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學】第28號)

作者: 之微

古城盧卡

圖1 城外青山城內樓,盧卡古城保留著中世紀的風格

  在佛羅倫薩酒店結賬時,請前台經理推薦附近有特色的城鎮。他毫不猶豫地用誇張的口氣說:「Lucca! Mama Mia! A jewel of Italy! (盧卡!媽啊!意大利的瑰寶!)」

  無獨有偶,回美後遇到北大同學劉嫄。她聽說我們去了盧卡,告訴我們她曾在盧卡住了十天!還有人說,意大利每個城鎮都值得去,但他在有限的幾次休假中還是忍不住又去了一次盧卡。那麼,盧卡的何種特質對他們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圖2 小城中的建築古色古香

  這是一座被精心保存和維護的古城。修建於中世紀的長達4公里的城牆幾乎完好無損。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厚的城牆,至少是我們印像中城牆的三倍厚。城牆上不僅有寬闊的道路,而且有樹木草坪。在高大的闊葉樹下,遊人隨時可以找到靠椅休息。漫步城牆上,城外青山城內樓,平靜祥和。

  從城牆上拾階而下,走入碎石塊鋪就的街巷。兩側住宅一般為三層,石壁堅固牆面斑駁,色調偏暖稍暗。木質門窗尺寸都不大,厚實古樸。窗口和曬台上鮮花盛開。古城中除極少幾條街外,不得行車停車。遊人又不多。空巷中足音點點。十字巷口驀然轉首,一旁小巷盡頭露出塔樓的剪影。中世紀的風撲面而來。

  沒有必要去描述教堂正門上一層層拱形涼廊托起的大天使塑像,也不用著意形容由古羅馬競技場改建的橢圓形市場,只要想到一腳踏入讓人忘卻時光的小巷,還有那吹拂過古羅馬凱旋將士和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的清風,你便會情不自禁地留戀起盧卡。

  盧卡的居民與世無爭地生活在這座世外小城裡。他們願意生活在久遠的文化和幽深的歷史中。小巷深處的餐館既沒有匾額,也沒有招牌廣告。當你好不容易找到餐館,坐下拿起菜單,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店竟然有幾百年的歷史。盧卡城中歷史最久的飯店建於十五世紀。

維羅納

  維羅納在波河平原中部偏北的位置。離開盧卡,我們不再是「翻越」,而是經過高速公路上一個個隧道,「穿越」亞平寧山脈,來到這個城市。這裡是莎士比亞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的家鄉,被人們稱為「愛情之都」。

  維羅納在200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倒並非因為莎翁的名作。這座城市有悠久的歷史,保存著許多優秀的古典建築。這裡曾是古羅馬的重鎮,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又先後成為哥特王國,倫巴第王國和意大利王國統治者的居住地。維羅納在12世紀獲城市自治權,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之一。

圖3 「朱麗葉故居」的遊客絡繹不絕

  找到「朱麗葉的故居」並不難。大街上有指示牌。而且越是靠近那裡遊客越多。我們跟著人流進入一個兩側塗滿愛情誓言的門洞,便到了那個二樓有個小小陽台的院落。這裡每年吸引幾百萬遊客。其實,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最早版本中,故事發生在山城錫耶納(Siena)。莎士比亞是根據傳說改編的戲劇嘛,地點由他老人家決定。可是,世界人民偏偏願意信其有。為了滿足人們朝拜「愛情聖地」的願望,維羅納當局將拍攝電影後的場景地保留下來,在小院裡豎起朱麗葉的銅像。不知什麼人開的頭,說是摸了朱麗葉銅像的乳房會交好運,遊客們排著隊去摸,把朱麗葉銅像的胸部,甚至胳膊都摸得錚亮。

圖4 阿迪傑河河岸風光

  維羅納城內的圓形露天競技場已經有二千餘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第三大羅馬圓形競技場,一直到現在仍在場內舉辦大型歌劇表演。每場最大觀眾容納量達兩萬人。城內現存最早的聖母主教教堂建成於1187年,明顯可見其由羅馬式建築(特徵為半圓拱)向哥特式建築(特徵是尖頂尖拱)過渡的樣式。教堂內保存著提香的畫作「瑪利亞升天」。城內最大的教堂「聖亞納大教堂」(Chiesa di Sant’Anastasia)則為典型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其鐘樓高達70米。

  意大利第二大河阿迪傑河流經維羅納。阿迪傑河上有一座比里米尼的提比略橋還要古老的佩雅托橋(佩雅托意為「石頭」)。這座橋建於公元前100年,磚石結構。可是該橋卻沒有逃過二戰帶來的劫難。德軍在撤離維羅納時將其大部分炸毀。現在的橋是重建的。我帶著惋惜的心情走過大橋,橋下河水奔騰。

  我爬上河對岸小山崗,在山上俯瞰紅色磚瓦砌就的維羅納古城時,河岸聖費爾教堂鐘樓上的六口大鐘敲響了。清脆的鐘聲組成一段很有地方特色的樂曲。樂音沿著阿迪傑河的河面飄蕩開來。夕陽照耀著古色古香的維羅納城。我的心似乎被鐘聲觸動,激起莫名的情感,久久不能平靜。

圖5 俯瞰古城維羅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