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學】第21號)

作者:之微

  我站在里米尼(Rimini)古城之南「奧古斯都拱門」下。這是現存最古老的羅馬拱門,建築風格古樸莊重。拱門兩側裡外各有兩根浮雕式的科林斯柱,約15米高,直徑約1.5米。這種源於古希臘的柱式裝飾性較強。四根立柱頂端一側分別刻有羅馬神像浮雕:朱庇特(眾神之王),阿波羅(太陽神),尼普頓(水神)和羅馬女神(保護神)。拱門上刻著這樣的題詞:「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獻給皇帝奧古斯都,神聖的凱撒之子,七次任大元帥,七次任執法官,八次任Consul-elect,整修了弗拉米尼亞大道及意大利其它重要道路。」

奧古斯都拱門是現存最古老的羅馬拱門

        這是我第三次到意大利旅遊了。前二次分別到西西里島和中部蘇蓮托(Sorrento)一帶,往返都經過羅馬。這一次則往返經威尼斯。從威尼斯租車自駕南行,第一站便是里米尼海灘邊的衛星鎮里奇奧尼(Riccione)。我們的酒店面朝亞得里亞海,打開窗戶便聽到濤聲陣陣。然而,我的興趣不在沙灘陽光,而在山水古蹟。問前台經理如何去里米尼。答曰可乘BUS,亦可騎車。如騎車,一個小時可以到達。酒店有免費借車的服務。太好了!我是能走絕不乘車的,騎行豈不更妙?

        於是,我沿著海岸往北騎行。里米尼之東的沙灘海岸一直往東南延伸,長達1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沙灘之一。里奇奧尼幾乎在這15公里長的沙灘東南端。沙灘不僅長而且極寬,建有一片接一片的涼棚區。我實在納悶:怎麼這麼多人熱衷於躺在沙上,一躺就是一天?如果為的是日光浴,幹嘛躺在涼棚下?如果為了看海景,躺在那兒什麼也看不見啊。

    路不熟,不知道應該在哪裡轉向往老城騎。騎過了。不過卻偶然碰到這裡一年一度的古董車比賽。那些車的車身被擦得錚亮。它們並不是齊頭並進一爭高下,而是一輛一輛地出發,分別計時。我看,參賽者主要為的是讓自己的寶貝古董跑車亮亮相。總停在車庫裡供著太可惜了。

        里米尼古城面積不算大,街道比較窄,但市政廣場可不小。很容易便找到了南門:奧古斯都拱門。

        里米尼在古羅馬時代叫阿里米努姆。它是羅馬共和國和其後羅馬帝國在亞平寧半島東海岸的重鎮。這個拱門當年正對著弗拉米尼亞大道(Via Flaminia),大道的另一端便是羅馬城。在數百年漫長的歷史中,它是古羅馬最重要的軍事和經濟通道。弗拉米尼亞大道不僅連接著東西海岸,而且由於里米尼(阿里米努姆)位於波河平原的東南角,波河平原是古羅馬的糧倉,其出產的小麥便是通過這條道路運往首都羅馬的。而里米尼又是重要的海港,在對亞得里亞海對岸巴爾幹半島,乃至整個東地中海沿岸的軍事控制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把弗拉米尼亞大道稱作古羅馬的軍事和經濟的生命線也不為過。正因為如此,在奧古斯都拱門上列舉奧古斯都的功績,特地提到他對此大道的修繕。由於大道從東到西必須穿越亞平寧山脈,當年修築工程的艱鉅可想而知。

      「奧古斯都」是個頭銜,有神聖、至尊的意思。蓋烏斯·屋大維·圖裡魯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在公元27年被羅馬元老院授予此頭銜,象徵著羅馬帝國的開端。從此,人們便以「奧古斯都」特指羅馬帝國的開國元首屋大維。屋大維被認為是西方古代最偉大的君主。同年此拱門竣工。羅馬元老院代表人民將此凱旋門性質的紀念性拱門獻給開闢了羅馬新紀元的君主。

堅實雄偉的西斯蒙城堡,始建於1437年

      古羅馬的歷史來自傳說:一對王室後裔雙胞胎被棄之荒野後,被一隻母狼用乳汁養大,由一個牧羊人發現帶回家。他們長大後奪回了曾屬於他們外公的政權。後來兄弟之間手足相殘,得勝的哥哥在台伯河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羅馬,並成為羅馬第一任國王。這一年被後來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公元前753年。羅馬不斷征服和同化周邊民族部落。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成立。羅馬共和時期不斷武力擴張,在公元前264-前146年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與迦太基(非洲北海岸帝國)發生過三次「布匿戰爭」。戰爭雙方動員兵力達一百多萬,是古典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在這一段時間內,羅馬還發動四次「馬其頓戰爭」,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繼而控制西亞,挺進埃及,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里米尼城內街巷狹窄,但市政廣場卻很寬闊。路面一律小石塊鋪就。

      共和國後期,軍人干政。公元48年,尤利烏斯·凱撒宣布任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四年後,凱撒被元老院成員刺殺身亡。凱撒死後,內戰再起。其養子屋大維最後取勝,於公元27年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尊號。古羅馬進入羅馬帝國時期。到了這個時候,古羅馬開疆闢土的歷史基本結束,人們渴望和平和安寧,進入「守成」階段。

    我鎖了自行車,揹著包,在這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中徘徊遊蕩。

馬拉泰斯塔教堂體現了文藝復興早期的建築風格

      意大利的驕傲不止是古羅馬。這座古城還見證過文藝復興時代的輝煌。堅實雄偉的西斯蒙城堡,始建於1437年,歷15年完工。原古堡的核心建築部分仍然矗立在城西北。古堡由里米尼領主馬拉泰斯塔本人設計。鑲著金屬框的厚重的木質大門上還留有該家族的紋章符號。在完成了此古堡的建築後,馬拉泰斯塔立即請當時有名的設計師修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堂。馬拉泰斯塔教堂體現了文藝復興早期的建築風格,採用樸素的尖頂,樑柱結構的大門。古典立柱和園拱組成教堂正面對稱的結構。

    里米尼城北還有另一處了不起的古蹟:提比略橋。這座石拱橋的建築始於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完成於其死後提比略繼位當政時期。前面說過,里米尼位於古羅馬的「糧倉」波河平原的東南角,小麥由此轉運至首都一帶。從波河平原的心臟地帶還有一條直達里米尼的重要古道「艾米莉亞大道」。提比略橋連接起兩條重要古道。

提比略橋建造於約2000年前古羅馬時期,依然保留著原有的石材和樣式

    提比略橋長五六十米,有五個半圓形橋拱,橋拱平均跨度為八米。據說,二戰時期德軍敗退,為阻攔盟軍追擊,德軍炸毀了馬雷基亞河上所有橋樑,唯獨留下了這座有近兩千年曆史的古蹟橋樑。在我的記憶中,小學語文課本上《趙州橋》一課,似乎說石拱橋是中國人的發明。可是趙州安濟橋建於隋朝,比眼前的提比略橋晚了近六百年啊。回來一查,原來像趙州橋那樣大跨度(扁平率為0.38)的石橋,中國工匠是首創。令人感慨的是,提比略橋至今還保留著兩千年前的樣式和材料,橋上行人車輛過往頻繁。而趙州安濟橋經過不久前的大修,現在已經徒有其名,成為鋼筋水泥結構了。

    提比略橋西北一側已經被闢為公園。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和本地居民躺在草坪上,坐在靠背椅上。他們的不遠處便是古羅馬的石橋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堡。初夏的陽光還像兩千年前那樣灑滿大地,馬雷基亞河依舊波瀾不驚,默默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