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說話,筆墨搭橋。相逢是緣,以文會友。
海納百川,思接千載。根植沃土,心飛浩宇。
精品意識,人才理念。打造名片,鑄造品牌。
傳媒啟窗,國際視野。立足北美,輻射全球。
情定華府,魂繫炎黃。引領潮流,書寫春秋。
—— 凌鼎年
大師的秘訣
(微型小說)
作者: 凌鼎年
放眼當今文壇,專寫武俠小說的有梁羽生、金庸、古龍、溫里安等諸位大師宗師;專寫言情小說的有瓊瑤、亦舒等等名家高手,至於一流之下,二流三流寫手更是舉不勝舉。然而,兼寫武俠與言情,集俠骨與柔情於一身,且兩個領域各有建樹,能自稱一流不臉紅的又有幾人呢?
細覓之,高寬鼎大概堪稱代表人物,屬武俠言情雙豐收的佼佼者。據說其自步入文壇以來,已發表武俠小說18部,被評論界譽之為「俠不失情,情中有俠」。不久前,有一篇評論乾脆稱他的書為武俠言情小說,冠予他「武俠言情小說大師」稱號。
樹大招風,風必折之。自高寬鼎名列大師之位後,流言漸起,謗言四傳。
高寬鼎不作任何解釋,這使得小道消息越發有了市場。
突然,爆出一條新聞:高寬鼎將宣佈金盆洗手,從此告別文壇。為答謝多年來讀者對其厚愛,決定毫無保留當眾公開其寫作秘訣。
高寬鼎此消息經過輿論傳媒披露後,使不少讀者大感興趣,尤其是文學青年更是逢人即打聽:高寬鼎大師何時何地公佈其寫作秘訣?然而,沒人知曉。
又過幾日,海報滿城。大意是因要求一睹大師豐采,親聆教誨之人太多,難以接待。為讓大師的真正崇拜者,熱愛者能不錯失良機,決定聽課者須攜帶高寬鼎大師的全套著作,以表明身份,權作代表進門之憑證……
這一招果然靈驗。不幾日,竟把各新華書店各書攤署名為高寬鼎的所有書籍一掃而光。
大師講課那天,但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捧或拎,無不攜書而至,成為少有之景觀。
千盼萬盼中,大師終於出場。
—-喂喂喂,是否搞錯了?這麼個其貌不揚的乾癟老頭竟就是名震文壇的高寬鼎大師?
見者無不目瞪口呆,大失所望。
就憑他這熊樣,能身懷絕技,武功超群?就憑他這窩囊相,能有催人淚下的愛情?
笑話!笑話!天大的笑話!
大師終於開口了。
—-諸位,請記住中國有句老話「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諸位,先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不懂武功的人才能虛構出最迷人、惑人的絕世武功;沒有愛情的人才能想像出最動人、感人的曠世情愛。
李白未去過蜀道,卻寫出了膾炙人口、名傳遐邇的《蜀道難》;范仲淹未登臨過岳陽樓,卻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何也?一言以蔽之:想像力!
「嘩——」掌聲四起。
掌聲潮水般過後,大師又侃侃而談:「古人曰『文無定法』,斯言極是。然,無定法不等於無規律。規律往往隱於事物之後,就看你能否找出來。據講國外有個工程師去檢查一台機器的故障,他只看一看,聽一聽,在機器上畫一線,工人按他畫的線,馬上找出了機器的毛病,修好了機器。老闆覺得這麼容易查出毛病,卻花了這麼多錢,太冤。工程師知道後說:「畫這一條線,值一塊錢;知道這條線畫這裡,值一萬元。」
——諸位,肉歸大碗,言歸正傳,下面我要告知聽上去似乎一錢不值的寫作秘訣。
高寬鼎大師把他的創作秘訣用板書形式寫在了黑板上。
言情小說寫作法:
A、一英俊青年邂逅一妙齡靚女,一見鍾情。或是男方或是女方有一方不同意(原因可有種種)——此為第一波折。
B、兩人生死相許,終於感動上帝,反對者勉強同意這樁婚事,正光明燦爛時,男方或女方突然發生意外(或車禍或破產或官司或綁架)——此為第二波折。
C、經種種磨難,總算柳暗花明,陰影消散。正當兩人欲永結秦晉之好時,不料節外生枝,冒出了或男方或女方的前戀人或前夫、前妻之類的人物,於是好事被攪——此為第三波折。
[大師自評:所謂一波三折乃言情小說之基本規律,波折即變化,如何變化,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即眼看要成了,又不成了;眼看沒希望了,又生出新希望。如此成,不成;不成,又成,一折又一折。名堂任你想,花頭任你玩,想像力越豐富,篇幅就拉得越長。當然,要適可而止。因為要考慮讀者的閱讀耐心。最後,可來一個中國式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即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西方式的悲劇結尾(即此恨綿綿無絕期)。
只聽得台下「唰唰唰」一片筆記聲,不敢有其他雜響,連咳嗽、放屁都壓到了最小分貝。
武俠小說寫作法:
A.主線——製造出一個貫穿全書的中心道具(或武術秘笈或秘藏財寶或千古名劍名刀之類),然後圍繞爭奪這東西展開武搶智奪,開始可以二龍戲珠,雙方爭搶;發展下去變三國鼎立,各不相讓;再演化下去,成四大家族;如果還嫌不熱鬧,還嫌篇幅不長,還可以來個五虎爭鬥,六親不認,七雄爭霸,八仙過海,九死一生。請牢記:務必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個比一個武功高強。你有你的法門,我有我的絕招。武術之道相生相剋,相剋相生。在演義過程中,人物設計要好人壞人各半,且壞人變好人。好人變壞人。雲譎波詭,撲朔迷離。
B.副線——恩怨。家族的恩怨,門派的仇恨,或殺父之仇要報,或滅師之敵要除,或奪妻之恨要雪;或師恩欲報,或友情難捨,總之,恩中有怨,怨中有恩,相輔相成,割不斷,理還亂。通常上代有生死之仇,後輩卻男歡女愛。演繹家族仇恨,門派分歧,力求情節之中有情節,懸念之後有懸念,曲曲拐拐,錯綜複雜。
C.副副線——愛情,永恆的素材。不一定三角四角戀愛。但一般遵循這樣一條規律方可出戲:即你愛他,他不愛你;你不愛他,他偏愛你。這樣,情節就有味有趣有意思有看頭了,就能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就能叩動讀者的心扉。
D.結局——因所謂秘笈、財寶、名劍等等本子虛烏有,所以結末,多數一無所有。所謂收穫,大抵或徹底悟道,或遁入空門,或愛情之果……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
掌聲如雷如潮。
此後,高寬鼎大師從文壇銷聲匿跡。
此後不久,自稱「小高寬鼎」、「高寬鼎第二」、「高寬鼎嫡傳門生」、「高寬鼎真傳弟子」、「正宗高寬鼎學生」等等、等等寫的各類新武俠小說、新言情小說、新新武俠言情小說充斥於大大小小的書攤。
文壇似乎越發興盛了起來。
(著名微型小說研究者、評論家,湖南省邵陽學院文學院院長龍鋼華教授自2002年以來,把此篇列為教材,多次在課堂做過賞析。)
【作者簡介】:凌鼎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會長、作家網副總編、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美國紐約商務出版社特聘副總編、香港《華人月刊》特聘副總編、美國小小說總會小小說函授學院首任院長、蘇州健雄學院婁東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蘇州市政府特聘校外專家、中國微型小說校園行組委會主席、講師團團長。曾任美國「汪曾祺世界華文小小說獎」終評委、香港「世界中學生華文微型小說大賽」總顧問、終審評委、蒲松齡文學獎(微型小說)評委會副主任、首屆全國高校文學作品徵文小說終評委、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雙年獎終評委等。
在《新華文摘》《小說選刊》《人民文學》《香港文學》等海內外報刊發表過5000多篇作品,1000多萬字,出版過英譯本、日譯本、韓譯本、漢英對照本等個人集子58本,主編過230多本集子。作品譯成英、法、日、德、韓、泰、荷蘭、土耳其、西班牙、波斯文等11種文字,16篇收入日、韓、美、加拿大、土耳其、新加坡、香港的大學、中學教材,另有作品收入海內外520多種集子。作品集進入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魯迅獎作品公示,獲《小說選刊》「茅臺杯」獎、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最高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紫金山文學獎、首屆葉聖陶文學獎、首屆吳承恩文學獎、首屆蔡文姬文學獎、首屆吳伯簫散文獎、國際東方散文獎、小小說金麻雀獎、小小說事業推動獎、7次獲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年度一等獎,在以色列獲「第32屆世界詩人大會主席獎」,在日本獲「日中文化藝術交流大獎」,在泰國獲泰國文化部、亞洲文化教育基金會頒發的「泰中國際微電影展」獎,被上海世博會聯合國館UNITAR週論壇組委會授予「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創新發展領軍人物金獎」,被美國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授予「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師」獎。
應邀去過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個國家與地區參加文學活動與其他活動,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日內瓦大學孔子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玻,中國香港、澳門與20多個省市講課。有數十本集子入藏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文圖書館等。央視國際頻道、10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臺,上海東方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臺灣東森電視臺,以及美國藍海電視臺、美國中文電視臺、澳洲sbs國家電臺、澳亞民族電視臺,《中華英才》《世界英才》《中外名流》雜誌等多家海外媒體採訪報導過。
「尺八」尋根
(散文)
作者:李艷霞 (中國)
尺八,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幾經顛沛流離,萬象經歷,藏著千古的秘密。尺八,懷揣著鄉愁和期許,風雨兼程,穿越古今夢迴大唐,以其聲情並茂,與故國重逢相認相識。
尺八,古代竹製的樂器,最早出現唐代,盛於唐宋時期,因身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宋代又稱簫管、豎笛、中管。宋陳暘《樂書》記載:「簫管之製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黃鐘一均聲,或謂之尺八管,或謂之豎笛,或謂之中管。」
尺八古音,從大唐傳來,夾雜著風雨、雷電、溪流、鳥鳴,晨鐘暮鼓、大自然的聲音,聲聲入耳,雄渾古樸的聲音直擊心靈,與生命相融,形成和弦。尺八聲聲,能平復焦灼,氣定神閒,尺八的禪心是修行寶器。一波一波的僧人吹奏著尺八,那百轉千迴的柔情,彷彿有穿透靈魂的魔力。
能用以製作尺八的竹子,可謂是萬里挑一,一片竹林也不過能選得一兩枝竹子,挖掘之後還得經過特殊處理,存放三年以上,才可以製作尺八,這無形中也提高了尺八的價值。其風骨魁奇,不凡的氣質,使尺八成了不妥協的樂器,並佔據了它在樂器中的位置。
人們爭先恐後,千里迢迢赴島國學習尺八,豈不知,尺八原本起源於中國,它具備英雄壯士,將軍大使的豪情壯舉。
尺八由唐宋代傳入日本,在本土基本失傳。卻在日本風行,奈良正倉院就藏有我國唐代的尺八,掩藏著中國文化的傳奇。
我不禁開始想像,一千多年前盛唐的宮廷雅樂,絲竹飛揚,管弦交錯,其中定少不了尺八。一批一批日本遣唐使們渡海求學,學習各式禮樂法度回去,其中定少不了尺八。而當千朝萬代過去,多少文明都傾圮,灰飛煙滅在歷史中,好在還有尺八,竟默默地在另一片土壤裡存留下來,在島國生根發芽,衍生出繽紛的世家流派,代代相承,可其根仍情繫故國的沃土。
尺八流入日本後,曾在雅樂中很受歡迎。到了九世紀中葉,日本發起樂制改造,尺八被宮廷雅樂驅逐了。大約至十世紀中葉,尺八便退出日本的音樂舞台,成為一件歷史性的樂器。後來,人們把尺八稱為古代尺八。這一時期的尺八,也叫正倉院尺八,成了倉庫的收藏品。雖然在日本奈良正倉院裡,保留著八支唐代尺八,只是當做器物流傳下來,其吹奏技藝卻未能延續。後來,日本流行一種形制似尺八的樂器,與唐代尺八是大有區別的。
尺八的音聲極具感染力,剛柔並濟,連綿不絕,能穿透斗室,跨越千山萬水,跋涉路遠山高,去大唐,去北宋,去看英雄壯士的豪邁氣魄……循著尺八的聲音,重返呂莊村,便可尋到尺八的鼻祖呂才禪師。
據《舊唐書》卷七九《呂才傳》記載,貞觀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責令祖孝孫增損樂章,可增損工作遲遲無進展。於是,唐太宗又令侍臣重新舉薦,中書令溫彥博就推薦了一個賢才,這人就是呂才。侍中王珪、魏徵也對呂才交口稱讚。魏徵還說:「呂才製作了十二支尺八,長短不同,每支都符合音律。」既然王珪、魏徵這兩位肱骨之臣都對呂才稱讚不已,唐太宗也就令呂才接替增損樂章的工作了。
而尺八因身長一尺八寸而得名,還要從「黃鐘大呂」這個詞說起。中國古代的律制共有十二律,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冼、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黃鐘為六陽律之首,大呂為六陰律之首,此二律莊嚴宏偉,故用「黃鐘大呂」來形容聲音的正大與和諧。
呂才設計並製作了十二支尺八,分別對應十二律,其中黃鐘管最短,長有一尺八寸,且黃鐘為十二律之首,故此十二支管便因黃鐘管長一尺八寸而統一得名尺八。
唐尺八像似一位背井離鄉的遊子,從未停止過思念,故鄉也一直在思念著它,等待它的歸期。當再次奏響並傳播尺八,是重塑價值觀念的號角,是尋根傳統文化在繼續。經歷滄海海桑田的尺八,帶著中國文化的根走出去,又漂洋「海歸」,鄉音未改,尺八聲貌識故國,不過是對那種「天籟之聲」的情有獨鍾,不過是情繫中華沃土的拳拳之心。
當曾響徹盛唐的尺八,流轉千年,再回故土,秦明漢月,唐音宋調,朔漠庭院,江南陋巷,再現久違的蒼涼遼闊、空靈、恬靜,「黃鐘大呂」之聲。
「竹製而成的尺八,材質萬里挑一,一片竹林也不過能選得一兩枝」,不愧為形象威武,國之大器,這難得的國寶,其價值不言而喻。
在我看來,尺八多像一位遠征的將軍大使,又像一位漂洋的華僑,它們帶著和平、發展、共融的願望,跨國歸來,即使已是風燭殘年,仍能以其破竹之勢,讓經典形象照亮現實生活,讓美妙的旋律在天地間迴旋……
【作者簡介】李艷霞,女,筆名剪秋蘿、金珠瑪咪。黑龍江省作協會員,伊春作協理事,《思維與智慧》等報刊簽約作者。著有長篇小說《邦迪》,散文集《彩霞飄飄》《絕慰藉對》,詩歌集《春天裡的空房子》,小小說集《那夜,蜚短流長》。出版過報告文學集《綠色的呼喚》(綠色不是夢),《綠色的呼喚》(為了綠色)《小興安嶺人物》(情鑄警魂)和《小興安嶺人物》。散文集《絕對慰藉》,小小說集《那夜,蜚短流長》,長篇小說《邦迪》已與中國移動手機閱讀網簽約上架。多篇作品獲得全國徵文大賽一、二、三等獎項。與《讀者》簽約出版美文集《把靈魂的耳朵叫醒》。
天輪之樂
(散文)
作者: 佳樺(台灣)
女兒十歲時,我工作量繁重,先生常海外出差,媽媽和朋友外出,只好拜託北上的爸爸看顧兒女,我到附近的咖啡店趕工。
我錯估了爸爸的育兒能力。告狀一向是女兒的專長,她抱怨弟弟吃衛生紙,破壞家俱,穿大人皮鞋。我的處理方式一向是大事急辦、小事暫忘,那天,電話彼端的主訴者換成了爸爸,大小事在他心中,都是急事。
我苦思企劃案的簡報如何有個吸睛的命名,也不時分神在話筒中下指導棋。
結果指揮官換成了爸爸。拜託他當「一日保姆」,反成了「管家」。話筒彼端的話題,讓人身心疲勞——嫌小孩髮長、外孫女太瘦、外孫太胖,抱怨家裡堆放的零食太甜,水果太不甜……。兩小時後,我才打了幾行簡報,爸爸來電問,何時要回來接手?
在流洩古典樂的咖啡店,我沒有嚐到優雅氣氛。收好筆電,帶著火氣回家,頗後悔找錯了幫手。一進門,櫃內外出的皮鞋散落一地,兒子化身蜈蚣,爸爸擋不住外孫的試履記。兒子尿布濕得垮垂,流理台杯盤碗筷散亂堆放,女兒在房內叫著,電腦當機了,外公用壞的。見我到來,女兒發揮告狀本領,「外公都不陪我們玩,一直說要回鄉下。」
內心嘆氣爸爸在幫倒忙,忽然瞥見爸爸手肘一條紅腫,他想熱湯,不小心被鍋子燙傷,他不熟悉我家廚具。年輕時的他茶飯只需伸手張口,家裡風雨多是媽媽扛起。爸爸手裡多半拿什麼呢?印象中是電視遙控器,或是藤條,現在古稀的他也沒體力打罵了。
爸爸不擅育兒,小時媽媽太晚下班,他就帶我們胡吃罐頭,餓就泡杯麵茶。我從小發育不良,爸爸對外的口吻是女孩瘦點好。我前額瀏海長到遮住眼睛才被拎去店裡修剪。
以為把我和姐弟帶大的爸爸,對看顧孩子得心應手,那天一老兩小共處兩小時,家裡像被砲彈轟炸,到處是模型、繪本的殘骸。
我打掃時,聽到女兒在廚房嚷嚷想吃巧克力,轉頭看見喜歡甜食的爸爸像麻將莊家,將糖果全抱到沙發上,一塊塊地平均發放,接著讚嘆糖果包裝精緻,再拆封、品嚐。用兩手護著糖果,生怕被兩位外孫搶走,吃完,向兩位孩子炫耀喜悅與滿足,接著在餐桌陪孫兒玩撲克牌。糖果少了一塊,便懷疑兩位孫子是內賊。我小時候,爸爸向來斥責這些零食是一級毒品。
我在爸爸身上看到了時間的延續,也看到時間的逆行,他成了老小孩,會搶食,玩撲克牌,輸了就生氣。我家餐廳有扇任意門嗎?讓爸爸回到了孩子氣歲月。雖然他髮已白,臉上皺紋密麻。
過一會兒,爸爸覺得孩子吵,想回家,女兒抱怨外公不和家人同享天倫之樂。我載爸爸到車站,「再來玩哦。」女兒口出邀請帖,爸爸搖頭拒絕,說帶一個小孩老五歲。
幾個月後,好不容易說服爸爸同遊,爸爸覺得外孫們太吵,打擾了清靜的退休生活,陪小孩,已不是年老生活的選項。我們一起到大直坐摩天輪,爸爸驚奇地看著一格格往上升的車廂,看著房子漸漸縮如火柴盒。女兒說,外公很少陪我們,這樣都沒有享受到天倫之樂。爸爸福至心靈回答,「我現在就在享受『天輪之樂』了。」
【作者簡介】林佳樺,宜蘭人,師大國文系、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曾獲林榮三散文獎、時報散文獎。有本散文書寶寶《當時小明月》。喜歡書寫的自己,更喜歡閱讀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