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說話,筆墨搭橋。
相逢是緣,以文會友。
海納百川,思接千載。
根植沃土,心飛浩宇。
精品意識,人才理念。
打造名片,鑄造品牌。
傳媒啟窗,國際視野。
立足北美,輻射全球。
情定華府,魂繫炎黃。
引領潮流,書寫春秋。
——為【國際聯合文學特刊】題寫
凌鼎年: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會長、作家網副總編、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作協會員。
。
慶祝【文繫中華】國際聯合文學特刊發表, 將每月一刊, 以饗讀者。
~~~~~~~~~~~~~~~~~~~~~~~~~~~~~~~~~~~~~~~~~~~~~~~~~~~~~~~~~~~~
(散文)
被歲月掩埋的初戀
作者:邴繼福(中國)
當年,我下鄉在農場,有過兩次愛的經歷。
頭一次,是被別人愛。
那時,我才十八歲,在農場當食堂管理員。雖然正處於青春萌動期,但由於只顧忙於購糧買菜,琢磨改善伙食,對異性沒有一點感覺。
一次下山買菜回來,已過飯時。我餓得饑腸轆轆,正想吃點剩飯,服務員小艾卻給我端來一盤包子,羞澀一笑說,中午包子沒夠賣,特意給你留的。
小艾長得有點像電影演員洪學敏,膽子大,挺毛楞,敢跟男知青撞拐,我有點看不慣。
她這次細心舉動,讓我心裏一熱。長這麽大,只有媽媽這麽關心我。我挺感動,卻沒太往心裏去。
後來,鋼廠招工,她被選中。臨走前一天,小艾把我叫到房後,半天不吱聲。我納悶,有事啊?
半晌,她從兜裏掏出個紅皮日記本說,你挺好寫的,留個本做紀念吧。說完,紅臉扭頭跑了。
小艾她們走那天,不少知青都依依相送。其時,我正在食堂算伙食賬。汽車要開了,小艾進屋嗔怪地看我一眼說,你心真狠,我走了,都不送送。
我有點不好意思,只好出去送她。汽車開走了,小艾憂鬱的眼神一直深情地望著我……
幾天後,通信員遞給我一封挺厚的信,是小艾來的。內容多是新單位的情況,還有對農場的思念。我挺納悶,跟我說這些幹啥?
以後每隔幾天,就能收到小艾的信。半年下來,已有幾十封之多,我卻一封信也沒回……
第二次,是我愛的人,這人叫秀明。 秀明是接替小艾進食堂的。她長相俊美,性情活潑
但不像一般姑娘那樣輕浮。她愛好讀書,心氣挺高。
食堂後邊有個涼棚,既涼快又眼亮,我常常在這裏幫秀明摘菜切菜,邊幹活邊說笑。累了,瞅瞅近處金色的麥田,望望高遠的藍天白雲,頓感心曠神怡。一回,我正癡癡地遠望,突然覺得臉上濕漉漉發熱,回頭一瞅,原來是秀明,她偷著親我一口跑了。
那個夏季,我與秀明的感情日益深厚,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
秋天的一日,秀明突然請假回家,好長時間沒回來。我挺惦念,拐彎抹角打聽。有的說,她得了病;有的說,家給她找對象了,是個當兵的。聽到這個消息,我有點失落。
她終於回來了,我很高興。又切菜時,我悄悄問,妳是找對象了嗎?她沒回答我,臉卻紅了。那以後,她總是躲著我,好像怕我再問這個問題。
不久,我轉正被調到貯木場。走前,我心情很複雜,一是對農場的生活有點留戀,更主要的,是捨不得離開秀明。
可我覺得,秀明對我卻沒有一點留戀的意思。我很著急,給她寫了一封信,希望她回答我。但直到我離開農場,她也沒有答覆。
在貯木場搬木頭時,我還是老想著她。白天沒空,我夜裏在被窩打著手電給她寫信,也都是泥牛入海。每當農場來人看我,我都委婉地打聽她的消息。後來聽說,秀明在我走後不久,被抽調外地當老師了。我在心裏直埋怨,這人啊,走時咋沒來看看我呢?
知青點的這兩個女人,一個是愛我的,一個是我愛的。多年來,她倆的影子常在我的腦海浮現。毫無疑問,出現頻率最高的,當然是秀明。
【作者簡介】邴繼福,中國黑龍江省作協會員、伊春市作協副主席。出版過《邴繼福小小說集》等,小小說《癡情的採訪》曾被泰國《新中原報》選載。先後在《人民文學》《北方文學》《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百花園》《天池》《小小說月刊》《小小說月報》等刊物發表小小說千餘篇。多篇小說獲得全國獎項,並選入高考模擬試卷。伊春小小說沙龍創辦者,在2012年上海召開的第九屆世界華人微型小說研討會上作了經驗紹介,豎起了伊春小小說的一面旗幟。
~~~~~~~~~~~~~~~~~~~~~~~~~~~~~~~~~~~~~~~~~~~~~~~~~~~~~~~~~~~~
(散文)
勇—讀白先勇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
作者:吳鈞堯 (台灣 )
自誇者,通常都是一種反向,鼻子塌塌偏要說堅挺如鳥,啾啾如倦鳥歸巢,偏要提追一朵夕陽。都以為鏡子只是玻璃塗了水銀。只映皮相,不說真相。很多真相,其實都是鏡子說了算。
我相信,瀟灑如白先勇,在鏡子前梳洗打理的時間,恐怕不會落於爬格子寫字。畢竟一副麗質英挺,何必相棄人間;一副純真,何必相送於江湖?
寫,必是另一面鏡子。臨鏡復臨鏡。發現到人心的深奧處,是允許折返的,帶領更多人一起來到鏡子前:魔鏡啊魔鏡,誰是人間最美的人?人人都說「是我」。當然得說「是我」,否則文字哪願意被你驅動、字義哪能夠被你個性,並注與新意,成一泉活水?寫,必須極度自我,但那個我到了盡頭,便沒有了我了,它蒸散,繼而發現「天下為公」不是口號,而是連人間的錯、的惡,都一起愛了。
魔鏡啊魔鏡,你究竟是明、是暗,哪一種水銀的反影,致使在你的鏡前,我們高了、瘦了、美麗了,帶領一個時代一起美麗?引領一個世代,一起現代文學?
當我意識到自己不是善記的人,意味著,我與博學無緣,讀紅樓只記得花襲人,聽戲曲只知歌仔戲。襲人不是不美,而是有更多的美等待挖掘,但我等草莽,只知被愛、被呵護,哪知敢愛、能悲,乃至於奔赴苦境,都如同一夕風來,花氣襲人?
當我知道自己從未深入骨血,而僅皮毛似的,搔搔現代主義、搞搞意識流,都以為拿了芭蕉公主的鐵扇,一搧、再搧,只是自己涼快。人一生如果只圖自己腸胃,就不至於礙著痛風的腳,登高中山陵,故而痛風不是風、也不是痛,我們一邊爬樓梯,一邊拆解它們;故而,痛的是雙腳沒有踏穩的處所。
我們從一個格子開始臨鏡。文字是鏡子、鏡子也是鏡子。它們不是運用程式,無法成為一組運算邏輯,但當你,一個雪白,照在無盡的明鏡,我們看見你不滿足一種雪白,而恣意讓白,成為血。燃燒的紅哪,赤焰的紫呢。尹雪艷、金大班,在迷園裡的驚夢,其實還不夠驚,有必要化為一隻火鶴,產一顆蛋、兩顆卵。
我看見你,甩甩紅潤的臉頰,不再拘束老人斑,不理會紅塵是非,而執意於鏡子的後頭,到底是什麼,為你反影?
你的照見成為一個時代的照見。你的說戲、教戲,以及執迷不悟,都成為一種可愛。曾有人問我甚麼蝦米是可愛,原來就是「可以愛」。可以「礙於」一種是非,但不能昧於一款卓見。甚是拙的,只要愛上了,我們就能拉扯一個銅鈴,為歷史上菜。
鏡子多麼誘人啊?總是美麗、總是帥呆了,而你說急急如律令,去、去。
當我們看透一面鏡子,才會知道光、影多麼無敵,它懂得招數、深知怎麼魅惑,知道給一隻鳥翅膀、給一種皮相假相,這一切於我、我跟我,都足夠了。但你說,一面真正的鏡子不在包拯那裡,也不會鎖在故宮裡頭,而就在你看顧的台樁上。那兒,很高、很險,可能也很滑。
你站上去。燒熔了水銀,當了自己的鏡子。
【作者簡介】吳鈞堯,出生金門,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任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曾獲九歌出版社「年度小說獎」、五四文藝獎章(教育類與小說創作)、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等,《火殤世紀》獲得文化部文學創作金鼎獎、《重慶潮汐》入圍台灣文學館散文金典獎,以及《100擊》、《遺神》、《孿生》等著作。
~~~~~~~~~~~~~~~~~~~~~~~~~~~~~~~~~~~~~~~~~~~~~~~~~~~~~~~~~~~~
(隨筆)
日本狗的紳士風度
作者:張石 (日本)
日本人非常喜歡養狗,據日本一般社團法人寵物食品協會的2016年發表的數字,日本作為寵物所飼養的狗有9910,000隻,貓有9874,000隻,差不多12個人就有一隻狗,養狗的家庭達55,364.2家,佔日本整個家庭的 14.42%。
早晚在公園遛狗是日本的一景,還有的人還推著上面坐著貓狗等寵物的童車散步。
日本人十分注意對狗的“禮貌教育”,以“狗的禮貌教室”這一鍵詞在日本雅虎上進行搜索,會出來200多萬個詞條,可以說到處都是“狗教室”,日本有許多狗像上幼兒園和小學那樣,要被送到“狗的禮貌教室”裏養成“狗紳士”和“狗淑女”的風度。
在“狗的禮貌教室”裏,教育的內容很豐富,如讓狗學會行走坐臥和等待,該走的時候要走,該行的時候行,坐要有坐相,臥要有臥相,吊兒郎當的不行。看到食物時,要學會忍耐,主人讓吃的時候才可以吃,不讓吃的時候就是食物在鼻子前面也不能吃。
在散步時過於積極主動,跑到主人前面去拼命往前走,讓人看上去不知道是人牽狗還是狗牽人,是絕對不行的;進門時主人還沒有進去牠就一躍而進,“喧賓奪主”,也是不行的;看到人和車等就往上撲,不管是因為親密友好還是蓄意攻擊都是被嚴禁的;走在路上撿啥吃啥不行,活動範圍也要有限制,廚房等不該去的地方不能去,高的地方不能隨便上上下下等等,規矩很多。
日本人還認為,狗是主人的鏡子,主人吊兒郎當,狗也會自由散漫,主人在狗的面前必須以身作則,才有資格教育狗。“上樑不正下樑歪”,教育狗自己要有規則,家庭中也要有規則。叫狗的名字要統一,不能所心所欲,比如說男孩陽剛,就叫狗是“阿虎”,女孩陰柔,就叫牠“阿嬌”,是不行的;讓牠停住時,爸爸說:“停下”,媽媽說:“你給我站住”,一律不行,要統一口徑,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要讓狗懂得你的話,是誇獎還是訓斥一定要分得清,做對了的時候要進行褒獎,如給點吃的什麽的,對狗的教育還要“寓教於樂”,不聽話的時候就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牠,讓牠“反省反省”,但是絕對不能打。
因為重視狗的“禮貌教育”,因此我在日本看到的狗大都是“彬彬有禮”的,循規蹈矩,“不越雷池一步”。日本雖然也強調對貓“禮貌教育”,但是日本貓的禮貌程度和狗相比就差得多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那天我散步時看到一隻貓在石階上躺著犯懶,一位中年婦女牽著一條叭啦狗,穿著一件小連衣裙,腦袋上紮兩朵小花,顯得挺“潮”。
這隻狗一看到那隻貓就湊了過去,可能是太寂寞,好容易看到一個個頭差不多的,想湊過去玩耍。
那貓瞪起灰色的眼睛上下打量了一下那叭啦狗,似乎對那身花花綠綠的打扮很不順眼,長得不咋樣穿得倒挺花哨,真是懶得看牠。
貓把頭一扭,繼續睡覺。叭啦狗還是彬彬有禮地湊了過去,像是要做自我介紹。
我擔心牠們打了起來,問狗的主人:牠們不會打起來吧?
狗主人充滿信心地說:我們家的不會,貓可能會生氣,我們家的不會生氣,也不會去打架。
聽了她這樣一說,我還真的感到很驚訝,看那隻貓,對什麽都虎視眈眈,唯恐天下不亂,她竟然敢保證她家的狗絕對不會與牠打架!這是怎樣的一種自信?修煉精深的狗的教育家的自信啊!
再看那貓,根本不理那狗,扭過頭去繼續睡覺,正像魯迅先生所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且介亭雜文附集半夏小集》)
那狗討了個沒趣,只好調過頭去,沒想到轉身的時候一時沒注意,大粗尾巴掃了貓的腦袋一下,“貓不勝怒,蹄之”——那貓怒不可遏,對著狗的屁股“啪啪啪”就是幾巴掌。
再看那狗,那涵養,那寬容,真有“寵辱不驚”的風度,挨了一陣胖揍,只當被搔了幾下癢,牠深情地看了那隻懶貓一眼,邁著沈穩的步伐,跟著主人走了。
一場貓與狗的戲劇性邂逅,更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日本人教狗有術,貓還有差距,應該迎頭趕上。
【作者簡介】張石,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院文學碩士,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出版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禪與中國文學》《合著》、《雲蝶無心》《東京傷逝》《空虛日本》《靖國神社與中日生死觀》《川端康成與中國易學》等著作,以及《鈴木大拙說禪》《銀河鐵道之夜》等譯著,在《中文導報》發表過長篇連載小說《何處是歸程》《因陀羅之網》等,另有論文、報導、小說、詩歌等逾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