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沙皇和女攝政王
(【傳記/回憶】第37號)
作者:許之微
「關宮門, 快把宮門關上!」
首席大臣馬特維聽到衛兵的報告後驚出一身冷汗, 失去了往日的鎮靜。
晚了。造反的統兵已經湧進了克里姆林宮的院牆。他們手持兵器, 狂叫不已: 「抓住納瑞世金! 揪出馬特維! 剷除朝中叛黨!」
馬特維狼狽地跑進後宮, 跪在皇太后娜塔雅面前。
「看來平息亂兵凶焰, 非太后和皇上出面不可。」
「他們要幹什麼?」
「他們聽信謠言, 說先帝死於謀殺。還說國舅和我已謀殺了皇兄伊凡,陰謀奪取皇位。」
即便在後宮, 也聽得見前宮人聲鼎沸, 感受得到那騰騰的殺氣。年青的皇太后面色慘白, 一手拉著剛登基不久的小皇上彼得,另一手拉著彼得同父異母的小哥哥伊凡, 堅定地向前宮走去。娘兒仨在前廊正中站定。往下數級台階, 便是揮舞兵器, 幾近瘋狂的官兵。太后, 皇上和皇兄的出現, 一下子平息了滿院的聲浪。
「皇上彼得, 皇兄伊凡在此!他們很好。大家誤會了!」
造反的士兵面面相覷:不是說伊凡被害了嗎?
「你是伊凡陛下?」 士兵問。
「是。」 伊凡嚇得發不出聲來。
「你真是伊凡陛下?」
「是。我就是伊凡!」這一次聲音夠大了。
小彼得往前邁了一大步, 擋在媽媽和哥哥身前, 大聲說: 「我是沙皇彼得.阿列克謝維奇!」 他比伊凡小五歲, 但個子比他小哥還高, 聲音洪亮, 兩眼炯炯生威。已經湧上台階的士兵不禁往後撤了兩步。
(一)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不過,在1613年3月13日全俄各地區各階層的代表們來到伏爾加河上游的科斯特馬(Kostroma)鎮迎請新沙皇時,米哈伊爾的母親並不領情,而米哈伊爾都給嚇哭了。好說歹說,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才於同年7月11日進入克里姆林宮,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在他之後,先後有17位沙皇繼位,直到1917年該王朝被二月革命推翻。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任沙皇, 於1682年5月繼位, 以「彼得大帝」 揚名世界史。
國民會議(或市民會議)是俄國自基輔羅斯時代起的一種民主參政形式。市民有權在市民大會上對國家事務發言。而貴族相對於大公獨立。這顯然是古羅馬的遺風。那時農民有遷徙的自由。蓄奴的現像是有的,但沒有形成制度, 或者說沒有法律的保障。到十六世紀, 一方面國家政體走上集權, 從而形成皇權專制。另一方面, 農業的危機促使把農民捆綁在土地上的農奴制形成。沙皇到1649年索性通過法典確立了農奴制。
俄羅斯遼闊, 富饒, 美麗。在烏拉爾山以西, 四條大河哺育著兩岸人民。第涅伯河(Dneiper), 頓河(Don)和伏爾加河(Volga)往南注入黑海。第維那河(Dvina)向北流入波羅的海。南部烏克蘭平原土地肥沃。北部原始森林無邊無際, 有取之不盡的木材, 獸皮。從伊凡雷帝起, 俄羅斯的冒險家便翻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把遼闊的西伯利亞逐漸納入俄國的版圖, 一直滲透到北太平洋的海岸。在這裡, 他們遇到了同樣也在積極擴張領土的中國大清王朝的阻攔。不得不退出我黑龍江 (他們叫阿穆爾河,Amur river) 流域.
俄羅斯人對領袖的忠貞和服從顯然來自蒙古游牧民族文化。他們打從一生下來就被教育要像對待上帝那樣尊從沙皇。所謂「天上的太陽, 地上的沙皇」。他們掛在口頭上的話是:「只有上帝和沙皇才知道。」 如果有人懷疑沙皇至高無上的生殺大權, 那簡直是大逆不道。受蒙古人崇拜君主和獻身精神的影響, 俄羅斯人也把為皇上而死視為最大的光榮。這在歷次保家衛國的殊死戰鬥中突出地表現出來。歐洲侵略者無不對俄羅斯戰士奮不顧身的衝鋒陷陣膽戰心驚。在五十年代蘇聯反映衛國戰爭的電影上, 戰士們高呼:「為了斯大林, 衝啊!」 就反映出那種代代相傳的,為領袖獻身的精神。
在彼得大帝登基那會兒, 在俄羅斯這片廣闊的,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土地上, 大約只有一千萬人口, 是當時法國人口的一半。絕大多數俄國人都生活在鄉村。村莊沿河, 沿湖, 沿森林的邊沿而建。房子都是用粗原木壘起來的。一年365天, 冬天佔了將近一半。從十月起, 冰天雪地。人們有五個多月的日子裡只能窩在小小的木頭房子裡烤火, 喝酒和睡覺。停滯, 封閉, 落後, 構成了舊俄羅斯的特點。
(二)
彼得大帝的爺爺米哈伊爾.羅曼諾夫(Mikhail Romanov)在十六歲時被貴族和市民大會選舉為沙皇。彼得大帝的父親阿列克謝(Alexis)恰巧也是在十六歲繼位(1645年)。這時的沙皇政府機構重疊, 效率低下, 對民眾橫徵暴斂, 官吏貪污成風。但沙皇阿列克謝本人卻溫和, 安靜, 日常生活極其簡樸, 規範。每天至少用一半時間向上帝祈禱。
彼得大帝的父親四十歲那年(1669年), 第一個妻子瑪麗婭因難產去世。前妻生過五個兒子和八個女兒。不幸的是, 五個兒子死了三個。剩下的兩個都不健康。十歲的菲奧多爾(Fyodor)體弱多病, 三歲的伊凡(Ivan)天生弱智, 瞎了一隻眼睛, 說話還不利索。克里姆林宮裡少了女主人, 孩子們也都不願說話, 一片寂靜冷清。皇上孤獨, 沮喪, 於是, 常常在晚上到首席大臣馬特維家待著。
阿德蒙.馬特維(Artemon Matveev)在十七世紀的俄羅斯可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對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藝術很感興趣, 還娶了一個蘇格蘭女人為妻。他的妻子喜歡穿西式服裝。有客人來訪時, 她「居然」坐下來參加丈夫和客人的談話。為此, 沒少招致莫斯科人的非議。儘管被皇上器重, 委以重任, 甚至被皇上看作是好朋友,「西化」的, 非貴族出身的馬特維在朝中仍常常感到有被守舊的大臣們孤立的感覺。
中年喪偶的皇上在馬特維家中感受到宮中所沒有的和諧與溫暖。談話的內容也常常令皇上耳目一新。他還發現, 馬特維家有一個身材高挑苗條, 黑眼睛, 長睫毛的姑娘, 端茶倒水, 言行得體, 笑起來極其甜美。
馬特維看到皇上的眼睛老是停留在姑娘身上, 便介紹說:「噢, 皇上。這是我的乾女兒娜塔雅。他爹說是想讓孩子受點城市文明的熏陶, 送她到我家來住一段。」
「姑娘妳多大了?」
「回皇上的話, 十九了。」
「讀過書嗎?」
「回皇上, 我爸讓我和哥哥一起隨請來的先生讀過幾年書。」
「哎呀, 妳爸爸有眼光!」皇上不覺稱讚。「阿德蒙, 我讓女兒索菲婭和她哥哥一道上學還有人說閒話哩。」
馬特維聽了搖頭。「皇上, 不是臣私下裡議人長短。這說閒話的不僅膽大, 而且無知! 女人讀了書, 至少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呀。」
「是的, 是的。」 皇上說著, 眼睛還離不開娜塔雅。直到見女孩滿臉羞紅了, 才感到自己的失態。
馬特維是個絕頂聰明的人, 怎能看不出皇上喜歡娜塔雅? 可是, 他絕不敢冒然提皇上續弦的話頭。娜塔雅的父親納瑞世金(Naryshkin)是馬特維少年時代的好友, 如今在烏克蘭富甲一方。把女兒送到他這兒來, 確實有給女兒找個好人家出嫁的願望。但怎麼會想到皇后歸天, 皇上要續弦的機會讓他女兒給碰上了。這是個好事兒。但馬特維寧願沒有這個機會。皇上納後, 這麼大的事快趕上改朝換代了!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姑娘成了皇后, 新的皇親國戚必然得寵升官。那舊的國戚皇親哪會甘心退出歷史舞台? 自己已經混到如今這個位置了, 還能在必然會發生的政治地震中得到什麼好處呢? 沒有。只有伴之而來的危險。
皇上卻不依不饒, 來得更勤了。找著機會就要同娜塔雅說說話。馬特維他能把姑娘藏起來嗎? 不能。那可是欺君之罪。是福是禍, 橫豎躲不過。
皇上發話了: 「阿德蒙, 該給娜塔雅挑個好人家了。」
「可不是嗎, 皇上。不過, 娜塔雅的父親只是一介平民。莫斯科這些貴族人家, 怕是高攀不上。」
「要是有人找上門來, 不就不用你 『高攀』了嗎?」 皇上說這話時,眼光直視馬特維。 「再說, 你是她義父, 堂堂首席大臣。乾女兒嫁給天下任何一個男人也不能說是高攀。」
「皇上, 您這話讓臣不勝惶恐!」
「那就索性讓你惶恐一下。 我要娶娜塔雅.納瑞世金娜!」
(三)
雖然有心理準備, 馬特維還是渾身一震。他倒身拜下。「臣謝主恩寵, 不勝惶恐!」
「哎呀, 你惶恐什麼? 平身, 平身。有什麼顧慮只管說來聽聽。」
「皇上續弦再娶, 非同小可。若是皇上能依古制擇後, 便是微臣和小女最大的榮幸。」
「我知道人言可畏。你放心。我會按祖上的規矩辦。」
「祖上的規矩」就是公開招親。像童話故事《灰姑娘》裡王子招親一樣。皇室在整個王國裡張文發榜。所有適齡女孩子,不論富貴貧賤,都有資格成為皇后候選人。不過,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歐洲王室公開招親, 可不像《灰姑娘》故事中那樣美麗浪漫。這裡涉及到許多權勢人物的政治利益, 因此充滿了血腥和邪惡。
就拿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做例子來說吧。
彼得大帝的爺爺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在1616年的公開招親中,先是選了瑪麗婭·科籮菩法(Maria Khlopfa)。朝中掌握實際權力的大臣薩太可夫(Saltykov)不滿意他的選擇, 竟找個罪名把瑪麗婭和她一家人都放逐到西伯利亞。阿列克謝自己18歲公開招親時, 開始選的也不是他剛去世的前妻, 而是尤法彌雅(Euphamia)。可憐的尤法彌雅被幾個貴族的太太扯衣服揪頭髮折磨一通, 然後又串通御醫, 說她犯了羊癜瘋。年青的沙皇只好依重臣的暗示重選。如今皇上再娶, 不公開招選, 勢必引來非議, 說馬特維鑽營巴結。事實上, 公開招選, 雖然沒有人敢亂來, 流言蜚語也仍然在所難免。
1670年2月11日, 克里姆林宮張燈結彩。整個莫斯科城都喜氣洋洋。城裡城外到處可見滿懷僥倖心理的父母帶著盛裝打扮的女兒來接受挑選。進宮之前, 先要驗明是否處女。進宮之後進行第一輪篩選, 絕大部分姑娘將被淘汰。第二輪才是沙皇面試,訂在4月28日。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皇上在招親之前已經中意馬特維乾女兒的消息透了出去。 「馬特維請巫婆做法, 讓皇上著迷於他的乾女兒」的謠言不脛而走。朝中心懷叵測的大臣請求皇上三思。馬特維本人也堅決要求皇上查明此事。好事多磨, 一耽誤就是將近一年。渴望第二春的中年沙皇終於在1671年2月1日迎娶了他的美嬌娘。
誰都會從皇上春風蕩漾的臉上看出他對年青妻子的喜愛。二十歲的娜塔雅讓中年喪偶的沙皇重新揚起了生命的風帆。皇上不管走到哪裡都要帶著他的新娘。拉著她的手寸步不離。盯著她看, 眉毛眼睛裡都是笑意。真是「在天願為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娜塔雅在義父母家學會了欣賞西方藝術。沙皇便在宮中掛滿歐洲的油畫, 在郊區建造西式建築的莊園。他甚至特地在克里姆林宮內為娜塔雅造了一個歌劇院。
1672年6月9日凌晨一點鐘, 皇后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大胖小子, 身長19又1/4 英吋, 黑色的眼睛像他媽媽那樣閃著光彩。克里姆林宮伊凡大帝塔上的大鐘敲響了。緊接著全城1600個教堂的鐘聲都響了。震天動地的鐘聲向俄羅斯人民宣告皇子彼得的誕生。
朝中的舊臣無可奈何地看著皇上將對皇后和皇子的寵愛擴大到對皇后一家及其親朋好友的重用。納瑞世金一家發跡了。他們佔據了朝中要職, 與首席大臣馬特維結成牢不可破的後黨。一個女孩子居然有這麼大的力量, 導致皇上改變了朝廷的權力結構。「可憐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