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的聖誕大餐

12 月 7, 2021

(【文化美食】第40號)

作者: 傅士玲


  美國俗諺常說「吃什麼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那麼吃什麼才能當美國總統呢?

  其實美國總統們口味差異大得很,而他們喜愛的食物未必會出現在白宮餐桌,因為那裡是公眾場所,菜餚必須具備普遍性以迎合多數賓客。雖然如此,歷任總統的個性仍可從中一窺究竟,特別是聖誕大餐。

  根據記載,最講究美食且「登記有案」的總統是傑佛遜和甘迺迪。傑佛遜夫人的聖誕節必備拿手菜是作工繁複、獻給聖誕老公公的英國百果派(mince pie)。甘迺迪延聘法國名廚掌杓,為白宮餐桌帶來冰淇淋、舒芙蕾、俄羅斯酸奶牛肉(Beef Stroganoff)、法式龍艾香烤雞(Poulet A L’estragon)等連名稱都無比優雅的精緻異國風。  

  最怪異的聖誕大餐要數1907年老羅斯福收到的兩隻負鼠,以及1960年艾森豪收到的一隻重達46磅的火雞。怪異總是聊勝於無,二次大戰後,1941年小羅斯福的聖誕大餐只能啃薄片吐司,1947年杜魯門為響應「全國省食計畫」(National Food Conservation Program),連麵包、奶油都沒有,只喝蕃茄清湯配蔬菜。

  或許是走親民路線使然,小布希和歐巴馬吃得最乏味。2007年小布希到大衛營過聖誕,當日午餐十分低調又無奇,火雞、四季豆、地瓜、馬鈴薯、水果沙拉、餐包,若非搭配正宗美式聖誕甜點胡桃派,還以為總統是不是錯過了感恩節。2011年歐巴馬在童年的家鄉夏威夷過聖誕,竟只以牛排、馬鈴薯配上千篇一律的四季豆打發,2012年號稱開出像樣的菜單,除了多一道乳酪焗烤通心粉,吃的跟小布希沒兩樣。不過,首開先例在聖誕重溫感恩大餐的總統並非這兩位。1973年水門事件纏身的尼克森那一年就是吃著這樣的聖誕大餐,隔年成了至今空前絕後任內下台的首位總統。

  夾在尼克森和小布希之間的柯林頓走完全不一樣的路線。他不鋪張卻很想面面俱到,聖誕大餐既有火雞也有火腿,既有麵包餡也有玉米麵餡,既有煮地瓜也有馬鈴薯泥;四季豆可沒少,還多了豚草;拼盤除了傳統的醬西瓜(watermelon pickle),還有各式橄欖;怕客人挑食,光是派就有南瓜、胡桃、蘋果和櫻桃四種口味,除了紅酒、香檳,還有奶油葡萄酒(syllabub,堪稱蛋奶酒冷飲版)、地瓜雞尾酒,以及聞名遐邇的蛋奶酒(eggnog)。

  讓蛋奶酒名聞遐邇的功臣,是無人不愛的美國國父華盛頓。富可敵國的他坐擁八千英畝的維農山莊(Mount Vernon),光是每日多達320名奴隸農工放飯的場面就夠驚人,更別說宴客的排場多盛大。個性大方的華盛頓非常好客,家居飲宴的菜單琳瑯滿目保存良好,聖誕節的山珍海味如今看來仍叫人垂涎:烤乳豬、火雞、維吉尼亞火腿、煮牛肉、約克夏布丁、炙烤鯡魚、生蠔、碎肉派、櫻桃派、蘋果派……醬西瓜被更珍奇的醬哈密瓜所取代,相較起來,日後繼任者不僅政途不如華盛頓順遂,也越來越遠離美食人生。

  拿蛋奶酒來說,傳統口味就能滿足一般人,華盛頓卻要同時調配蘭姆酒、白蘭地、黑麥啤酒和雪莉酒,也許這樣的混酒喝起來更香醇有勁,也許把歐洲與美洲的精釀共治一爐,才更能實踐美國立國的大熔爐精神。

  帶著濃厚英國傳統的蛋奶酒始於14世紀,當時酒與蛋都是奢侈品,之後能普及成為大眾飲料,要歸功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英國展開與北美洲的貿易大量輸入蘭姆酒,外加北美洲殖民地寬廣土地可供養雞產蛋。發展至今,蛋奶酒已非早年簡單配方,調味用的肉桂、豆蔻甚至丁香等香料均來自遠東,無一原產於北美和歐洲。一杯蛋奶酒,竟讓我們吞下人類一頁重要的經濟與政治史。

文章刊登於 2014 12 24 世界週刊

圖1 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