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疫情相關的各類騙局
目前年度詐騙案件數量已經一直在上升當中,而冠狀病毒疫情更為犯案者提供了許多詐騙消費者的新機會:
財務援助:由於意識到許多人因與疫情相關的失業和未充份就業而入不敷出,詐騙者就冒充救濟和援助來源,去騙取受害者的金錢或個人資料(可用來操作財務詐騙 )。房屋抵押貸款援助一直是其中一角,詐騙者為陷入困境的屋主提供“協助”,承諾會還清抵押貸款(並避免房屋被法拍),還准許他們出租房屋和/或最終會從詐騙者手中買回房屋。
COVID 新冠肺炎預防和治療:與對抗病毒直接相關的騙局包括銷售假冒(甚至根本不存在的)N95 口罩、不實 COVID-19染疫測試、怪異而且無效的“治療”(包括據稱可以逆轉肺部因 COVID-19 造成的損傷之幹細胞“果凍”注射 ),以及安排疫苗“注射等候名單”排號等等。
就業:新冠肺炎疫情為兜售在家工作騙局的不法份子提供了絕佳的詐騙機會:目前有大量失業/未充分就業的工作人員;一種對遠程工作新的、廣泛的接受程度;以及可供解釋“雇主”為什麼不想親自面談求職者的完美理由(因防疫隔離)。他們承諾工作輕鬆收入又高,但通常求職者需要為工作接受“培訓”,或因其他新僱用支出需繳付數百或數千美元。
網上商務:由於居家防疫和隔離,目前許多人都在網上購物,或者試圖出售他們的物品以賺取一些現金,這給了詐騙者很多犯案機會。有些人向買家出售並不存在的玩具、汽車,甚至小狗。而有關包裹遞送或預期退款的虛假短訊、電子郵件和電話等等都能幫騙子收取不實費用或竊取購物者的個人及財務資料,以便他們可以使用竊取來的資料進行未經授權的交易。
以下是一些避免詐騙企圖的小提示:
• 保持警惕。以高度警覺的態度查看那些自己並不認識的人為何一直主動聯繫你。因為信用卡公司、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零售商、“技術支持”服務、Medicare聯邦健保、CDC聯邦疾病管控中心、移民服務和其他政府機構絕不會打電話、發電郵或短訊給你,並要求你披露個人密碼、帳號、社會安全號碼或其他隱私個資。除非那是回應你寄發需要對方回覆的通訊,否則這可能就是一場騙局。
• 不要立即行動,應先徵求第二意見。有時詐騙者能達到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歸功於受害者的倉促反應,因為騙子故意製造了一種壓迫感,如果你越覺得必需立即採取行動,那你與騙子打交道的可能性就越大。
• 不要“花錢玩遊戲”。生活中有些事情確實是免費的 – 例如COVID 新冠肺炎疫苗、房屋抵押貸款援助以及借貸公司和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其他類型的援助、助學金和獎學金、合法雇主的合法工作、獎品或財產繼承等。如果你必需支付一筆預付費用(或“稅金”等),這幾乎肯定是一個騙局。
• 減少個人可能性損失。當你確實將為某事付款時,請使用信用卡。根據聯邦法律,信用卡可提供強而有力的消費者保護 – 例如,對詐騙交易可提出異議的權利,以及對未經授權的交易付費責任只有$50 限額 – 並且付款是可列入追蹤的。
• 使用互聯網。互聯網是研究個人和企業、驗證事實和故事、檢查評級和評論、比較價格以及獲得反詐騙技巧和資源的一個強大工具。例如,將你所接觸到的騙局,使用簡短描述去進行網上搜索,就可以顯示它是否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騙局。
本文由非牟利組織消費者行動(consumer Action) 提供,消費者行動於1971年於加州三藩市(舊金山)成立,服務宗旨在於對多元社區免費提供消費者社區教育,並為弱勢消費者群體代言保障相關權益,50年以來,除了在全國輪流舉辦社區組織培訓會議,同時每年平均派發百萬份以上多元語文刊物(中、英、韓、越、西班牙文)。歡迎華人社區消費者多加瀏覽消費者行動中文網頁:www.consumer-action.org/chinese, 並可利用24小時諮詢轉介服務語音信箱提出相關消費投訴:415-777-9635×2.