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第28號)

作者   汪欣

在外州上大二的女兒,每天總是要和我視訊,十九歲的她還是有許多事希望徵求我的意見,建議,或是分享心情。有時没事只是問好,她心裡有事時我們經常聊上一小時。

我很感動,半工半讀的她很忙,但每天仍抽出時間,讓我在網上陪著她,組裝傢俱,選課,或只是天南地北的聊。這樣的狀態很好,我們參與彼此的生活,但尊重彼此的空間。

「媽媽,我覺得現在是我們感情最好的時候。」

在一次視訊中女兒突然有感而發的說。最近她的幾個同學家裡都有狀況,親子關係或財務。她更加瞭解珍惜自己的幸福。

「喔! 我以為我們的感情一直很好啊!」我很驚訝!

「在我上初中時有一陣子好像没有這麼好。妳說我很自私,都以自我為中心。」

女兒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那也正是我心力交瘁的時候。自己不算在內,我得照顧五個人: 住在對門的父母,先生,和兒女。爸爸身體一直不好,那時更是日漸衰弱卻查不出原因。我的行事曆上都是陪爸爸看醫生做檢查。而女兒除了決定開始吃全素,在校也非常活躍,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校外競賽,和各種公益活動,這一切,都需要家長的支持,金錢之外,尤其是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支持。

我經常覺得精疲力盡,卻仍竭盡所能支持她,滿足她。但我也常陷入力不從心的予盾之中:  女兒所做的都是有意義的事,她的要求也並没有不合理,但是為什麼我總覺得她”花樣”太多,全家人生活重心都圍著她轉,都得配合她的需求? 所以在生氣時我才會說出那樣的話,而這些傷人的話女兒到現在都記得。

這也讓我想起了”九個饅頭,一個拳頭” 的道理。在你給了人家九個饅頭之後又給了人一拳頭,人家只會記得你給的那一個拳頭,而不是之前給的九個饅頭。

我向女兒解釋了我那時的難處和心境,女兒完全瞭解。她說,那時感覺我們不像現在一般親密,也是因為她正處於青春叛逆期,課業和社交壓力都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也有責任。

「媽媽,其實我那時只是希望全家都參與我的活動,没有想到造成妳這麼大的負擔和壓力,對不起!妳已經是個很棒的媽媽,我只是覺得妳說話可以再”體貼” (considerate)一些。」

做父母也是天天學習成長,經常犯錯,隨時調整的過程。我也記得母親許多次在無意間說的話,讓我覺得情感受到很大的傷害,多年以後才知道母親並不是那個意思。但我也在不經意之間傷了兒女的情感而不自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誠懇地向女兒道歉,很安慰我們現在情感親密,可以無所不談。

女兒的話讓我開始反省,雖然我自認盡力做個好媽媽,但是在陪伴兒女成長的過程中,我也曾經犯下許多錯誤: 譬如強調重視成績表現而給兒女壓力,或是不自覺地將兒女與其他孩子比較,或是不信任不尊重,干預兒女的選擇等等,幸好我都即時發現調整。一路走來我也經常提醒自己莫忘教養的初心: 培養孩子樂觀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

父母也會犯錯,可貴的是即時發現調整,承認錯誤及道歉的勇氣。這也是另一種身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