海之都,這個海洋博物館更是集中展示了與航海史上重大事件有關的模型、圖片和部份實物。其中泰坦尼克號、哈利法克斯大爆炸等相關展示,讓人如臨其境,體會發生在一、二百年前驚心動魄的場景。 

  我直至那日才知道,哈利法克斯大爆炸是原子彈出現以前人類歷史上最最悲慘的一次爆炸事件,它幾乎毀滅了整個哈利法克斯。

圖2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報導及“蒙特-布蘭克”號法國軍火船

  那是一戰時的1917年12月6日清晨,港口碼頭船隻如往常般進出繁忙。突然,一艘名為“蒙特-布蘭克”號的法國軍火船與一艘比利時救援船在海灣相撞。剛剛起火時,近處市民們還湧到碼頭觀看。他們不知道船上滿載著5500噸TNT烈性炸藥、燃性化學製品、火捻和十桶汽油。 “蒙特-布蘭克”號在燃燒後爆炸了,持續燃爆騰起的火煙柱高達3000米,巨大的衝擊波以1千米/秒的速度向外釋放,爆炸中心的溫度達到了數千度。方圓5公里的里奇蒙區宅屋樓廈瞬間夷為平地,周遭大片地區被摧毀,就連遠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小鎮特魯羅(Truro)都房塌窗碎。大禍突降,20分鐘內,2000多居民遇難(其中三分之二為15歲以下的學生),9000餘人受傷(一半以上眼盲肢殘),25000人無處棲身。之後引發的海嘯更是雪上加霜、慘不堪言。

  如今,每年12月6日人們會去俯視港口的鐘樓祭奠。這次事故造成的傷害和破壞極其慘重,哈利法克斯人花了25年時間重建才逐漸有了現今的面貌。

  離開博物館後,我們登上紅色雙層觀景巴士,在導遊的侃侃解說中繼續遊覽了哈利法克斯的其他景點。下圖是北郊的錦繡草坪公墓,泰坦尼克號上112名沉沒的旅人和哈利法克斯大爆炸125個遇難者被埋葬在這裡。眼觀如今繁華熱鬧的市區和笑意飛揚的遊人,一百多年前灰飛煙滅的那一幕還是讓我難以釋懷。人類自己製造的武器,有意無意帶來災難種種,大廈、生命、思想、自由在殺傷性武器面前脆若泡沫。哀哉也!

圖3  錦繡草坪公墓埋葬著泰坦尼克號和哈利法克斯大爆炸的部份遇難者

三. 水對人的饋贈:聞名遐邇的緬因龍蝦

  10月5日在緬因州的巴港鎮,我們預定了阿卡迪亞國家公園與龍蝦大餐之旅。雖然阿卡迪亞國家公園在2021年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园排名第六,但可能今年十月上旬的氣溫尚低,沒有見到預期的紅葉滿山。值得一談的倒是午餐的緬因龍蝦,果然名不虛傳。 龍蝦一般生長緩慢,大約要六年才長到1磅。巴港鎮的導遊說,一隻15公斤重的龍蝦一定超過50歲了。龍蝦會蛻殼,蛻去舊殼後長出更大的新殼。活龍蝦在被觸碰時尾巴會捲曲。如果被觸到而沒有反應,就是已經死亡應當棄之。在美國,合法捕撈的鮮活龍蝦的最小甲殼長度為3.25英吋,大約1斤重。我們正趕上9-10月的龍蝦豐收時節。 在巴港俱樂部的餐廳裡,每人帶上可愛的圍兜,自取一隻剛出鍋、豐滿鮮肥的龍蝦,伴以奶油烹裹的土豆玉米和一道甜點。去的人中有六位改選了牛排。我幸運地取到兩份龍蝦,大快朵頤,滿口生香,陶醉其中,欲罷不能!平時嫌吃海鮮麻煩的先生也稱曰值得值得。

  彷彿知道遊客吃得還不過癮,第二天聖約翰市的導遊海洛德在車上細數有關龍蝦的101。比如,龍蝦怎麼分雌雄呢?他說,首先可以從龍蝦的體型上來區別,雄龍蝦通常來說比雌龍蝦要大點。其次,雌龍蝦的第一腹腳會隨著生長而慢慢地消失。雄龍蝦的第一第二腹腳會變成管狀物。還可以看龍蝦的爪子。雄龍蝦的爪大而有力,雌龍蝦的爪比較小。當然,更要看龍蝦的活躍相。雄龍蝦要比雌龍蝦愛動。 海洛德是聖馬丁村本地人,幽默風趣。他準備了許多上一輩美國人家中的物件,用反問的方式提問它們的用途,當遊客給出錯誤答案時,他便用童語聲調大叫:“No–”。連著問“你是從哪兒來的?”然後得意地揭開謎底。中途四十五分鐘的蜿蜒山路,一晃而過。記得的全是車裡不斷的笑聲。

圖4 左:巴港鎮龍蝦大餐;右:聖約翰市的導遊海洛德在車上細數有關龍蝦的101     

附記 天上的水彩:雲蒸霞蔚

  逍遙號最後一天。白天參加甲板上的太極練習。晚上加入知青聚餐、集體合影。深為大家青春的態度和洋溢的熱情而感動!

圖5 太極練習,知青聚餐、集體合影,及轉機時鳳凰城的紅霞滿天

  下船後表弟妹夫婦接了我們,直奔機場的路上,還逮了個機會與紐約合影再見!轉機時鳳凰城上空紅霞滿天,為此行畫上了水彩般的句號。

                                              10月19日於內華達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