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美食】第49號)

作者:傅士玲

  江浙一帶因為水陸交通通暢,商業活動發展得極早,地方因此比內地富庶。上海與海外貿易接軌早,因此具備所有大都會的特色:多元文化薈萃,新舊交融。尤其在飲食上更是結合中外的特色與食材,形成新派口味。作為上海菜的源頭,蘇菜、杭菜、無錫菜、常州菜等等就相對比較維持著傳統風貌,特別是在作工上維持著舊時代那種「慢食」風格,靠細火慢燉成就出好滋味。

  趴鴨堪稱老派江南菜的代表作之一。所謂「趴鴨」不同於「扒鴨」,前者是將鴨慢火燜滷至骨肉酥糜,用筷一夾即散,入口即化;而後者則是不論滷煮或烘烤,要讓肉質保留咀嚼口感,纖維猶維持一絲絲的狀態。

  滬菜另有一道醬鴨,也與趴鴨略有不同。醬鴨可用半隻鴨或鴨腿,加上八角、花椒、桂皮、月桂葉、陳皮、山楂等香料,以及冰糖調味,講求的是邊滷煮邊翻動,把醬汁煮至濃稠甜香,完全掛汁包覆鴨肉,滷好等放涼了切塊當冷盤食用。既然是滷煮,就是先將水煮開,然後下料與鴨並調味。至於趴鴨則是先爆香鴨子和蔥段,然後下料、調味,最後加入水煨煮。兩者在作法上不同,滋味與口感嚐起來也略有差異。不過,會做趴鴨後,就會做更為容易料理的醬鴨了。

  趴鴨是常州的名菜,常州就是今天的寧波。當地幾乎家家會做趴鴨,用大量的蔥段豪邁地一大捆打成結,與花椒粒、醬油、冰糖與鴨同燒,醬汁沒有那麼濃稠,講究的是將花椒香和蔥味燜入到鴨肉裡,細火燜滷兩小時直到骨肉酥爛。因為是細火慢煮而成,因此雖然骨肉早已離散,但外型依舊保持著全鴨的完整,而且肉嫩多汁。煨煮酥糜的蔥段其實吸收了大部分的湯汁與鴨肉精華,是內行人眼中的寶貝。

  趴鴨是一道熱大菜,全鴨入席,通體嫣紅大方氣派。簡單來說,醬鴨比較像是頭盤小菜,趴鴨可以當宴客料理。做趴鴨最費工的是將全鴨整隻下鍋與蔥段一起爆香,讓鴨肉全身稍微煎香後,才分別下花椒、酒、醬油、水煮滾後,轉小火繼續煨煮至熟爛。

  鴨是水禽,水禽的特色是骨架大,以便在體內撐出更大的空間容納浮水和飛行所需要的空氣。也因為如此,一大隻鴨其實肉量不如同樣重量的一隻雞,如果一隻雞可以餵飽四個人,那麼一隻鴨大概只夠三人食用。這是在宴客時要注意的事情。另外,吃鴨要看時間,重陽過後最肥美,清明開始進入下卵期,就不那麼膘肥味美。(轉載自《蔣公獅子頭》一書)

材料:
白毛鴨1隻,約兩斤半左右,醬油1杯
花椒粒1大匙,八角2粒
蔥6支,每3支一捆打成結,紹興酒1/3杯
冰糖1杯
沙拉油3大匙

作法:

  1. 鴨洗淨後用熱開水再沖洗一遍,然後用紙巾拭乾水分, 以花椒、鹽巴均勻抹遍鴨身,放一旁風乾約10分鐘。
  2. 將鴨身上面的花椒粒剝除,在大炒鍋內放入3大匙沙拉油,燒熱後,腹部先朝下煎5分鐘,然後不斷翻面繼續再煎5分鐘,讓鴨身充分爆香,然後下蔥段、八角,繼續爆香1分鐘,再依序淋入醬油、酒,然後加入水蓋滿鴨身。
  3. 等水煮滾後,加鍋蓋,轉小火,煨煮一個半小時後,開蓋下冰糖,再煮半小時。
  4. 上桌時全鴨與蔥段一起盛盤入席。

附註: 剛開始做也可以用半鴨或1/4隻。不過,如果只用1/4隻做,為了讓肉質滑嫩,建議你用腿肉不要用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