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說話,筆墨搭橋。相逢是緣,以文會友。
海納百川,思接千載。根植沃土,心飛浩宇。
精品意識,人才理念。打造名片,鑄造品牌。
傳媒啟窗,國際視野。立足北美,輻射全球。
情定華府,魂繫炎黃。引領潮流,書寫春秋。
—— 凌鼎年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大師者,啓智醒腦正心也。【文繫中華】的「國際聯合文學特刊」,將陸續介紹一些與本刊合作的文壇知名大師其文、其人、其成就,以文會友、以饗讀者。相信各文友會珍惜此等良機,從大師們的成長與成就中受到啓發,從其佳作中領悟出寫作的技巧,借助其翅膀飛翔。(風行)
(本期介紹顧艷女士)

顧艷主要著作一覽表
詩集《火的雕像》1989年香港天馬圖書出版社
《西子荷》1992年香港現代出版社
《顧艷中英文短詩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
散文集《輕羅小扇》1992年香港天馬圖書出版社
《慾望的火焰》1998年雲南人民出版社
《到莫幹山看老別墅》2002年湖北美術出版社
《歲月繁花》2003年知識出版社(國家重點出版社)
《蜘蛛人》文匯出版社 2004年
《一個人的歲月》2007年學林出版社出版
小說集《無家可歸》1998年雲南人民出版社 (她們叢書)
《藝術生涯》2002年中國文聯出版社 (國家級重點)
《九堡》2009年 作家出版社 (國家級重點出版社)
長篇小說《杭州女人》1998年 作家出版社(上大陸暢銷書排行榜)(國家級重點出版社)
《疼痛的飛翔》2000年 雲南人民出版社(她們叢書)
《真情顫動》 2000年雲南人民出版社
《我的夏威夷之戀》2001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
《夜上海》200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上大陸暢銷書排行榜), 2003年臺灣九歌出版社(上臺灣暢銷書排行榜)
《冷酷殺手》2003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
《靈魂的舞蹈》2005年作家出版社(2005年上上海暢銷書排行榜)(國家級重點出版社)
《荻港村》2008年《紅巖》雜誌。中國作協重點扶植作品,2008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上海弄堂》載《作家》2008年新民晚報連載
《辛亥風雲》長篇歷史小說,2011年載《作家》
評論集《遲子建散文集評論》在2006年在學林出版社出版
《陳思和評傳》,《芳草》雜誌2006年4期出版。2009年武漢出版社出版。
長篇散文《孩子,你如此優美》2009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傳記《譯界奇人——林紓傳》2016年作家出版社。(中國作協百部文化名人傳記之一)。
人物印象集《早安,寫作》2018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
譯作 《程硯秋與現代京劇發展》解芳著 顧艷譯載2019年《美育》學刊2019年5期
顧艷長中篇小说報刊發表一覽表
中篇小說《變奏》1993年《椰城》
《無家可歸》1994年1《人民文學》
《走出荒原》1995年5期《特區文學》(雙月刊)
《米魯》1996年2期《特區文學》(雙月刊)
《山崗之戀》1996年6期《特區文學》(雙月刊)
《無可奈何》1997年6期《長城》(雙月刊)
《孤獨之旅》2000年《山花》
《藝術生涯》2001年《廣州文藝》
《流浪者之歌》2001年1期《百花洲》(雙月刊)
《阿爾泰的眼睛》2002年《廣州文藝》
《筒子間裏的故事》2005年1期《清明》(雙月刊)
《破碎》2005年《作家》
《如風過耳》2005年2期《花城》(雙月刊)
《你好,上海》2005年4期《大家》(雙月刊)
《九堡》2005年《上海文學》,被選入2005年度《作品與爭鳴》一書。
《大楊村》2006年1期《大家》(雙月刊)
《手機短信》2006年《青春》
《職業流行病》2006年《紅豆》
《馬市交易場》2006年《作家》
《在西籬村的日子》2006年4期《大家》(雙月刊)
《報亭》2008年5期《清明》
《城河》2010年《青島文學》
另於報刊雜誌發表
短篇小説及散文等近百篇。
一個作家的眼界和格局
顧艷
我是顧艷,原名(顧誌英),出生於中國杭州,是國內一級作家,文學教授。也是詩人、學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1998年合並為浙江大學)。2020年9月,我才拿到在職博士證書。1993年5月,我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近些年我參加了美國的北美作家協會會員,華府作家協會會員。1981年3月,我在《北方文學》發表處女作。曾訪學於伯克利加州大學、夏威夷大學、斯坦福大學,並被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邀請做以「辛亥革命」為題的系列講座。其作品在《人民文學》《作家》《大家》《鐘山》《花城》《上海文學》等刊物發表作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寫詩也寫散文,作品在《鐘山》《文學報》《西湖》等刊物發表,還出版了詩集《火的雕像》《西子荷》,散文集《輕羅小扇》,其中《火的雕像》獲杭州市(1988-1989)年第三屆文學獎。
1991年6月,我在《東海》雜誌發表第一個小說《空谷》後,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在《人民文學》《鐘山》《花城》《作家》《大家》《文藝報》等名刊發表長、中、短篇小說,還有傳記和評論文章。朋友說我的寫作形式豐富多彩,從詩歌到散文、從短篇小說、到中長篇小說;從寫都市知識份子,到寫農村民工生活。我想想也是。為此,那年代我在《鐘山》發表的短篇小說《黃鶯小唱》,獲得了(1990-1992)年的浙江省優秀文學獎。在《人民文學》發表的中篇小說《無家可歸》,獲得了(1993-1996)年的浙江省優秀文學獎。還在1999年浙江省舉辦的「中天杯」迎國慶50年評文壇50傑活動中,榮獲「浙江當代50傑」稱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最重要的兩部長篇小說《杭州女人》和《疼痛的飛翔》,相繼問世。《杭州女人》是一部暢銷書,一開始就印了兩萬冊。排上了當年的暢銷書榜,好評如潮。小說主要表現杭州城裏池青青和蘇藝成,這兩位年輕女性的悲劇性心靈探索。她們都是極富才情和魅力的知識女性,對歷史與現世都有著男人話語世界之外的獨立思考,並希望最終找到一個理想化的、既能體現女性個性,又能與社會交流的共存世界。
她們的行為和情感過程是雙重性的,既是對女性位置的不斷確認,又是對詩意化人性存在的渴望與尋找。在這部長篇小說裏,我從池青青的激情幻滅和蘇藝成的悲劇結局裏,表達了當代女性的個性價值、文化境遇、角色定位,以及情感要求等諸多問題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她們歸根結底,還是要體現生存狀態和人性自由生長的渴望。我覺得《杭州女人》,之所以成為當年的暢銷書,一是故事內容渴望自由,二是敘述語言明快清麗。
著名評論家陳駿濤教授,當年在評論中說:「《杭州女人》是顧艷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這不僅因為這是他最傾註心力創作的一部小說,而且還最能體現顧艷作品的精神探索性特點。《杭州女人》的精神探索性特點不僅表現在它所寫的女性人物身上,也表現在一些男性人物身上,如周樹森、山子和裏安。由於顧艷作品傾心於精神性追尋,因而她更多地是運用一種內視角的寫作,即更注重於個體的內在空間的開拓,更注重於表現人物的心靈世界、情感經驗和生命經驗。」
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疼痛的飛翔》,引起不少女性文學專家的關注,還獲了一個中國第二屆女性文學的獎項(1998年-2002年)。這部書主要關注女性的成長和命運,有著成長中的坎坷、磨難和滴著血的疼痛;同時也描述了靈魂的困境和心靈升騰的圖景。
書出版後,有評論家把我歸為女性主義寫作。譬如評論家於青在《新週刊》發表的《杜拉斯與伍爾夫:被小資『文青化』的文藝教母》中說:「中國小資情調的走紅,基礎根植於1980年代的文化解禁。在《外國文藝》攜眾多意識流、存在主義、黑色幽默、新小說派、斜陽派、戲作派為饑渴文青打開新大門後,一部份文青如余華、蘇童、王小波、王安憶、陳村開拓了現代派,而另一部份文青如林白、陳染、虹影、顧艷則走上了女性主義。」
另外評論家胡誌軍教授則在《顧艷:「女人」到「人」的靈魂煉獄》一文中指出:「顧艷的創作在女性主義寫作風氣雲湧的當代文壇,具有特別的意義。在許多新潮作家開始用「身體」寫作的今天,同為女性作家的顧艷卻反其道而行之,張起了『精神』寫作的大旗。顧艷這樣的寫作是一種真正的「女性寫作」,是一種類似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式的寫作;一種「五四」時代女性追求獨立、尊嚴和自我解放式的寫作;從女性入手,卻又超越女性敘事。」
由此,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有評論家這樣說:「我們看到從顧艷筆底創造出來的一系列女性形象:《無家可歸》中的葉凌,《走出荒原》中的沈越、朱紅,《米魯》中的米魯,《精神家園》中的周夢琪,《逝去的玫瑰》中的鄔雲雲,《杭州女人》中的池青青、蘇藝成,《疼痛的飛翔》中的「我」,《真情顫動》中的文宣、夏虹等,都給讀者留下了獨特而深刻的印象。
進入新世紀的頭十年,是我最集中精力寫長篇小說的年代。從《真情顫動》《我的夏威夷之戀》《夜上海》《冷酷殺手》《靈魂的舞蹈》《上海弄堂》到《荻港村》《辛亥風雲》等十部長篇小說的出版,耗盡了我的心血。
2003年1月出版的《夜上海》如同《杭州女人》那樣,比較暢銷。《新民晚報》《楊子晚報》等十多家報紙副刊,連載了這部小說;還在臺灣九歌出版社出版了臺灣版。小說主要講述上海多變的情調及性愛觀、感情觀,以及四方才俊在大上海創業的失敗和成功、悲苦與歡樂的故事。小說在敘述和描寫當代人物中,還穿插了20世紀30年代舊上海的描寫。新舊映照,對比與反襯,使作品有了藝術張力。
其實,小說要在不斷求變中,更新、生存,才能開拓出一片燦爛的天空。如何把長篇小說寫好,有很多講究。我們建造房子,首先要發現和挑選上好的合適的材料。有了取捨好的材料,那麽長篇小說調子、節奏、語感是至關重要的。寫作這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內心與外部世界的吻合。也就是我們內心流淌的東西,包括氣質、經歷、修養,閱歷、性格和我們選擇的外在的東西,是否相符合、相和諧。如果相符合、相和諧,也許寫起來就順手些。近觀筆墨,遠觀氣質,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長篇小說《靈魂的舞蹈》,也是我長篇小說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中國作協副主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主任張炯先生這麽評論道:「《靈魂的舞蹈》是顧艷的新作。它描寫一個叫凱瑞的知識女性大半生人生歷程,以如歌如訴、如詩如畫的筆墨,傾訴女主人公心靈的曲折和情感的波瀾;傾訴她對愛情和幸福的追求,也傾訴她的落寞和孤獨,傾訴她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期待……《靈魂的舞蹈》表現了詩性的、思索的一面。從反映整個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還是非常不錯的。它的動人之處,正在於它的藝術真實。我們祝賀這部小說所達到的成就……」
這是張炯先生的評論,後來這評論還被翻譯成了英文。但我自己對這個小說的主要表達,是通過成長與衰老、愛與不愛、擁有與失去;讓人物面對巨大的空虛,真正觸摸命運的無限和高遠。因此,埋藏在小說理智、冷靜、尖銳的內核中的是一片破碎和悲傷。
人生不過是西西緒斯沒有意義的勞作,不過是叔本華筆下在無聊和痛苦中搖擺的鐘擺;而愛情,也不過一場離合。離則傷情一生,合則後悔一生;當愛情進入到世俗的婚姻裏,互相厭倦到底是一種逃脫不掉的宿命。凱瑞與余葉的愛情、阿芒與徐賽玲的愛情……莫不如此。
在找不到愛情的出路,我只好讓阿芒被車禍奪去生命,讓他在愛情中永生,而讓女主人活在無窮無盡的思念中。然而,即使有愛,在靈魂巨大的空虛面前,我們盡管可以保持心靈的超然和淡定,但依然難以說清痛苦有多大,孤獨有多深?因此,《靈魂的舞蹈》面對的是無可逃脫的命運,以及生活最終極的冷酷。
到了2006年暑假,莫幹山管理局的楊局長非常好客地邀請我去避暑休息。我呢,天生是個勞碌命,提出讓他們帶我去附近有歷史感、有古跡的村莊看看。楊局長想來想去,最後說:「我們附近有個荻港村。」 果然,荻港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村莊,歷史遺跡隨處可見。我一下就決定,這是我的下一部長篇小說。後來,我與省作協簽約了撰寫長篇小說《荻港村》的合同,再後來該書的選題又被選入中國作家協會的重點扶植作品。那時候,我就馬不停步地到湖州荻港村採訪去了。
我先後去荻港村採訪多次,漸漸地我對那塊土地有了很多感情。因此,我寫一位百歲老人的一生,寫起來非常順利。可以說,2007年這一整年,我幾乎一天都沒有休息。整個人都沈浸在寫作中,與書中人物共命運。這部書,最先發表在《紅巖》雜誌2008年的三期和五期上。2008年8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就是我從寫長篇都市小說,跨越到寫長篇農村小說的一個過程。
現為《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先生,當年為《荻港村》寫了一篇題為《蒼涼而壯麗的鄉土史詩——顧艷〈荻港村〉讀後》的長篇評論文章,發表在2008年12月16日的《文藝報》上。他在文章中有這麽一段闡釋:
《荻港村》力圖敘寫浙江農村的百年風雲與滄海桑田改易中的人性呈現。作者始終以荻港村這個湖州地域的村莊為聚焦點,通過荻港村自一九一八年至二00三年的村貌風俗與人生百態的演繹,譜寫出一部鄉土史詩。百年風雲變幻盡收眼底。百歲老人作為貫穿全書的重要人物,個性鮮明,一生坎坷,是個有理想有血性的革命者。他不是英雄人物,他遭受過很多災難,但他努力爭取積極向上。作者著力刻畫這個人物,進而從他身上折射出許多性格迥異的人物。語言流暢生動,具有古典迤邐、優雅閑適的語言文風。
後來,《荻港村》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郵寄到荻港村時,整個村莊都沸騰了,村民們高興極了。那個村莊負責文化旅遊的章金財先生,一次又一次地給我打電話說:「我們要開《荻港村》新書的新聞發佈會,這是我們村莊的榮耀,妳來參加吧,妳千萬撥出時間來參加。」然而,我婉拒了。因為書出版了,就上了社會的軌道,就有著它自己的命運,無論好壞,它就像一個有生命的載體,去面對一切;而我的目標就是撰寫下一部書稿。
因此《荻港村》之後,我幾乎沒有休息,就著手長篇歷史小說《辛亥風雲》的寫作。寫完長篇小說《靈魂的舞蹈》的兩年裏,我寫了一部評傳,一部長篇小說。到了2008年底,《辛亥風雲》的創作激情再一次閃現,這時構思已基本成熟。所以,這種歷史題材的大部頭作品,準備工作相當漫長,有些歷史史實必須親自去採訪。我在慢慢準備的過程中,就像個孕婦,一天天在肚子裏孕育著辛亥革命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忽然覺得已經醞釀成熟,我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
幸運的是《辛亥風雲》完成後,我把書稿傳給了幾個同行朋友,他們都覺得不錯。《作家》雜誌主編宗仁發先生閱讀後,給予了肯定和支持。2011年6月闢出版面刊登了這部小說。2011年9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辛亥風雲》。與此同時,我被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中心邀請,作了題為《歷史敘事與文學虛構——辛亥革命的前世今生》的專題講座,受到了教授和學生們的歡迎和好評。
那些年除了小說,我還出版過八部散文集,兩部傳記,一部評論集等,總共出版了28部著作。前些年,由於各種原因沒時間寫作,一停就停了若干年。好在去年美國疫情宅家時,我恢復寫作了。近一年來,我發表了中短篇小說和散文詩歌數十篇,感覺收獲不小。四十年的文學生涯,彈指一揮間。我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再寫上若干年,也希望自己越寫越好。
2021年11月4日於華盛頓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