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houette photo of a mother carrying her baby at beach during golden hour

([親子教育]第37號) 作者: 白水河

  自從我工作以後,和父母一起過年的機會就少了。二〇〇〇年我到了美國,孩子年幼時不方便帶他們長途旅行;孩子入學以後,春節期間又不放假,我得照顧他們,回國過年難上加難。

  二〇一四年,我終於回中國陪父母過了春節。孩子們長大了一些,可以放心托付給丈夫。成行的原因是跟媽媽通電話時,她說,我很多年沒有和他們一起過年了。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令我心痛,算來那時我已有將近二十年沒跟他們一起過春節了。

  那年春節,感覺國內的年味也淡了,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熱鬧歡慶。只有電視裡循環播放著的父母翹首盼望孩子回家過年的公益廣告,讓人還有些過年的感覺。

  兩個星期裡,除了和妹妹逛街,其餘時間我都和父母朝夕相處每天我 們到菜場買菜,然後燒飯、吃飯、遛彎。父母的生活很簡單,沒有過多的物質需求,也沒有誇張的喜怒哀樂。那正是我記憶中家的味道,平淡溫和,讓人放鬆和安心。

  那年爸爸將近七十歲,每天走路鍛鍊,讀書看報。他思想開明、充滿好奇心,如果不是冠心病的諸多限制,他的生活會更豐富。媽媽心靈手巧,善烹飪,會針織,刺繡、手工也無師自通,每天都有事做。和他們待在一起,就覺得生活節奏放慢了,從容、隨意。好像世界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什麼事情到了他們那兒都能化解。

  媽媽說我在美國工作、生活辛苦,又要調整時差,不讓我做家務。在他們身邊,我不再是肩挑手扛的主婦,而變回了他們的女兒,心安理得地享受他們的愛。

  其實對父母,我心中是十分虧欠的。離他們萬里之遙,爸爸幾次做心臟手術,我都不在他身邊,靠妹妹和媽媽守在醫院裡照顧。他們總是極力勸我,「不用回來,等你到這兒,爸爸都該出院了。」爸媽曾兩次來美國幫我帶孩子,爸爸做了手術後,擔心萬一生病會給我們增加負擔,所以不願再來美國。我能做的,就是每年回國一次看望他們。無奈相處的時間總是太短暫。

  年三十,我們吃了豐盛的年夜飯。我小的時候,過年時大家族二三十口人歡聚一堂,熱鬧非凡。爸媽搬到上海以後,生活略顯冷清,逢年過節,媽媽難免愈發思念親人。

  飯後,爸爸拿出一袋上好的紙皮核桃,是親戚寄來的家鄉特產,爸爸特意為我留的。爸爸一顆一顆把核桃捏碎,將核桃仁收集起來,方便我帶回美國。媽媽在織毛衣,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看春晚。突然,電視裡的主持人深情款款地說:「全家團圓的時刻,不要忘記擁抱你的父母,對他們說 – 我愛你!」

  我立即放下手裡的東西,抱住媽媽說:「媽媽,我愛妳!」又轉身抱住爸爸說:「爸爸,我愛你!」爸爸媽媽也大大方方地說:「我們也愛妳!」那一刻,我想,人世間最美好的時光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